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也可以拍成大片

时间:2022-09-13 06:41:36

“明年100座(艺术)影院就能盖好,咱一定好好为文艺青年服务”、“投资100万培养独立影评人”……文艺片旗帜贾樟柯自2010年的《海上传说》之后,就没有推出个人作品,倒是他对电影发出的各种承诺深入人心。

这两年来,贾樟柯到底在做什么呢?正当传说中的武侠片《在清朝》仍然还是传说时,贾樟柯也没闲着,他前前后后监制了二十多部微电影,在这种新形式里,还没有哪个文艺片导演像他介入得那么深。

“我不是很爱拍微电影的人”,贾樟柯从容地说。自己不拍,是因为这种形式与自己的创作感觉格格不入,但他给自己找了一个更适合的位置:微电影后面通常有品牌的赞助,贾樟柯担当了品牌和导演之间的沟通角色,让许多没有经验的菜鸟导演们保持创作的空间。有一件事他常常挂在嘴边,此前有品牌找他拍广告,他却说服人家投钱做了一系列微电影,里面硬是一个产品的镜头都没有。

“我给这些青年导演找的是国内一流的工作人员,说白了就是最贵的。”运用自己在行业里的经验和人脉,贾樟柯想要给青年导演们一个真正拍电影的机会,不因为篇幅短小或者品牌的压力而打折扣。

微不等于小。这是贾樟柯对于微电影的看法。在卡地亚的形象短片《L Odyssée de Cartier》的活动上,贾樟柯作为资深“微电影人”受邀出席,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这部片子,他评价道:“虽然篇幅很短,但我觉得它就是个大片。整个片子的想象力,由一只豹子贯穿出来的探险,包括豹子与人的关系,充分让人理解到自由、探索、创新这些理念,这确实是一部很有灵性的电影。”虽然只有几分钟,但仍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

“微电影还是电影”,贾樟柯强调说,拍摄微电影的投入和流程,跟拍摄90分钟的长片是一样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它就是粗制滥造的草根产品,当然也不会因为短小而对它的美学和制作水准网开一面。

BQ=《北京青年》周刊J=贾樟柯

BQ:您对微电影有什么定义?

J:在我的测量里,微电影有两个长度是比较合适的,一个是3分钟,一个是8分钟。3分钟主要适用在微博浏览上,比如说在开会的间隙、坐地铁的时候用手机来观赏,这个时间长度能包含足够的信息;8分钟的话,适合在比较安静的环境,比如家里或办公室观看。所以我监制微电影时,都会建议投资方采用“双时制”,就是做出3分钟和8分钟两个版本。

BQ:什么类型的故事适合这样的长度?

J:一切。3分钟、8分钟或者90分钟是可以阐述同样一个故事的。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看完电影最常说的话是:这部长片如果拍成10分钟就精彩了。题材不是问题,同样的故事,一开始处理脚本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要拍成多长的影片。

BQ:因为时长、拍摄和播放方式不同,评价微电影还能用传统电影的标准吗?

J:还是电影的标准。微电影也有用胶片拍的,也有投资很高的大制作。

BQ:那微电影在美学上有什么新的可能?

J:我觉得是互动性。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一个话题可以在里面形成发酵的作用。但是这个特点还远远没有利用在微电影里面。我说的互动不是一部微电影上传之后,大家在上面留言或者发帖子。而说的是影像怎样进行交互――一部微电影能不能激发出另一部微电影。

BQ:在世界范围内您有看到这样的互动吗?

J:没有。微电影在中国是发展得比较快的。在外国根本没有“微电影”这样的概念。

BQ :您制作微电影的时候,首先会想到点击率吗?

J:点击率从来不是我考虑的。你把片子拍好就会有点击率。比如说今年我监制的第一部微电影,就是拍陈坤的一部小纪录片,整个过程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过点击率,但截止到2月5日,点击率已经达到1100万。其实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点击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BQ:贴近时事、笑点多的微电影是不是能更吸引点击率?

J:不会。微电影也是分类型的,有纪录片,也有惊悚片、动作片、喜剧片等,只要拍好什么类型都是受欢迎的,特别是在网络的世界里,这是很公平的。在传统电影院里,文艺片、纪录片很难进入电影市场,每年在中国影院公映的纪录片不超过5部,但是“微纪录片”在网络点击率是非常非常高的。这可能跟网络消费习惯有关,观众不会花100块钱去电影院看纪录片,但在网络没有负担,只要有感染力就有观众。

BQ:也有一个说法是,当人人都是导演,一个好导演要冒出头更难了。

J:人人都是导演,但你要相信好导演是不多的。在网络微博时代,一个好导演还是更容易被发现的。就像中国每年电影将近600部,但有550部你是没听过的,但你不能说这550部不该拍,因为人才就是从数量里头出来的。

BQ:微电影要生存是否必须依附于品牌?

J:现在品牌倡导的微电影是比较多。但就目前我看到的,其实都在传达公共理念,影片本身跟品牌是没有关系的。我接触那么多客户,大家谈的都是公共价值,比如进取的精神、公平的精神等,甚至连广告的植入都没有。

BQ:卡地亚形象短片的主题是“磅礴史诗,传奇永续”,您拍过小镇青年,也拍过社会精英,哪一种人生才算是传奇的人生?

J: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传奇。去年我监制的一个纪录片,拍的是一个找老人家来演话剧的上海话剧社团,里面有一幕打动了我。里面的话剧老师说,每个人只要活到60岁,就都拥有了传奇,无论他是一个厨子 、政治家还是一个艺术家。

上一篇:“墨西哥奇迹”挑落世界首富盖茨 下一篇:虹影:残酷的现实里仍有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