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13 11:16:00

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摘 要 如何变应试化作文教学为生活化作文教学,合理开发和配置写作教学中的生活资源,为学生引来作文写作中的“源头活水”,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成了改变当前写作教学尴尬局面的当务之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作文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尝试着打破作文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旧模式,要鼓励所有学生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所有事物,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观察 积累 体验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着随意性及无序性的倾向,缺少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写作没有成为学生生活的真实需要。众所周知,学生其实并不缺少生活的过程,只是缺少对生活深入的体验及真切的感悟以及发现和表现生活的能力;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写作教学往往让学生处于“读范文――仿写”的封闭怪圈,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与人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相隔离。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案例,从观察生活、感受与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和艺术的表现生活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当前写作教学窘境的建议。

观察作为写作教学的导入契机和信息化的手段,它所输入的信息量大小和优劣,直接影响着写作的质量。正如人们常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树立生活过程中的观察意识,观察生活的一般步骤如下:

(1)确定观察对象。因为确定了观察的对象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如观察植物,首先需要确定观察的植物种类、名称,请教教师或者自己查询关于这种植物的观察方法,这些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细致,准确。

(2)与观察对象尽可能多的接触,多角度、多层面了解观察对象。事物一般具有多个维度,如观察景物,可以有定点观察与动点观察。就定点观察来说,可以有仰视、俯视、平视、侧视等。就动点观察而言,可以有远视、近视等。还可以有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在不断的移动变化中对静立的小屋进行观察描写:作者立足山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写山色和小屋的互相点缀;立足屋内,俯仰顾盼之间从多个方面抒写景物的变化,从而突出小屋小巧轻灵的特点。

(3)记下观察对象的变化。例如对人的观察,确定观察对象后,要尽可能与观察对象接触交流,了解其内心世界,注意观察条件、观察由背景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例如老作家夏衍为了写作《包身工》,克服了巨大的困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实地反复观察包身工的生活,才比较详尽地了解包身工繁重的劳动和非人的生活状态。

(4)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整体把握,务必找到观察对象与同类事物不同的特征,即构成“它”的外在或内在的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可以让学生用日记、评论、反思、辩论、随笔、札记等方式,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写自己的发现、愿望和观点;记录头脑蹦出来的新鲜事、瞬间闪现的奇思妙想,这样不断刺激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感受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作文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堂教学,尝试着打破作文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旧模式,要鼓励所有学生走出课堂,多角度地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所有事物,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自我,去不断的挖掘、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积累自然生活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入到大自然中,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感悟灵性,储备创新的素材,如鸟的叫声,瀑布飞流直下,流星划过夜空……都会触动孩子心灵,引发他们描写和思考的冲动。而不是在象牙塔中进行文字游戏,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见常人所见,又见常人所未见;言常人所言,又言常人所未言。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一个教学案例:“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远处的小山连绵起伏,一片苍翠,山坡上的青松穿上了嫩绿的衣裳。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钻出地面,它们嫩生生,绿油油的。顽皮的和你捉迷藏,肥胖的小叶儿,像一个个刚刚睡醒的胖娃娃。柳枝也开始活动一下筋骨,伸伸懒腰打个呵欠,让和谐的春风把一冬天的疲惫都吹跑了。春姑娘这时也开始眷恋这美丽的小山,她用温润的嘴唇,亲吻着这一切,用梦呓般的喃喃絮语,唤醒了沉睡的一切,于是山开始滋润起来了,小草开始变青起来了,小河里的水也开始唱起歌来了,小燕子也穿着花衣从南方飞了过来了……”。多么美妙的大自然!

其实,平凡的素材只要写好了照样主旨深刻、感人肺腑,立足平淡的素材写出大作品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愿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学会运用是教师教学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如:A、什么是生活的面?请看:汽车上年轻的母亲逗着怀里的小宝宝,宝宝咿咿呀呀回应妈妈,母子俩的行为使整个车厢都弥漫起幸福的空气;公园里,一对老人默默地沿河散步,他们互相搀扶着,从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幸福,于是我们便不由自主地吟出:“幸福就如一对毫童老人默默地沿河散步,互相搀扶着走过漫长人生,不悔实践着当初‘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诺言”。

总之,在“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抒写自然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心理的生活;先感受生活再体验生活,然后艺术地表现生活。学生如果通过细致的观察,真实生动地写出养蚕的过程,又能认识到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这样就实现了作文中由表达真实生活到抒发生活真理的“破茧成蝶”的飞跃。

上一篇:海兹曼: 不只做生产企业 下一篇:寻访“北极之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