未成年人前科消灭与隐蔽制度探讨

时间:2022-09-13 03:31:14

未成年人前科消灭与隐蔽制度探讨

摘 要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的前科制度,一个人,一旦被法院宣判有罪,则将被永生贴上“犯罪人”标签而不得解脱,并对行为人以后的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而这一制度对未成年的犯罪人又有更加消极的影响。针对目前前科制度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犯罪前科制度进行解析,说明其在预防犯罪功能方面所具有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构建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前科消灭制度和前科隐蔽制度,从而使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进一步合理化,更加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犯罪标签;犯罪前科消灭;犯罪前科隐蔽

前科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长期的适用过程中有过一定的积极的预防犯罪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并不完善的前科制度导致的不合理之处越来越明显,对犯罪人,特别是对未成年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探索,完善其制度构建。

一、未成年人前科制度之弊

前科制度是对个人违法事实的标记,表示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基本秩序要求,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但是标记是静止的,人是动态发展的,静止的标记并不一定符合动态发展的个人,因此,合理而完善的前科制度,既应当有对个人偏离社会状态的标记,也应当有对个人重新回归社会的肯定。但是目前我国的前科消灭制度,仅仅具有产生标记作用的前半部分,而没有消除标记的后半部分。严格来说,是前科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不完善的前科制度不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是确立刑法以及刑法本身公正性、权威性的基石,不能被动摇和破坏。但是,我国目前的前科制度,则并不符合此项基本原则。罪刑相适应的原则要求对犯罪人科处的刑罚应当与其犯罪行为相适应,对行为人处以刑罚,应当依据其所犯罪行的社会危害程度来判断,当犯罪人承受法律的判决并积极服刑完毕,说明他为他的行为付出了等量的代价,如果再对其回归社会的途径设置限制,怎么说明刑罚的合理性?前科制度恰恰如此,前科制度最大的不合理之处,就在于其生效期间的终身性,当行为人为自己的犯罪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之后,又永远的关闭了一些他重新融入社会的通道,在犯罪人有生之年,始终受到前科的限制,对其就业、生活产生实质的消极影响。

(二)不完善的前科制度不符合现代刑法的价值立场

随着现代刑法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犯罪源于社会,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理论界否定天生犯罪人的观点,不认为行为人会自然无理由的去主动追求犯罪。相信社会人并不具有天然性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因为只有基于如此的假设,一时违背法律规范的行为人才是可以教育和改造的,并且为在刑罚中设计了相应的鼓励行为人积极改造的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否则就无法对服刑人进行减刑和假释。但是,前科制度的不完善使刑罚中其他合理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当行为人在走出刑罚大门踏入社会时会无奈的发现,自己依然在为已付出代价的错误遭受着惩罚,自己的努力改造也并不能改变现实的残酷。当前的前科制度向行为人昭示着这样一种理念:一时犯罪,则终身受罚。我国的前科制度,代表了刑法这样的价值立场:它不相信犯罪人可以做回正常的人,它不相信曾经犯罪的行为人可以踏踏实实的工作,因此它不加区分地完全禁止犯过错误的行为人涉足某些领域――无论这些领域是否确实会受到影响――因为它认为一旦一个人有过违法犯罪行为,那么他则永远是一个邪恶的人,无论其多么努力悔过,甚至因为做了很多益于他人的事而成为道德楷模。当前的前科制度始终惦记着行为人曾经犯过的错误,它并不展望未来,它并不注重行为人是否努力改造,是否努力付出,是否积极融入社会这个事实。

这并不符合社会人的发展规律,对待处于变化中的社会人来说,不能因为曾经的历史污点而为其贴上永恒不变的邪恶标签。前科制度的不完善,使它从根本上否定了现代刑法的基本价值立场。

(三)不完善的前科制度不符合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

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预防犯罪,那么前科制度预防犯罪的功能是如何发挥的呢?前科制度等于在一个人身上贴上了犯罪标签,而时刻提醒着行为人自己并非一个拥有完全法律人格的人,同时不断提醒周围的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曾经的犯罪者,催促着人们在心理上构筑防线,对行为人进行有意识的防范和监督,在行为人和大众之间竖立隔阂。由此可以看出,前科制度通过在社会中标示出行为人的独特身份,使其处于大众的监督之中来预防其再次犯罪。但是这种监督和防范,通常是带有歧视色彩的,在大众生活当中,恰如父母不希望孩子交坏朋友一样,人们也通常不愿意和曾经犯罪的人在一起,这种看法使得犯罪人在社会中受到孤立,这种孤立可能是普通无恶意的远离,也可能是恶意的嘲讽,让人们冷漠的对待行为人,对行为人重新融入社会产生很大阻碍。

然而,这种有色的监督和孤立有效吗?刑罚本质是人类的自我约束,刑罚对过去的行为进行惩罚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预防行为人再次陷入犯罪的泥潭,刑罚真正的期待是希望曾经的犯罪的行为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重新回归社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前科制度却在孤立着行为人,用冷漠、猜忌来构筑安全,试问用孤立人的方式如何使行为人融入大众?用猜忌和冷漠如何使行为人对他人产生信任和热情?当前前科制度和刑罚目的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

二、前科制度的完善

目前我国对前科的界定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前科是“由于法院因行为人实施犯罪而对其判处刑罚且刑罚一家执行完毕或者被赦免后在一定期间内的一种法律地位”。[1]第二种观点认为前科是曾经被宣告犯有罪行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实施,被宣告犯有罪行可以是人民法院进行的,也可以是人民检察院进行的,至于被宣告犯有何种罪行或者被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刑罚是否执行,均不影响前科的成立。[2]第三种观点认为前科是指历史上因违法而受到各种处分的事实。[3]

通过考察各类前科定义可以发现,所谓前科,实质上就是一个人受到的刑事否定性评价的客观事实。

(一)前科消灭制度的范围

完善前科消灭制度,首先要准确认定前科的范围。所谓前科范围应当是行为人受到的刑事否定性评价,其中包括:因犯罪受到刑罚处罚,包括监禁刑处罚和非监禁刑处罚;因犯罪受到有罪宣告。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定罪和量刑都是对行为人所犯罪行的否定性评价,也都是对行为人科处的刑事处罚。对行为人进行有罪宣告,就是从法律上和社会伦理上对行为人的行为价值进行根本否定,并不能认为对其仅仅进行有罪宣告,就等于没有对其进行刑事处罚。现行刑法第一百条规定的前科报告义务为: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由此可见,刑法上前科应为行为人受到的刑事处罚这一法律事实,而非指行为人受到的刑罚处罚。

用刑事否定性评价来总体概况前科的具体范围,较之其他说法更为准确。

(二)前科消灭制度的理论依据――社会责任论

未成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判断能力、对自己行为控制能力弱于成年人,他们更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而人类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之中,不是人与人互不联系,每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娱乐等无不处于社会之中,人类是社会人,必须依托于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未成年人同样如此。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众多的个人组成,社会的状况好坏受到社会中每一个个体本身选择的影响。因此,整个社会群体都应该为社会的秩序负责。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对客观环境的一种反应或者说是反抗,是家庭、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存在以追求效果为目的而生活的未成年人。因此,社会应当为未成年人犯罪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能仅对未成年人进行惩罚和矫正,将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丢给未成年人自己或者他们的家庭。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就是促使社会承担责任,依据在于:社会对未成年人走向违反刑法的歧路这一过程负有很大责任。社会自身对此结果存在的过错不能让未成年人来永生背负,必须要给他们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这不是大度的表现,而是理应担当。

(三)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构建

针对我国前科制度的缺陷,特别是对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造成的阻碍,有必要制定出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人的前科消灭和前科隐蔽制度:

1、前科消灭和隐蔽制度的前提条件――罪行

在我国刑法当中,犯罪类型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民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其中后三种并不涉及未成年人,危害国家安全罪很少涉及未成年人,针对前科消灭制度的罪名条件,有学者认为应当作出一定限制,例如对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未成年人犯罪排除在前科消灭制度之外。[4]这样的看法并不恰当,并不应当对未成年犯罪人前科消灭进行罪名上的限制。首先,一个罪名之中的法定刑期差别较大,如颠覆国家政权罪,刑期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到无期徒刑,对于情节轻微而被判处短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未成年犯罪人,完全可以适用。其次,罪名本身并不能全面体现出犯罪的客观危害,同样是故意杀人罪,因为正当防卫而激愤杀人和故意谋杀二者的情节就完全不同。再次,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对国家的安全和国防利益造成损害是否严重,可以通过在个案中作具体的衡量来确定,然后判定是否适用前科消灭,而不是在罪名上直接否定。因此,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作罪名上的限制并不恰当。

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作限制,只能在罪行上划分标准,因为无论其罪名如何,法院对其犯罪行为裁定所得出的刑罚期限,就是对其社会危害性的最准确把握,罪行重则刑罚重,罪行轻则刑罚轻,可以通过对未成年人所犯罪行严重程度的区分来划定前科消灭制度适用的范围。对于仅仅进行有罪宣告或者处以拘役、管制的,在刑罚执行完毕之后就自动消除其犯罪前科;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设定1个月以上1年以下考察期,根据行为人考察期间表现确定是否注销其前科;判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则设定1年以上3年以下考察期,然后确定是否注销其前科;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不消除其前科记录。

2、前科消灭的法律效果

一旦犯罪前科归于消灭,则未成年人行为人应当恢复完全的法律人格,被视为从未犯罪之人,如果其再次犯罪,即使条件上符合适用累犯的规定,也不能适用累犯制度;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受任何歧视,与普通公民一样拥有完整的受教育权,拥有从事各种行业的权利,并且可以履行服兵役的义务。

3、前科消灭的申请

前科消灭请求的申请资格,可以赋予以下几类人员:犯罪人本人,未成年人犯罪之后,如果刑罚执行完毕,已经年满十八周岁,并且符合前科消灭条件的,可以由本人提出申请,也可以由其父母提出申请;未成年犯罪人的监护人,对于仅作有罪宣告,或者刑罚执行完毕之后还未成年的未成年人,满足前科消灭条件的,可由其监护人提出申请,监护人怠于申请的,可以由未成年人其他亲属提出申请;未成年人没有监护人的,由考察组织指定相关人员作为其前科消灭申请人。

综上所述,所谓犯罪前科消灭制度,是指对未成年犯罪人,因为其犯罪行为受到有罪宣告,免除刑事处罚的,或者是受到有罪宣告并被判处监禁刑或者非监禁刑等刑事否定性评价的,在其刑罚执行结束之后,或者设定一定的考察期间,如果其行为符合规定的法律条件,由行为人或其监护人申请,经过法定程序,由评价机关依法注销否定评价记录,使其法律人格归于完整的制度。

(四)前科隐蔽制度构建

刑法第八修正案免除了未成年人的前科报告的义务,长远来看,前科消灭制度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如果未成年人前科消灭一时难以建立,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建立未成年人前科隐蔽制度。

前科隐蔽制度与前科消灭的差别在于:前科隐蔽并不消灭前科记录,依然保留在犯罪人档案之中。但是,将前科的影响限定在刑事审判当中,即仅在认定犯罪严重程度的量刑情节中才可以适用,取消前科记录对未成年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的阻碍,不影响其学习、就业等生活选择权利。

1、限定查询未成年人前科记录的主体范围

在刑法第八修正案取消前科报告义务之后,进一步缩小前科记录查询的主体范围,将其查询主体仅限于司法机关,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其他任何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均无权查询前科记录。而且只有当行为人进入到刑事司法程序之中,司法机构才有权利查询、讯问行为人有无前科,行为人有义务如实回答。

2、限定前科记录的适用范围

为了能够使未成年人犯罪人重新回归社会,找回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无论前科消灭或者前科隐蔽,都应该限制原有前科制度违法刑法价值立场的终身影响性,确定前科制度的时效性。

在前科隐蔽制度中,前科记录的作用将被仅仅限定在刑事责任之中,作为行为人量刑情节之一来使用,例如构成惯犯等等,而在刑事责任之外,对行为人学习、就业、工作不应该产生限制和影响,从而为行为人改过自新、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无论是前科消灭制度,还是前科隐蔽制度,都是为了更好的让未成年人融入到社会之中,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将之视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从而起到预防犯罪的效果。这既是刑法以人为本价值立场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未成年犯罪人积极悔过、认真付出的肯定和回报,更符合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

三、结语

现代刑法的建立,有赖于刑法的合理化、人性化,对前科制度来说,不应单单看到前科记录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还要看到前科不可消灭对整体犯罪人的影响,不完善的前科消灭制度,不仅阻碍着未成年人犯罪人回归社会,同时也阻碍着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因为它是对人发展规律(无论成年与否都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根本否定,一次犯错终生受罚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不科学的。特别是在修正案中提出对老年人犯罪从轻处罚之后,前科制度的缺点体现的更加明显,因此,更长远的目标应当是以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科制度消灭为引导,逐步构建我国犯罪人前科制度消灭制度,从而使我国刑罚体系更加人性化、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于志刚.论前科的概念呢界定及其内涵[J].浙江社会科学,2002(2):105.

[2]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713.

[3]喻伟.刑法学专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67,368.

[4]马柳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处遇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41.

上一篇:论写作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修辞结构理论对英语读写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