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9-13 08:28:38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实验实践课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中将针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存在的问题及拟解决方法加以讨论。

关键词:营养学 食品卫生学 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56-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两部分的内容,是预防医学的一门专业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实验课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和理论课联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本文将对目前大学本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和建议。

1 教学内容的调整

目前高校开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过程中使用的实验指导多过于陈旧,部分院校使用校内自编实验指导,但也多摘录于人民卫生出版社统编的实验指导,多年来未做改动。营养学实验内容多为营养素的测定,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索式抽提法测定脂肪,通过尿负荷试验来测定水溶性维生素,食品卫生学部分开展的实验如酒中甲醇的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这些传统的实验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需要,比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存在漏洞,它会将所有含有氮元素的物质统统记作蛋白质,而肉中瘦肉精的检测也急需纳入本科生的实验课程当中去。

2 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实验课程多选取一些经典的实验,如利用凯氏定氮法来测定牛奶当中的蛋白质,这些经典实验的操作步骤在实习知道中都有详细介绍,且老师在带教过程中也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每一步做出详细讲解,同时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仪器如何操作都做出详细介绍,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介绍和实习指导中的步骤操作即可。并且由于时间关系,实验老师会提前准备实验中所需仪器,配制所需试剂,学生甚至课前不用预习,只需简单记忆实验步骤,机械的模仿老师的实验操作即可完成实验。这使得学生及时完整地完成实验操作也不能完全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若出现问题不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课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验课程的开展中,首先必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膳食调查,我们在学习完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分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自主调查,然后对获取的结果进行分析。所有过程结束后进行结果展示,不同组之间相互比较,学习对方的优点,提出对方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对营养学这一部分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掌握。另外,实验课程的教学地点也并非局限于实验室,比如关于HACCP和GMP的学习,我们就把学生带到乳制品企业,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学习,学生在好奇和兴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3 完善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校考核学生实验课成绩主要依照上课出勤情况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这种考核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一些虽然到课但是没有参与实验操作,课后抄袭同学实验报告的同学拿到了高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甚至有一些同学,在其他同学实验过程中完全不参与实验操作,而是急于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相互抄袭数据。这种考核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不能正确反映学生对于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实验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一组同学分步骤完成一个实验,带教老师根据其操作情况,结合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进行打分。

4 重视实验结果的讨论

每次实验结束后,都会有学生拿着自己的实验结果问老师自己的实验结果好不好。其实,只要是实验,就会有误差,只要学生对于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能够分析出误差出现的原因就是对所学内容有了好的掌握。而实验结果的讨论,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所需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而通过实验也使得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总之,实验课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符合国家教育的方针和策略,符合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2]。通过实验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继红,徐莉春,任香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2):1238-1239.

[2]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5):56.

上一篇: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下一篇:食品安全的管理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