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上的城市

时间:2022-09-13 02:03:20

轮上的城市

柳州的汽车产业在做加法,做加法容易,投资10个亿、20个亿就可以把现在做的微型车变成轿车。但要是想做减法,把奔驰改成微型车,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所以,发展轿车和重卡,并不意味着就是要放弃微型车。

锦绣:来之前我们做了些功课―2010年,广西11638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柳州的贡献是2652亿,排在后面的是南宁1500多亿,桂林1200多亿,玉林1002亿……2010年柳州工业总产值是整个广西工业总产值的22.8%,而同期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工业总产值之和,不过是广西工业总产值的25.1%。柳州一直是广西的工业重镇吗?形成这一格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王柳平:一座工业城市的形成不可能是平地拔起、一夜之间―深圳是独一无二的特例―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它的积淀。

柳州工业重镇地位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处在连接西南的咽喉要道上,湘桂线、黔桂线和焦柳线在此交汇,铁路在柳州的工业发展中占据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柳州其实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边陲城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在战略投资上对这个地区实际是做了一定限制的。柳州市的工业基础如果和东部那些发达城市比,其实是相对薄弱的,但和广西其他城市相比较的话,柳州因为这点地理因素,还是先人一步。

锦绣:听说当年因为铁路,李宗仁、白崇禧把他们的兵工厂设在柳州,韦国清把从中央和华东沿海要来的项目也都放到了铁路沿线。

王柳平:新桂系军阀把兵工厂设在柳州是确有其事,就是今天的五菱柳机,但当年他们建这个厂时,柳州还没有铁路。可能更多的原因是当时李宗仁、白崇禧他们把省会放在了桂林,柳州与桂林毗邻,广西素有把桂柳归为一地的习惯,这两个地方习相近、语相通。

韦国清主政广西时把企业都放在了铁路沿线,那是真的。

锦绣:韦国清把哪些工业项目放在了柳州?

王柳平:1958年1月,中央在南宁召开一个工作会议,史称南宁会议。会议期间,刘建勋、韦国清专门向和与会中央领导作了一次汇报。韦国清说,广西工业很落后,至今还是手无寸钢,希望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给广西多安排一些项目。和中央领导都认为,过去因为广西的邻居越南在打仗,国家在广西安排的项目很少,现在战争结束了,国家理应帮助广西多搞点建设。当即表示同意广西提出的建设柳州钢铁厂、西津水电站、柳州化肥厂3个重点项目,还交代在场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具体帮助广西规划和安排有关的建设项目。

南宁会议后,韦国清开始主抓广西的工业。

当时中央号召沿海城市支持边疆建设,韦国清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是从华野出来的,很多原来的同僚、部下当时都在华东的一些城市主政,尤其江浙沪。韦国清就领着广西的一些同志跑到上海去要项目。他当时有一原则:只要能填补广西空白,上海肯放,规模大小无所谓,那就连人带设备一起迁来。这样才能引来上海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带动广西轻化工业的发展。

1960年1月,他出面与上海市领导协商,就上海职工到广西后的待遇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那年5月,包括食品、医药、服装、橡胶、搪瓷等第一批16个工厂全部搬迁完毕,顺利落户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4个城市,并很快投入生产。这次迁厂,是改革开放前广西引进设备和人才规模最大的一次,既为广西轻化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又促进了广西和上海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锦绣:难怪柳州不仅有柳钢、柳工和汽车这样一些重化工企业,也有像“金嗓子喉宝”、“两面针牙膏”这样的轻化工。柳州后来还有类似的事情吗?

王柳平:上世纪80年代贵州很多三线厂都闹着要从大山里迁出来,他们走出来的第一站就是柳州,1982年到1986年,我们从贵州接出了一大批机械、电子、液压方面的技术骨干,这些人对柳州今天的工业格局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柳州工业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多种文化交汇,南来北往,什么地方的人都有,这座城市更像一座移民城市。

锦绣:所以柳州工业不仅底子好,而且成分很健康。

王柳平:其实综观柳州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史,真正大的发展,是在“七五”、“八五”期间开始起步的,但“八五”中期以后就开始慢下来,一直到“十五”都在爬坡,整个发展相对滞缓。柳州第二次工业创业是从2003至2006年开始的,2003年工业总量是500亿元,2006年超过了1000亿,2009年过了2000亿……柳州工业总量用7年左右的时间翻了5倍。但客观地说,工业总量在不断加大的同时,增长的难度也会增加。

锦绣:你是在暗示柳州工业发展后劲乏力吗?

王柳平:不能这么理解,我只是想告诉你促使柳州工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形成因素,存在于多方面。

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政策为柳州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环境,柳州工业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而这些年国家倡导发展工程装备制造业,这一政策应该讲让柳州受益匪浅。“十一五”中期以后,国家对汽车制造业扶持力度加大,柳州市的微型客货车2009年的市场占有率接近50%。这在国际上也是不多见的,这也得益于国家的一些政策扶持―购置税和汽车下乡确实刺激了柳州汽车产业的发展。

从柳州市本身来讲,通过这7年的努力,工业总量从500亿做到2600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龙头产业是什么―柳州是一个产业特征很明显的城市,“十一五”期间是3大支柱产业,汽车、冶金和机械,“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调整到5大支柱产业,增加了化工,把冶金拆分为钢铁和有色金属新材料。

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这有限的力量投入到重点领域去。

从2010年开始,柳州围绕着现有的支柱产业做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主线。我们的规划中,没有一个企业是单纯做规模扩大的。

比如柳钢。柳钢的侧重点就是在冷轧板上面―柳州汽车产业大量地需要冷轧板,之前都是宝钢、武钢进来的,不是我们本地产的。而我们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千万吨级钢材又要运往外地去。这就是我们要调整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说,企业产能的提升不是主体,主体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进而增加附加值。而汽车要做的就是轿车和重型卡车,往高品位、高档次的产品进行转化。这种转化势必有大量的配套企业要跟进。

这是柳州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动力。

锦绣:在广西未来的经济发展版图上,柳州会不会被边缘化?随着北部湾国家战略政策的制定,临海经济的兴起,柳州原来的交通枢纽地位似乎已被弱化……总之一句话,柳州未来地位何在?

王柳平:环北部湾经济带,虽然设定的是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城市,但是当年浦东开发的时候浦西也是随着发展的,深圳改革开放的时候广州也是受益的,滨海新区发展的时候,天津、河北都受益。所以我们认为,环北部湾经济带的提出,不只会给四个城市带来机遇。

比如防城港上马千万吨级的钢铁项目,这个项目的投资主体是武钢,武钢在这之前已经完成了柳钢的参股收购。有消息说,防城港一期项目能生产宽度达到5米以上的中厚板,以及汽车板、硅钢片、家电板等优质钢材,这些钢材之前都是从蒂森克虏伯和新日铁进口。这样的消息对柳州的汽车发展应该说是一个大大的利好。

锦绣:你刚才提到,柳州汽车要做的就是轿车和重型卡车,往高品位、高档次的产品进行转化,这是不是意味着柳州准备放弃曾经一直坚持的发展微型车战略?

王柳平:柳州的微型车战略有它自身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背景,有我们的决心和努力,也有外部环境因素。

早期,国家产业政策很清晰,所谓三大三小。其实就是所有的汽车产业都要向三大三小靠拢,实际上就是8家汽车制造企业。这条政策导致我们在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没有办法往发展轿车这条路上走。还有一条就是柳州最早是跟日本合作。日本当时战略也很明确:轿车等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是绝对不能给中国的,它知道用不了多久中国就会超过它。

这是柳州起步选择做微型车的原因。

政策放开后,也不是想上马轿车项目就可以上的,这势必受到集团发展战略的限制。由于柳州的产业集群是以微型车为基础的,中国还没几个城市能够用这么低成本的汽车零部件来为其配套。我经常讲柳州的汽车产业在做加法,做加法容易,投资10个亿、20个亿就可以把现在做的微型车变成轿车。但要是想做减法,把奔驰改成微型车,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所以,发展轿车和重卡,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微型车。

我的理论是“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与国内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早些的是20年前就开始了,晚些的是2008年才开始的,20年间,不断有汽车集团跟柳州市进行合作,而且都取得非常骄人的业绩,这就说明柳州有这个承载能力。

锦绣:你好像很强调“存在就是合理”,这个存在是指市场的作用力?还是指政府的政策导向性?

王柳平:市场规则是政府不可违背的,我们必须去遵循、顺应这种市场规则。但是政府的导向是非常关键的,政府要做的就是根据企业的意愿,去主导策划项目。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的这点认识。

我们计划在柳州建设一个柴油发动机项目,柳州本身是有过制造历史的,但是制造柴油发动机是需要资质的,不是说哪个企业想要就可以做。知道政府有这个意愿后,柳工和柳汽都想要这个项目,但是自身条件不够,精力也顾不过来,那么政府就通过招商引资来立这个项。本来要和美国康明斯合作,但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人差钱了,最终我们引进了玉柴。

政府的主导思想很清楚:我要有发动机,但具体谁来做发动机,完全交给市场来抉择。

锦绣:现在汽车行业很讲究新能源战略,柳州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吗?

王柳平:新能源方面,柳州布局其实不算早,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第一个获得电动汽车中卡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我们原来有发动机生产企业,现在已经引进了电池生产企业,目前计划把五菱着力打造成一个既能生产新能源汽车、又能生产混合动力车的企业。这是柳州将来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重要板块。

上一篇:寻找中国汽车新引擎 下一篇:沈阳的车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