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育 第9期

时间:2022-09-13 01:40:02

说教育 第9期

教育是教育教学的统称。说起教育,时至今日,恐怕已经无人不关心、无人不重视了,就算一般的贫民百姓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一所好的学校上学,一所能育好自己子女的学校上课。那么,什么是教育呢?现代汉语词典对教育的解释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指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做;对教学的解释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但有多少人又能理解教育的真正含义,能辩解教和育的关系呢?电视剧《名校》中的男主人公张一白老师在给他的学生教化时,曾多次对学生说:“你能行!你能行!……”虽然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语,但却蕴藏了一个很深奥的教书育人哲理。教育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教学与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教育的含义理解不同,本文结合笔者浅薄的知识和肤浅的经历,谈谈自己对教和育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教是育的基础和前提

教为育打基础。教,主要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者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等一系列的施教活动和做法,也就是《师说》中所称的“授业”。着重点是传授基础文化及其理论知识、生产生活知识、技能技巧知识和一些自然法则基础知识,如小学阶段的识字、笔顺笔画、说话造句、加减乘除算术知识和简单的统计与概率等常识、过马路红绿灯交通安全常识、刷牙漱口基本生活常识和一年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等自然常识;初中阶段的审美鉴赏、劳技知识、地理天文知识、物理化学知识等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掌握基本的生产生活规律和技能。在此环节中,对整个教育过程来讲,主要是教的问题而不是育的问题,重点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获取技能,为后天的学习和成长打好文化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

教为育作保障。在整个教育环节中,从过程来看,教始终是主动的,育始终是被动的;从程序来看,恰恰相反,教是被动的,育是主动的。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在这一过程中,怎么教或者说教得如何的问题是核心问题,即《师说》中所说的“解惑”的问题,也就是施教者传授知识的真实性和感情的可信度对今后一个学生的发展影响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树造学习信心和求知欲望至关重要,教得好,学生学习信心十足,求知欲望强劲,教得不好,学生萎靡不振,精神涣散,无进取之求。当然不单单是简单的施教者传授知识的真实性和感情的可信度问题,还有施教者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诱发引导能力和协调鼓励能力等等。所以为什么有些教师很投入的用尽心力去教了,但学生并不喜欢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效果不大,而有些教师则轻轻松松的教,却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支持的缘故。这么大的反差,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前者在教学生“解惑”时,着重点是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后者则是迁就学生笼统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中,学生始终按照他的思路出发,自己根本没有余地思考;其次,前者倡导学生为主体,积极挖掘学生的日常知识,用于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在“为我服务”中体会学习和前进。而后者则是倡导施教者为主体,主张包办,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直接解决问题给学生看,让学生在“看我服务”中模仿学习。一个是“我”要为,一个是“你”要“我”为,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

教为育创造条件。单纯从这个角度上讲,主要是指教师的知识面、见识、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对学生的影响问题,相当于《师说》中所说的“传道”的问题。一个知识面广、见识丰富、思想高远、生活积极和社会责任感强烈的教师,必然会造成对学生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这种影响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甚至可以决定学生的一生。一个好的教师,他不会全部占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也不会时时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他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更会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想,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树造学生乐观和积极上进的进取精神和追求思想,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笃实勤奋的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观。

育是教的指向和目标

育是教的宗旨。陶行知先生经典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的最终目标就是培育出合格人才,使学生学会生产、学会生活、爱护生命。如果说教是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的话,那么育就是根据教的这些知识,树造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性格和思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形成对别人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合格人才。

育是教升华的结果。教得如何、教得怎样,最终都要反映到教的成效上。一般来说,用心教、用情教的过程,往往就是最好的育人过程,如:寓教于乐,言传身教,感化教育,情景交融,等等,这些都是最好的育人名言。其实用心教、用情教,并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获取了多少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这一过程耳濡目染地感化了学生、渲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接受教化中产生情感矛盾,辨识真善美与伪劣糙,使学生从一个单纯的不自觉的学习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悄无声息地进入自觉状态的过程。

育是考核教的标准和尺度。教的目的是为了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技能合格的建设者,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考虑的主要是技能技巧方面的问题。而育的目标除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建设者外,还要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奠定道德基础和思想基础,也就是为社会培养道德伦理和思想合格的社会人才。因此,考核教是不是合格,除了看它是否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技术合格的人才外,还要看其是否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培养了社会、人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人才。

教和育是联动的辩证关系

教和育既独立又贯通。教和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是教育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它们既独立又贯通。独立的方面表现在:第一、教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为主,关注的是知识获取的多少、技能技巧掌握的程度如何而已;第二、育主要是培养和树造学生的性格和思想为主,关注的是学生的性格的形成过程和思想的积淀过程如何的问题。贯通的方面表现在:第一、教为育打基础,特别是所传授的积极进取的文化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知识,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强劲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第二、育又为教做保障,特别是其培养和所树造的学生的积极的思想态度和人生性格,为后天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教和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和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但它们却是珠联璧合的关系。第一、没有教作为基础和前提,要顺利的育人是不可能的,更育不出合格人才;第二、没有育作保障,教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第三、教和育是同步进行的,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教的过程也就是育的开始;另一方面,育的过程也同时是教的开始。教与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教和育辩证统一,相得益彰。教学相长是教和育辩证统一关系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教和育相得益彰最明显的标志。说它们辩证统一,首先、教是按照育的规划和设计方案来进行施教的,一切都围绕育的目标开展工作;其次、育是依据教的规律和条件来进行定位指向的,并把育寓于教之中来体现和实施;第三、育和教是同时进行和实施的,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这个原理。二者的运行规律虽然不同,但其指向是一致的,教围绕育的目标和要求对自身的运行方向和行为时时进行调整和拨正,育结合教的环境和形势的新变化适时修正自己的目标和要求,最终达到二者的完美统一。说二者相得益彰,是因为:第一、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同时,也积极给学生灌输了健康向上的思想和观念,因为知识和技能技巧本身就是生活的正确经验和观念的总结;第二、在教化学生树造正确的思想和观念的同时,也是在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过程。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化 下一篇:巧用多媒体 服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