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学校管理中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意义

时间:2022-09-13 01:07:14

高师学校管理中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意义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高师学校管理改革必须要适应新教育形式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本文从新课程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出发,探讨在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中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价值观;高师学校管理;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领我国教育领域各个层面深刻的变革,尤其对高师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教师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行为及管理模式等基于此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拓展了我们的管理思维和知识空间,为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重新建构高师学校管理平台,更新教师教育管理理念,实现高师学校管理职能的重大转变。转变高师学校管理职能,首要的问题是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即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科学民主的新课程价值观,统一思想,实力作为,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高师学校的管理效能。

一、新课程价值观的含义及特征

价值观是对某种事物的持久信念,深植于个人心中并指导其行为,是人类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价值观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又是个体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既是人们对某事、某物、某人的赞成和反对态度,也是对知识价值、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等高度的概括化。

不论人们对价值观理解的方位如何不同,其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教育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创设的一种价值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既要促使个体社会化,又要使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教育具有这种特殊性质,因此,对教育领域的价值观的问题要加以综合理解,才能把握其全部的内涵。

(一)新课程价值观的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整体人格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其根本价值就在于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置于教育的首要任务,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全面为本,达到新课标的教育目的。

(二)新课程价值观的特征

新课程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关注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主动,是指学生个体在对将发生的行为的价值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以后作出选择和行动。健康,要求学生的个体思维、个体行为应该同步并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当我们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新经济当代,竞争的激烈,使学生们一踏进校门就开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或是被选择,教育目的随之进一步具体化。每一名高校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个体主动、健康发展的能力是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加之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形成新课程价值观念体系。新基础教育课程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它的主要内容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通过教学活动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我们的教师教育正是以培养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为本,因此其内容和要求既应该是基础性的,又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新课程价值观在高师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改革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换代,教学形式的更新,它更多的是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多元化改革。新课程价值观在课程改革中,特别是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中处于核心指导的地位。究其本身来说,它既是新课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中的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教育价值本位的构筑基石。透视新课程改革的各种活动行为,新课程价值观会自然显现。课程改革进程中,其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新课程的变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点和评价标准。高师学校是教师的摇篮,教育工作者们在理解新课程标准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尺度出发,确立高校教学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相应的教育行为和管理。我们知道,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同一事物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高师学校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还是教学体制的改革,凡此种种教育行为的实践,只有与适应时展的新课程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推动高师学校管理改革的成功进行。

因此,高师学校的管理改革中新课程价值观的建构,能够改变过多强调知识技能培养的僵化状态,纠正当前教学实践中价值观追求模糊不清的现象,有效化解当前思维单向渗透的问题,使各个学科从根本上真正有机的结合,促进和优化高师学校的教学,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从事基础教育的能力,并糅和平和民主的高师学校管理氛围,提高高师学校管理改革层次和水平。

三、新课程价值观在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中的建构意义

科学的管理必须以学校为本,只有学校的管理者真正动起来,教师们真正动起来,学生们真正动起来,新课程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以高师学校管理促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创新高师学校管理,充分挖掘和开发学校存在的潜力,释放学校生命活力。

当下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其时代特征,社会最需要的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而过去那种批量式的标准化人才早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目的的深化理解,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师教育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我国目前教育改革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现有知识向促进人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高师学校管理改革必然要遵循这种态势,而新课程价值观恰好也直接表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这种趋势,这就决定了高师学校管理改革必然与新课程改革密切相关。没有高师学校管理改革的支持和推进作用,新课程改革就无法得以进行,即使其价值观再先进,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法企及;同样,高师学校管理改革也必须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倡导新课程价值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激发教师的改革热情,改进学校的教育生态,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新课程以其价值观为纽带,携领学校管理改革,只有以新课程的价值观为目标导向,新课程才能在解决问题中前行,高师学校管理改革才不会在质疑中成为纸上谈兵。如上所述,新课程价值观核心地位的确立表明:新课改提供给高师学校管理改革的不仅是方法,更是态度;不仅是树立责任意识,更是树立机遇意识。

上一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胜任力发展研究 下一篇: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