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的几点体会

时间:2022-09-13 03:23:32

对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的几点体会

摘 要: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只有五首),都是在他完全耳聋之后创作的,其风格和早期作品截然不同(特别是他的最后三首奏鸣曲,作品OP.109__OP.111),从充满矛盾和情感的戏剧化转变到沉思反省的哲学思维中去.由于他晚年生活的极端悲凉和凄惨使他在精神上隔绝外界,充分进入了内心世界的生活,在其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赋格和变奏曲,使我们可以体验到其超凡,有禅意的宁静和平.

关键词:体会 贝多芬 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着与他相近的博大构思 宏伟气魄和深邃内涵,在其音乐作品中的地位仅次于交响乐,在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与“旧约全书”__巴赫的齐名.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历时31 年,几乎是伴随着他的一生进行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的奏鸣曲带有一种自传的性质,与他生活中的经历是紧密相连的.因而他的奏鸣曲性格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从其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可以明显看出海顿(特别是第一奏鸣曲),莫扎特等前辈作曲家对他的影响:中期的奏鸣曲逐渐具有了新的风格特征,浪漫主义风格逐渐渗入(比如他的“月光奏鸣曲”OP,27NO.2),大大扩展了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丰富了表现力,使钢琴奏鸣曲这一曲式更加成熟,并赋予其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和深度;而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只有五首),都是在他完全耳聋之后创作的,作品OP.109__OP.111),从充满矛盾和情感的戏剧化转变到沉思反省的哲学思维中去.由于他晚年生活的极端悲凉和凄惨使他在精神上隔绝外界,充分进入了内心世界的生活,在其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中运用了大量的赋格和变奏曲,使我们可以体验到其超凡,有禅意的宁静和平.

在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中,凝聚着他作品的各种风格特征,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在OP.109中,流露出贝多芬无以匹敌的“抒情”特点.这首奏鸣曲洋溢着优美诗情的抒情性,是其晚年亲切浪漫性的突出杰作.它以最美好的和最完美的抒情美形式表现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极其强烈的诗意天性,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笼罩全曲,人们常称其为”巨人式的奏鸣曲”.用贝多芬本人的话说是:无可比拟的,是精神,是把地球上的高贵 解除的人连接在一起的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摧毁的作品.由此可见贝多芬晚年在道德哲学方面所达到的观念境界__通过人群的生活来实现善的世界.

这首奏鸣曲最精彩的就是他的第三乐章,是由优美的行板和六个变奏曲组成的,它是全曲的重心所在,是整个奏鸣曲的构思基础.乐章写的非常自由 完美紧凑 精炼的主题,和富于诗意的曲调一下子就能够吸引住听者,其内容表达非常深刻,变奏的速度 气氛 性质的对比是别具一格的,具有精美细腻的钢琴风格.所以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思想重要的进展,音乐的结构是静思的,是心平气和的奇美幻想,是灵魂被骚乱后的宁静,它充满了象是抚慰自己心灵一样的情愫,整个奏鸣曲建立在这样柔和而严谨的气氛中,启示出钢琴明亮音色的奇迹

OP.110是一首富于感情的安静作品,是贝多芬自由地处理奏鸣曲式的典范,它以哲理性和洞察力的锋芒,深刻地表露出了贝多芬在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滋养自己净化自己,体现了贝多芬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人生目标的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该曲充满了贝多芬晚年期间所特有的深沉情绪,它极富有深刻的回想意境和安静的内向敏感,虽然笼罩着一层悲叹的色彩,但也混杂着超越它的美梦,也可以看见其力图有所突破而作的努力。这首奏鸣曲主题材料间的关系是非常精妙的,主体就是“回到过去的年代”,他包含了极有特性的细节,活跃着一种戏剧性的回升,吐露出贝多芬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故人们称之为“追忆”奏鸣曲。完美表现了贝多芬的哀伤绝望以及对饥饿贫困有深切的愤慨,同时又表露出他对从未得到过的温暖的家庭生活和至高幸福的渴望。

这首奏鸣曲没有献题给任何人,它是贝多芬在痛苦的晚年生活忍受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巨大苦难的时期,于1821年12月完成的,是与第九交响乐等庞大作品同时期写作的。在这首奏鸣曲贝多芬牢牢把握住了音响和情绪的寂静流动。辐射出精神的热能是持久永恒的,其内容是深奥的 结构是宏伟的 音乐是极为柔软的有机的,是古典美的完美体现。从音乐中使人们感到的是有这里沉思的威严同柔美诗意的神秘结合,这个奏鸣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在他的晚期作品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与其相似的还有他的弦乐四重奏《大赋格》),贝多芬在努力的确信自己、塑造自己、忠于自己、把握自己。

贝多芬OP。111这首奏鸣曲作为32首奏鸣曲这一精神发展道路的终点,好似一座雄伟教堂刺破蓝天的十字尖顶。在这部作品中,提示了贝多芬式的悲怆性(Pathos),以及对创作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经过这种人世间现实苦恼的挣脱与看破,显现出与无言的顿悟相似的超人世界。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重新采用了两乐章的奏鸣曲式,在主题思想的内涵上具有一种淡泊、宁静和超脱的性质,具有深刻思辩性和抽象性,它保存了德国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中的那些最丰富、最深刻的东西。达到了其创作上的一个高峰,使他的天性表现的深刻而明哲,沉思的处世态度使他洞察到了他内心情感的最深处。但是这首奏鸣曲所表达的追求宁静、寻找宁静、渴望宁静的愿望,却使人们听到的是最多的精神骚动,使贝多芬一生心路历程中的精神骚动,看到更多的是诗化的,理想化的人的形象。由此可见,尽管两个乐章存在着锐利的对比和明显的对照,但保持了巨大的、整体的统一,其音乐那深沉广阔的精神已经拓展到了无限的神秘世界之中。这首奏鸣曲无论在技巧上还是内容上都凝聚了贝多芬对奏鸣曲的倾心研究和总结性探讨,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情绪,充满了超人的思索内容,它陈述着代表光明面的力同代表黑暗面的力之间的相互抗衡和搏斗,表现出了一种内在的超越的力和骚动,不愧是其压轴的“永恒艺术”!

通过上述对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所表达的思想境界的粗浅分析,不难看出,由于贝多芬晚年生活的孤独、凄凉,使他在晚年的创作中,一步一步走向了他内心的最深处。不止一个钢琴家说过:“不能在45岁以前弹奏这三首作品。”正是因为缺乏经验和阅历的年轻人是根本无法理解贝多芬在晚年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他完全隔绝于世,在他自己创造的宏伟宫殿中,走向了他人生的最高点……

我想,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幻想、幻想、……降临在白天的崇高的、丝毫不动的梦景……秋风吹来了枯萎的树叶和飘过的香味。但这些回忆已经失去锋芒;精神从回忆的蜡和暗金色蜜中筑成自己的蜂巢、蜂房。精神统治着使他陶醉、使他痛心地事物,他蜷曲在他所创造的宇宙的中心……”

上一篇: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初探 下一篇:政策的自由对电影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