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胆结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

时间:2022-09-13 07:16:06

如何提高胆结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胆结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水平。方法 笔者在较长的医疗临床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有此中医的所长是西医的所短,有此西医的所长也正是中医的所短,这就提供了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结果 中西医结合,就按照特点理论取长补短,相互利用,共同提高。结论 用中西医结合诊治胆结石症,能对病和病人的认识更正确,更全面具体,更客观,能达到诊断准确,疗效高、见效快、花钱少、痛苦小的目的。

【关键词】 胆结石症;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西医结合是当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对人和病,在治疗疾病中又能达到同样的效果[1]。随着实验医学、应用医学的发展,中西医将形成中西医结合之一独特形式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

中国医药学有数子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西医学是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这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各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二者都应一分为二,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笔者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有此中医的所长是西医的所短,有此西医的所长是中医的所短。这样就提供了结合的基础,于是中西医结合应按照各自的特点和理论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结合[2]。

胆囊、胆管结石是常见的病,多发病、病变复杂,有的诊断与治疗比较容易,有此则较困难,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对“病和病人”的认识则更正确,更全面、更客观、以能达到诊治,疗效高、见效快、花钱少、痛苦小的目的。现就如何提高胆结石症的中西结合诊治问题谈个人体会和看法。

1 西医“辨病”和中医“辨病”相结合

西医一般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临床检查(如X线、胆囊造影、显像超声等)及各种化验即可作出诊断。对胆石症可根据结石的部位分肝内胆管,胆总管和胆囊结石的大小、形态、数量多与少均能作出;较详细的诊断,这对后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则对病变不能作出确切诊断,认识疾病基本是从“证”人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发生病变时,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病变的轻重及发展阶段不同、可表现为中医的不同:“证”,如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临床表现多以脘胁胀满,时痛为主;胆管结石则以胁痛表现黄疸为主。但中医仅能凭感观去认识病变和粗略的分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内蕴”等型[3]。中医不能全面完善的认识病变。这是中医受历史条件限制的。

由此可见,只有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才能提高对胆结石症的诊断水平。

2 中西医治疗原则的结合

西医多针对病和病原体进行治疗,而中医则着眼于整体观念,既重视“邪”(即致病因素)又重视“正”(人体自身的抗病力)二者各有优缺点,中西医结合则既重视病,又重视对病人整体的治疗,即“辨病论治”与“辨论论证”相结合。发挥两个优势、心将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这是中西医结合特有的独到之处。近此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胆石症的治疗有很大的选择性。笔者认为:若结石过大(直径超过1.0厘米以上)量较多、身体状况好者宜手术取石;若结石少、特别是呈泥沙样或细颗粒状或不宜药物治疗者,用中药溶石、排石、清热利胆等法为主,效果较佳。特别对预防术后结合复发和病人体质康复用中医巩固治疗确比单用西医好,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例如“笔者遇到一位中年女性患胆石症多年,中医诊治均以胁痛“肝郁气滞”和“胃脘痛”等辨症进行治疗、但症状时轻时重,常反复发作,后来以西医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量较多,结石在2.0厘米以上)用手术取石治疗后,再用中医辨证论治,很快恢复健康。病人连声称“中西医结合太好了,终于把我的病根治了。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真正达到了‘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

中西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结合,应以辨病论治为主,先辨病,后辨证。采用最有效的办法为原则,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否则无论彩用何方法治疗,病未辨清以前,任何治疗都有他的盲目性,临床常遇到一些中医,完全以西医诊断为主,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如西医诊为胆石症一律采用中药为排石,到头来总是事与愿违,很难完全达到理想满意效果。甚至有的病人患胆石症后用中医保守治疗连服几个月中药,不但未见效,结石反而增大,增多。所以笔者认为,只要确诊为胆石症后,一定要根据结石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结石的部位和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治疗。若单讲辨病而不讲辨证的运用中药、一律采用对号入座不强调其特殊性完全用西医诊断病,而从中药中去选一些药(即什么病用什么药)忽视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对待,这只能是“接近”的结合,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4]。

综上所述,只有努力钻研中西医的理论,把西医辨病论治配中医辨证论治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西结合的特点。这对提高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树升,魏元明,孙克坚,等.胆石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7):11-13.

[2]王琦,王志国.针药配合治疗胆结石症112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1(10):22-23

[3]许阳贤,浓平.养肝利胆颗粒剂对胆汁致石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11(1):20-21.

[4]刘根昌.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6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19(5):428-429

上一篇:探究中药毒性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中药复方制剂咳友薄膜衣片的研制梁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