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的文献学价值及其在韩集流传中的影响

时间:2022-09-13 01:07:07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的文献学价值及其在韩集流传中的影响

[摘要]南宋中期,魏仲举汇编并刻印的《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是韩愈别集的第一个集注本,学术价值和文献学价值极高,在韩集传本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后世流传的韩集注本和韩集选本无不受其影响,在校勘、笺注及编纂体例上均吸收其学术成果。

[关键词]魏仲举《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文献学价值韩集注本韩集选本

[分类号]1207.22

1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的基本情况

韩愈的儒学思想及诗文创作实践对宋人产生了巨大影响,自北宋初期至南宋末年,由宋儒校勘、笺注的韩集达数百种,但大部分都已散佚不存,流传到今天的,仅有十余种。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福建建安人魏仲举汇编并刊印了《新刊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该书体例是按文体分类编纂,诗文题目下有详细的题解、校语及注文散入相应正文中,并附录有他人与韩愈互相酬答的诗文作品。此书是传世韩愈别集注本的祖本,共汇集唐代孟郊、张籍,宋代韩醇、洪兴祖、樊汝霖、孙汝听、祝充、蔡梦弼、严有翼等共378家的议论、校勘和注释以及魏仲举本人的校注成果。清代四库馆臣虽然批评魏仲举的书“大抵虚构其目,务以炫博”,但刘真伦先生的《韩集五百家注引书考》“逐条梳理了五百家注的注文及附录,考定五百家注实际征引的唐宋著述,除开经籍、史书、字书、韵书外,为173家,其中包括魏本卷首‘诸儒名氏’148家中的84家,‘诸儒名氏’之外者89家。上引173家之外,魏本还征引有石本14种……除此之外,还有若干注文未出注家名氏”。《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征引的资料十分广博,编纂质量较高,后来问世的韩集注本及韩愈诗文作品选本无不受其影响,吸收其学术成果并借鉴其编纂体例。此书在韩集流传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人傅增湘就称赞说,“读韩集者,若求集注,当以魏仲举本为优”。今人杨国安先生亦评价说,“魏本的价值是其他宋本韩集及后代所刻韩集无法替代的。

2 文献学价值

2.1 辑佚价值

《韩集五百家注》的文献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辑佚价值。它保存了大量的现已亡佚失传的唐宋时期的韩集校勘与笺注成果,如唐代令狐澄本、赵德《文录》、南唐保大本;宋代孙汝听、严有翼、樊汝霖、洪兴祖等人的笺注。《四库全书总目》因此评价说:“其间如洪兴祖、朱子、程敦厚、朱廷玉、樊汝霖、蒋璨、任渊、孙汝听……等,有考证、音训者凡数十家。原书世多失传,犹赖此以获见一二,亦不可谓非仲举之功也”。

同时,魏本在校勘及注释的基础上,又汇集了宋儒对韩愈诗文作品及其思想评价的资料。这些相关的评论或在题注下,或在文中,也有的在文后,内容涉及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对作品艺术风格、手法的评析,对某一段或某一句的评论,也有的涉及到韩愈一生的道德学问、立身行事等。这些评论材料多散见于各家文集中,虽然零碎,但往往极为鲜明重要,可惜的是不少后世已经散佚,通过魏本的收集才得以保存。

此外,魏本还附录了许多韩愈与僚友门生酬唱、赠答及送别之作,对于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文主旨,研究韩愈的交游及作品系年有很大帮助。如卷二《岳阳楼别窦司直》,后附窦庠《和韩十八侍御登岳阳楼》及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卷五《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前附卢仝《月蚀诗》;卷七《题张十八所居一首》,后附张籍《酬韩庶子诗》;卷十四《答张籍书》,前附《张籍遗公第一书》等。魏本附录的这些作品,有些作者的集子已经散佚不传,如卷九《答张十一功曹》,前附《张署诗》,题解云:“补注:唐本有此诗。按:公《集》赠张十一功曹署诗颇多,而署诗绝不可见,可见者惟此篇,故录之。”因为魏本的附录,《全唐诗》才得以从中辑录出张署的《赠韩退之》诗一首。

2.2 校勘价值

魏本所引用的某些作品的文字与后世所传原书不同,可供校勘。如卷一《秋怀诗十一首》“尔生还不早(补注:东坡诗云‘勿讶昌黎公,恨尔生不早’。谓此语也)”。今本苏轼《小圃五咏・甘菊》则为“颇讶昌黎翁,恨尔生不早”。卷四《苦寒》“羲和送日出(孙日:《山海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日‘羲和’,为帝悦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却说:“《大荒南经》原文:‘甘泉’作‘甘水’,‘帝悦’作‘帝俊”。

魏本所收录的韩集异文及其整理的韩集文本,亦可供后代学者作校勘之用。如韩愈碑志文多有石刻,原刻或已不存,但魏本往往出校记云“某字石本作某”之类,保存了石刻的异文。又如《四库全书考证》卷九十二《唐宋家文钞》卷一《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不当京师百万分之一(案:《五百家注》无‘万’字,与此异)”;卷六《送石处士序》“戒行李(刊本‘李’讹‘事’,据《五百家注》本改)”。

2.3 考证价值

魏本韩集的题解及正文中的夹注、评点,含有创作时间、地点、动机、时代背景等内容,书中又附录了两《唐书》韩愈本传,墓志、神道碑及行状以及其他作者与韩愈唱和、赠答、送别等群体活动的记述,是研究韩愈本人的思想、创作及中唐时期文学风气的重要史料依据。魏本附录的韩集序跋,提供了该书的传承流布、编纂经过、编撰体例、刊刻情况等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考证价值。

书中注文所引的某些文献资料,往往有不见于他书者,亦可裨考订。如卷十九《与袁滋相公书》,“窃见朝议郎前太子舍人樊宗师”。魏本引韩醇注云:“本传不载宗师为太子舍人,墓志亦不载,或略之耳?”

魏本所引注文还可以提供学术考证的线索。如卷十一《读墨子》,“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文谠本引严有翼注(墨子之书,孟子疾其兼爱无父,力排而禽兽之。其言曰:“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讵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所引的严有翼注却为(墨子之书,诬称孔、晏之事,《孔丛子》载《诘墨》一篇,盖尝辨明之矣,以孔子之道较之,不啻胡越。孟子著书,疾其兼爱无父,力排而禽兽之。其言日:“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讵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韩集严有翼注本已佚,可据魏仲举本所引严本注语,考索其与文谠本所引严注的关系及严本的刊刻流布情况。

2.4 版本价值

明确著录征引文献来源,是汉唐注疏之学的优良传统,但详细著录所引文献的具体版本,则始于宋人。魏本引用的诸家成果,皆一一标明版本来源,如“孙日”、“樊日”、“石本”等,是今人了解这些注家的特点与概貌以及宋代韩集流布和韩学研究状况的重要文献史料。

3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在韩集流传中的影响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承前启后,它汇集唐人及宋儒诸家的注解与校勘成果,成为后世韩愈别集的第一个集注本。此后问世的韩愈别集的注本以及作品选本,在体例上多承袭其旧,并且多抄撮其校注成果,一

些学术著作也多以此书为研究的工具和参考资料。现选择几种重要的集注本及韩愈诗文选本略述如下。

3.1 韩集注本

王伯大本:此本成书于南宋后期,在文本考订上以朱熹《韩文考异》为底本,自元、明、清迄至近代,代有翻刻,在韩集流传中影响比较大。

王本体例受魏本影响明显,即题目下有题解,注文与校语散入相应的正文中,但却非常不恰当地删略了魏本所附录的他人与韩愈的酬唱作品。它的集注部分多取自魏本,并且还吸收了魏仲举本人的笺注成果,如卷一《龟山操》题解。魏仲举补注“龟山,鲁山也。《》‘奄有龟蒙’。在泰山博县”。王伯大本于此下注释:“龟山,鲁山也。《》‘奄有龟蒙’。在太山博县”。

廖莹中本:此本又称世堂本,成书于南宋末年,系以王伯大本为底本。此本文献价值不高,学术质量也不如魏本,但经明代东雅堂徐氏覆雕后,成为后世韩集的通行本,在韩集流传中影响最大。

廖本的体例亦承袭魏本,有详细的题解,注文与校语散入相应的正文中,但亦略去魏本附录的韩愈同他人酬唱赠答的诗文作品。其集注部分基本抄录魏本,但多删节不当,致使文义踪舛。魏本所汇集的各家校注成果,皆明确标明“孙日”、“樊日”、“集注”、“补注”等,廖本在抄撮时却将上述名目一并删去,肆意贩掠。

《昌黎先生诗集注》:这是清人顾嗣立于康熙年间“删补旧注”而成的第一个韩愈诗集注本。

顾本体例与魏本同,诗题下有详细题解,校注文字散入相应诗句中。在注释上,据顾氏自序,他是采择魏仲举本、王伯大本及东雅堂本诸注参以己见的。由于顾氏此本吸收魏本校注成果较多,后来的方世举就讥评此本“转注故实尤多”。

《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这是韩愈诗集的第一个编年笺注本,编者方世举,乾隆年间人。

方本体例亦受魏本影响,诗题下有详细题解,校注文字散入相应诗句中。在注释上,方氏虽有不少新的见解,但其注仍多采魏本。如《歧山下》“此鸟鸣高冈(《诗・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其注语虽转录东雅堂本,但实际出自魏本韩醇注,只是无“韩日”二字而已。又如《古风》题解,“樊云……”;《荐士》“建安能者七(孙云……)”,则明显抄录魏本的樊汝霖及孙汝听注文。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编纂者为今人钱仲联先生。此本学术质量很高,《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所选录的韩愈诗歌,即据此本。

钱本在文本校订上以《举正》、《考异》为主,并以魏本参校。在集注及作品系年时,较多地引用魏本成果。该书虽然在体例上采用现在通行的古籍整理格式,将题解及校注文字全部放在作品末尾,但在相关的诗文前后却附录了他人与韩愈互相酬答的作品,如《驽骥赠欧阳詹》,后附欧阳詹《答韩十八驽骥吟》,这明显是借鉴魏本的做法。

《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近人马其昶编注的第一个韩愈文集注本。在韩文注本中,是一个比较充实完善的本子。

马本的体例有一部分承袭魏本,即将每篇文章的题解置于题目下,其校注文字以段落为单元,附于其后。该本在校勘和注释上虽然增录了明、清诸家评说及马氏自己的辨证、补充,但仍以存删魏本旧注为主。

《韩愈全集校注》:此书为编年体韩愈全集笺注本,系四川大学屈守元、常思春主编,所引资料参比同异,择善而从,又时有新解,堪称韩集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此本校注多吸收魏本成果,如《北极赠李观》,共出校注10条,其中引魏本校文2则,注文5则;其作品系年也多依魏本,如《县斋读书》依魏本所引的樊汝霖注,系于贞元二十年;《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依孙汝听注,系于元和十四年。此本体例与钱本同,但亦吸收魏本之优点,附录了韩愈与他人互相酬答的作品。

3.2 韩愈诗文选注本

《韩愈诗选》:陈迩冬选注,所选大都是古体诗,近体诗只是略举一斑,比较精确地反映了韩诗艺术成就的特点。此选本即以《五百家注昌黎文集》为底本,又参考别本多种,择善而从,是一部有较高质量的韩诗选本,其注文及作品系年多从魏本。

《韩愈文选》:童第德选注,共选人韩愈较有代表性的散文54篇,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系年不可考者附于卷末,其注释、校勘、作品系年多参考魏本。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此本是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所选韩愈文章,注释多取魏本,如《原道》“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秦李斯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而天下敢有收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即是节抄《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所引孙汝听注,其体例一部分承袭魏本,即文中夹注。

《唐宋文举要》:近代高步瀛编选,专选唐、宋两代散文及骈文。在体例上,部分参照魏本,即题解置于篇首,其注文转录魏本不少,兼有魏仲举补注。如《南海神庙碑》“(魏仲举曰:公在潮州,孔裁待公特厚,旧史所谓作诗美之,盖《南海神庙碑》也)”;又,“刺史常节度五岭诸军(孙日:唐制岭南为五府,而岭南节度使观察四府事)”。再如《柳州罗池庙碑》,就分别转引了魏本的韩醇、孙汝听、樊汝霖、朱廷玉等人的注解。

《韩愈诗文评注》:张清华编选,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选文71篇,下编选诗136首,可视为《韩愈全集》的一个简编本。每篇作品前加有评语,正文之后出注,内容包括作品写作年代、背景的考证,词语的注释等有不少是转自魏本。

此外,还有汤贵仁选注的《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吴小如、韩嘉祥选注的《韩愈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O05年);孟二冬选注的《韩愈柳宗元诗选》(中华书局,2006年)等,虽然没有明确交代选录依据,但通过大致核查,可以发现这些选本均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大量《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的校注成果。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的影响还表现在,它不但是今人从事韩愈研究的工具书,而且一些学术著作也多引用其成果。如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卷十三冯宿条,“孟按:韩愈《答冯宿书》,《五百家注》于题下引孙日:‘宿字拱之,婺州东阳人,公同年进士’”。又,王涯条,“孟按:韩愈《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诗,《五百家注》于题下引樊日:‘王二十舍人,王涯也。公《赴江陵途中寄王二十补阙》即其人。涯,公之同年友,至是为中书舍人’”。

参考文献:

[1]刘真伦,韩集五百家注引书考(I),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1):7-14

[2]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杨国安,五百家注音辨昌黎集在宋代韩学中的地位与价值河南大学学报,2006(5):55-61

[4]永珞,等,四库全书总日,北京:中华书局,1965

[5]苏轼,苏轼诗集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2160

[6]韩愈,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方世举,辑注//《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王太岳,王燕绪,钦定四库全书考证,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2288

[8]韩愈,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文谠,王俦,注//《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王伯大,辑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0]韩愈,东雅堂昌黎集注廖莹中,辑注//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韩愈,昌黎先生诗集注,顾嗣立,辑注,顾氏秀野草堂刻本,1699

[12]韩愈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3]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韩愈,韩愈全集校注,屈守元,常思春,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2-4,138,792

[15]韩愈,韩愈诗选,陈迩冬,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6]韩愈,韩愈文选,童第德,选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7]韩愈,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18]韩愈,唐宋文举要,高步瀛,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9]韩愈,韩愈诗文评注,张清华,选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0]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542

上一篇:基于CRM-BSC的政府网站G2B评价 下一篇:近20年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研究文献计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