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腐乳前期发酵条件控制的研究

时间:2022-09-17 12:25:56

对腐乳前期发酵条件控制的研究

摘要:本实验主要研究温度、湿度、接种量、发酵时间及通风等前期发酵条件对腐乳的色、香、味等质量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25℃左右恒温培养,笼内铺湿布,保持95%左右的湿度,每隔12h上下倒笼,36~48h后,菌丝生长良好,孢子产生少,蛋白酶产量尤其是酸性蛋白酶产量较高。

关键词:腐乳 前期发酵 条件 工艺

中图分类号:TS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17-02

在腐乳生产过程中,前期发酵主要是培养毛霉菌的过程,毛霉生长的好坏将决定着腐乳最终的质量,而控制前期发酵的工艺条件,其实就是让接在豆坯上的毛霉在最适的条件下生长。影响毛霉生长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接种量、培养时间、供氧量等。实验结果证明:在豆腐坯上喷洒4次,盖上湿纱布,使豆腐坯周围的空气湿度保持在95%左右,在温度为25℃恒温箱中培养,每隔12小时就翻笼一次以便氧气充足,经过48小时后取出,再进行后期发酵,此时腐乳生产就很好的完成了前酵阶段,为腐乳最终质量的保证和优良风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材料仪器与工艺流程

1.1 材料

接种液:优良腐乳毛霉孢子悬浮液;

材料:新鲜小白方豆腐坯。

1.2 实验仪器

恒温培养箱、纱布、喷雾接种器、塑料培养盒、滤布、大烧杯、75%酒精、白酒、食盐、正规300ml腐乳包装瓶

1.3 实验工艺流程

豆腐坯接种培养凉花搓毛

悬浮孢子液——腐乳毛霉菌

2 菌种悬浮液制备

用75%的酒精溶液揩擦消毒选好的毛霉菌种培养瓶,在培养瓶内加入冷水400mL(预先消毒)。用无菌竹筷捣碎毛霉菌丝体,倒在准备好的滤布中,收集菌液到容器中,重复两次洗涤滤布内的培养基,将所有的洗涤菌液并入滤液中,配制成菌种悬浮液(每50kg黄豆用800mL培养瓶一个,每50kg黄豆用菌种悬浮1000mL)。配制好的菌液,存放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夏天,容易发酵变质。菌液使用前要摇匀,让孢子成悬浮混合状态。

3 摆块方法与接种

3.1 培养盒摆块方法

将划好的豆腐坯置于培菌盒内,根据季节冷却至适宜品温,豆腐坯按规定的72块装入盒内。侧面竖立,分为8行,每行为9块,各相隔距离为3cm左右,要求排列均匀,每块四周留有一定空隙。排列完毕,进行堆桩。在堆叠前,底层先放一只空格(缩小上下温差),然后将摆好的豆腐坯的培养盒套叠面。

3.2 接种

用自然接种和人工接种分别作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用5kg大豆生产的豆腐坯,切分成400块。

将配制好的毛霉菌悬浮液放置于喷雾接种器内,然后喷洒在豆腐坯上。喷洒时,为使微生物生长繁殖一致,菌液要五面均匀喷到。依次同上操作,每桩堆格12只。同时为调节品温,在格子中间增放1只空格,待培养间桩头全部叠完后,上面再放一只空格,然后盖上一块双层纱布,盖布的作用是,既能保暖防尘,又能散热、挥发水分。

4 前期发酵中毛霉的生长状况

4.1 对接种量的控制

将五批豆腐坯分别用原毛霉孢子液喷洒2次、3次、4次、5次、6次,在25℃、湿度(95%)及相同通风量下培养54h后,观察毛霉生长状况。

4.2 对温度的控制

将五个装有接种后的豆腐坯的塑料盒,盖好相同湿度的湿纱布后,分别放在15℃、20℃、25℃、28℃、30℃下培养54h后,观察毛霉生长状况。

4.3 对湿度的控制

将五个装有接种后的豆腐坯的塑料盒,分别盖浸过水的纱布(湿度为95%左右)、被水蒸汽蒸过的纱布(湿度在80%左右)、干纱布(湿度在50%左右)、沾有活性碳的纱布(湿度在30%左右)及不盖布(湿度在60%左右)在同25℃下培养54h后,观察毛霉生长状况。

4.4 对通风量的控制

将五个装有相同接种量的豆腐坯的塑料盒盖好相同湿度(95%)的纱布,在同样25℃下培养,而五个通风量分别控制为每12小时翻笼一次、每16小时翻笼一次、每20小时翻笼一次、每24小时翻笼一次、每28小时翻笼一次,培养54h后,观察毛霉生长状况。

4.5 培养时间的控制

将五个装有相同接种量的豆腐坯的塑料盒盖好相同湿度(95%)的纱布,在同样25℃下培养,每隔12小时翻笼一次,分别培养30h、36h、42h、48h、52h后,观察毛霉生长状况。

5 腐乳的后期发酵及成熟

腐乳后期阶段分别经过腌胚,装瓶(坛)及加酒,封口与贮藏,发酵等过程促使腐乳成熟及形成特有的风味。

6 结果讨论

6.1 前期发酵阶段接种量对毛霉生长状况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接种量太多太少都会对毛霉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接种量太少,长出来的菌丝稀疏,细短;接种量太多,菌丝生长过快,容易老化变黑,且竞争生长明显,菌丝表现出来是密而不长、不状。每块豆腐坯喷洒4次最有利于毛霉的生长。喷洒4次时,不同接种量毛霉的生长状况:(24h+;30h++;36h+++;42h+++;48h++++;54h+++±)。

6.2 前期发酵阶段温度对毛霉生长状况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低温不利于毛霉的生长,在15℃时毛霉生长缓慢(24h-;30h-;36h+;42h+;48h+++;54h++±),菌丝细小,短而不直挺。在30℃时生长出来的菌丝(24h++;30h+++;36h++++;42h++++;48h++±±;54h+±±±)虽然密而壮,但老化过快,不利于毛霉产生蛋白酶。在25℃左右生长的毛霉菌丝(24h+;30h++;36h++++;42h++++;48h++++;54h+++±)浓密、直挺,呈雪白色,不容易老化,蛋白酶丰富,能够彻底分解蛋白质,最有利于腐乳良好风味的形成。

6.3 前期发酵阶段湿度对毛霉生长状况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湿度对毛霉的生长状况影响很大,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下,毛霉基本不生长,从实验得出毛霉是比较喜湿的,随着湿度的上升,毛霉生长得越好,在湿度为95%时(24h++;30h+++;36h++++;42h++++;48h++++;54h+++±),毛霉表现出很好的生命力,菌丝壮大挺拔、密实亮白。

6.4前期发酵阶段氧气补充量对毛霉生长状况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氧气是毛霉生长必备的条件,没有足够的氧,毛霉生长会受到很大的抑制,越常翻笼越有利于毛霉的生长,而每12小时翻一次笼(24h++;30h+++;36h++++;42h++++;48h++++;54h+++±),既保证了有足够的氧气共给,也符合了生产中节省人力资源的要求。

“-”:基本无菌丝;

“±”:局部菌丝出现老化,菌丝开始变灰色;

“+”:有明显菌丝出现、菌丝较细;

“+±”:长满菌丝、菌丝细长,部分菌丝出现老化及变灰;

“±±”:长满菌丝、菌丝细长,菌丝基本全部老化及变黑;

“++”:长满菌丝、菌丝细长;

“+++”:菌丝密集、菌丝较粗壮、菌丝颜色较白;

“++±”:菌丝密集、菌丝较粗壮、菌丝颜色稍灰,开始出现老化;

“+±±”:菌丝密集、菌丝较粗壮、菌丝变灰黑,老化严重;

“++++”:菌丝浓密、菌丝粗壮、菌丝颜色银白色;

“+++±”:菌丝浓密,少数菌丝出现老化,且开始变成灰色;

“++±±”:菌丝浓密,大多数菌丝出现老化,菌丝开始变灰黑色;

“+±±±”:菌丝浓密,所有菌丝基本都出现老化,菌丝变黑。

6.5 前期发酵阶段培养时间对毛霉生长状况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从接种后,毛霉开始生长经过36小时后到48小时这段时间(36h:菌丝密实,颜色呈现为雪白色,菌丝体直挺有力,较为强壮,开始产生大量蛋白酶;42h:菌丝浓密,白亮,菌丝较为粗壮,菌丝体数量达到最高峰,含有大量蛋白酶蛋白酶;48h:菌丝浓密,颜色稍灰,菌丝开始萎缩老化,菌丝开始减少,蛋白酶开始减少),毛霉表现出最强的生命活力,这段时间分泌出的蛋白酶最多,活性最好,如果能控制好毛霉在这段时间分泌出最优质的蛋白酶,对豆腐乳优良品质风味的形成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瑞芝.腐乳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调味品,2003年8月.

[2]宋国安.藤黄小球菌型腐乳加工工艺[J].山东食品科技,2004,(8):7-8.

[3]Han B-Z,Rombouts,FM,NoutM JR.A Chinese fermented soybean fo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Microbiology,2001,65:1-10.

[4]马清和.中国调味品酿造技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1993.

[5]YANG Zuo-y.i Debittering Properties ofMicroorganisms in a ChineseWhite Sufu[J].Journal of Shaan-XiUniversity ofScience& Technology,2006,24(3):31-36.

上一篇:浅议食品检验报告常见问题及改进建议 下一篇:关于原子吸收法测定牛奶中镉的国标方法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