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探讨

时间:2022-09-13 01:25:51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探讨

【摘要】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通过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达到教学资源综合利用,专业知识互补,知识体系结构合理,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目的,以加强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关键字】物流管理,课程群,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引言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指即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将其付之于实践的人才,具有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和团队精神等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以突出应用本科人才的基本特征。本文立足于青岛农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为依托,提出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整合的思路,以期能够提升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要求

2.1 基本思路。“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项目”以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科建设需要,将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主干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达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知识互补,结构合理,整合优化,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目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物流管理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进行优化设计。

2.2专业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掌握物流管理、企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熟悉有关物流管理、流通领域和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工农业产品物流的特点,熟悉国际物流的运作规则和惯例;具有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业务模式和物流信息系统等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工农业产品的运输(配送)、搬运、装卸、包装、存储、客户服务、订单处理等过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3.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体系设置

3.1物流管理专业总体课程群框架。根据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目的是针对社会不同职业岗位群进行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

3.2物流管理课程群课程之间逻辑关系。物流管理课程群由《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五门课程组成。课程之间有着科学系统的内在逻辑管理,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增强学生实践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必备内容。群内课程以物流管理为基础引领,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以仓储管理、现代运输管理为支撑,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为核心。

3.3 课程群建设内容

3.3.1 课程结构重组。课程群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明确,主线清晰,有的放矢,知识连贯,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充分发挥课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课程群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重新界定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主线,构建物流管理课程群,形成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专业课程群平台。依据群内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各门课程应承上启下,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按照相互的关联关系和各学期课程的容量分布到不同的学期。《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专业基础课,分别在第4、5学期开设,《现代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在第6学期开设,《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第7学期开设。

3.3.2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立在经济管理课程基础上,是本课程群的理论基础,其他课程以物流管理的基本职能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讲述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及主要功能。《仓储管理》和《现代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的主要职能要素,介绍仓储与仓储管理基础、库存管理与控制、现代运输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及方法等。《供应链管理》旨在启发学生从供应链的角度创新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掌握如何整体协调跨组织的计划、生产、物流、信息管理等方法。《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主要讲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改善等内容。通过教学内容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突出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3.3 实验课程体系整合。实验课程体系必须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强化特色。物流管理课程群内课程实验应打破以往的属于各门课程的传统做法,将实验课程做系统性安排。按照功能不同分为自动化立体仓库出入库、物流信息技术、运输路线设计等基础性实验和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综合性实验,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完成。同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

3.3.4教学方法改进。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和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群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分解课程学习任务,通过理论学习、操作练习、小组讨论、设计实践等多种途径,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优化课程内容。(

4课程群课程整合优化后的教学效果

4.1教学目标明确,资源优化共享。五门课程之间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师队伍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合力作用。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建设,提高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4.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在教学方法上鼓励教师启发式、交互式、案例式、引导探索式和辨证式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把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实践来引导理论,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了实验课以及技能课的比例,重视实验课和技能课的效率;能够定期举行有效的实训活动,实行产、学、研结合,与企业或者培训基地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工作,锻炼学生的设计和动手能力。

4.3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改变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促使教师全方位了解整个教育过程,提高团结协作能力,更新团队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师团队成员课程建设意识。课程组教师担任着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同时承担经济与管理学院其他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的教学任务。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学科发展规律,在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把握学科及专业现状,追踪学科及专业前沿方面,课程组教师投入大量精力,取得预期成果,如教材编著、教学项目、教学改革论文等。

4.4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通过不断进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尤其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不断深化,强化特色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将大幅提高,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及课外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如“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等。

参考文献:

[1]孙福东,李洪武.国际物流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136- 138.?

[2]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0,4:177-179

[3]朱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8-101

[4]李人晴.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7):68-69

基金项目:本文受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课程建设项目(XYX2014031)资助。

上一篇:浅谈汽油发动机缸内直喷技术的利与弊 下一篇:室内三维效果图制作流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