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效率指标的评价与选择:一个文献综述

时间:2022-09-13 12:55:01

研发效率指标的评价与选择:一个文献综述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研发效率文献中投入产出指标的统计、分析,得出选取的指标不能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研发活动的状况。因此,本文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选取研发效率评价指标,形成研发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引导政府和企业开展更高效的研发活动。

【关键词】研发(R&D)效率;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指标评价

一、引言

研发活动是一个典型的投入产出过程,要获得产出必先有一定的研发资源投入。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研发投入的增加来获取产出已经不适合市场竞争机制,研发效率的提升成为大势所趋。

研发效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研发效率等于研发效率,范围更广,包括研发的组织效率,管理效率等;狭义的研发效率仅表示研发投资效率。对研发效率的概念,Nasierowski W认为研发效率是与研发的投入产出相关的,研发生产率是研发对经济的影响,他将研发效率与研发生产率的概念进行了区分[1]。朱有为认为,研发效率被看作可度量的研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换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技术效率的表现[2]。韩鹏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是理想状态,现实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研发效率是在自主创新支撑能力与环境约束下,研发投入与产出的配比[3]。

研发效率的提升,需要选取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度量。投入产出指标选取的不同,得到的研发效率是不相同的。从我国目前的研发指标体系来看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模式,从而使结论没有可比性。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研发指标体系来度量研发效率。选择什么样的指标才能最有效的度量研发效率,使得结论具有真实性、可比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基于政府管理者视角建立研发效率指标体系,从而引导政府和企业开展更高效的研发活动。

二、指标分析

研发(R&D)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典型的投入产出过程。为能更好的选取投入和产出指标,准确度量研发效率,反映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的效益。本文在Elseviewer、EI数据库等英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学术库,以研发效率、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技术效率等为关键词、题目、摘要搜索相关研究,经过筛选得到100篇文献。其中,国内文献70篇,国外文献30篇。通过查阅文献,选取文中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最优的基于政府管理者为角度的研发指标体系。表1、表2对100篇文献(国内70,国外30)中选用的研发指标进行了统计。

通过对所选文献中研发效率评价指标的统计,我们看到研发效率评价应涉及的指标有两类:一是投入指标,主要体现R&D投入的各种资源,如人员、资金、物力等,重点在投入上;二是产出指标,它包括成果指标和影响指标,成果指标体现R&D产生的直接成果,如专利、新产品开发、工艺创新等,影响指标体现R&D对经济、社会等产生的影响、作用和贡献,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下面我们对投入产出指标分别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

三、指标评价

(一)投入指标的分析

在投入指标中,最重要的投入是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资源的投入,例如固定资产、新产品。

1.人员投入指标包括R&D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R&D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R&D人员投入的强度和数量,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所选取的样本中,国内文献选择R&D人员作为投入指标的文献,占到了44.3%,国外文献也达到了43.3%。朱有为等选择R&D人员作为人员投入指标,来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得出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整体偏低,但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同样选择该指标作为研发效率评价指标的还有Wang, E.C(2007)、官建成、陈凯华(2009)等。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是一个绝对指标,既可以反映R&D人员的数量,也可以反映R&D人员的素质,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能更加准确地反映R&D人员投入情况。在样本中,选择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国内文献占到了35.7%,国外文献也达到15.7%。韩鹏选择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作为人力投入,测算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能力,得出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能力与效率整体协调性差;自主创新支撑能力、资本投入等是影响研发能力与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样选择该指标作为研发效率评价指标的还有KothonenP(2001)、陈修德、梁彤缨(2010)等。还有一些学者选择度量R&D人员素质的相对指标,如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中所占比重,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的比重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所占的比值越高,说明研发人员科技水平越高,其人员素质越高。如杨勇松、吴和成(2008)、刘建忠(2009)。

2.经费投入指标包括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相对指标(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

企业每年投入的R&D经费会对当年的产出产生影响,并且以往研发活动生产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会对企业后续的科技创新产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R&D经费内部支出能够体现研发能力,由于它是一个流量指标,所以我们在度量研发效率时会用R&D资本存量代替R&D经费内部支出,核算时采用永续盘存法。在所选取的样本中,国内文献占到了58.5%,国外文献占到40%。吴延兵选择R&D资本存量作为经费投入,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进行度量,得出1996-2003年期间我国工业企业知识生产中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技术进步出现下降。同样选择该指标作为研发效率评价指标的还有Jooh Lee和Eunsup Shim(1995)、谢伟等(2008)等。R&D经费绝对指标只能反映具体时间条件下企业R&D资金投入的规模,在对同一行业或不同行业不同时间下的投入水平进行评价,要选择R&D经费相对指标。如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等,R&D经费相对指标反映了具体时间条件下企业R&D资金投入的强度,是商业化过程中最常用的指标。在所选取的样本中,国内文献占到了55.8%,国外文献占到40%。谢伟等选择技术获取支出(含购买、引进、消化吸收、改造费用)作为经费投入,对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进行度量,得出样本期内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地区差异显著。同样选择该指标作为研发效率评价指标的还有Jefferson (2006)、韩鹏(2012)等。

上一篇: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工作的思考 下一篇:米德冲突的中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