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绝版山水

时间:2022-09-13 06:33:57

抢救绝版山水

你知道嫩江上游的尼尔基水库吧?为了保证水库蓄水发电和泄洪,嫩江上游也相应提高了水位;在江水即将淹没两岸如诗如画的山色时,一位女画家与同事用他们的画笔,把这些珍贵景色保持了下来,其间,付出的艰辛苦涩难以想见――

在“黑龙江省十大杰出母亲表彰会”上,一位画家母亲展示了她描绘的嫩江上游瑰丽的一幅巨大的画,那细腻的笔触,那优美的意境,博得了人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位女画家,就是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五中学的美术教师姜月娟,这些画作,是她和同事存放于讷河市博物馆百幅绘画中的一幅。为了这些精美的绘画,姜月娟和同事们付出了心底的全部挚诚。

在惊涛骇浪中定格青山绿水

1956年出生的姜月娟,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酷爱绘画,1977年考大学报考美术专业,出人意外地被分配到了化学系。毕业后边任教边考入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专业函授。

一有空,月娟就去实施她的画家理想,她最喜欢画波斯菊,觉得这种夏末初秋绽放的花代表了农民的坚韧与朴实,波斯菊在黑龙江农村被称作“扫帚梅”和“路边大嫂”,亭亭玉立,不怕贫瘠。每逢在路上看到好看的波斯菊,她都会驻足,甚至痴迷地画个不停,如醉如痴的绘画中,老大娘会悄悄搬来一把凳子,送到她手里一杯水,霏霏细雨中孩子们会微笑着,为她撑起一把挡雨的伞……

2003年7月,47岁的的姜月娟有事到与讷河仅一江之隔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走在嫩江上用节节浮箱搭起的浮桥上,月娟惊讶地发现,这边的敖包山与遥遥相望的对面的老山头的前边,都立上了《禁止通行》的牌子,经打听知道,为了提高尼尔斯水库蓄水量,嫩江上游要提高几十米水位,有的山上连炸药都埋上了。那些山高水清、林深鸟鸣的壮美景色就要永久被没入江底吗?如果能争分夺妙用画笔把现有景色保存下来不是一件好事吗?姜月娟心急如焚,连事都没顾上办就返回了市里。

月娟向市美协主席刘庆富讲了自己的想法,毕业于哈师大艺术系的63岁的刘庆富也正为这事处心积虑呢,月娟和刘主席一拍即合。再找几个人吧!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去大山里画画既没回报又十分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最后只有一位“同党”报了名,那就是37岁的赵文喜。三人表示,画嫩江上游的沿岸风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秋风秋霜里,三人带着帐篷、盐和挂面、水果向白石砬子岛进发,他们找了个在嫩江上打渔30多年的张大哥当船老大。一番奔波来到岛上。

岛上生活是艰苦的,吃的是嫩江水煮挂面,就着咸菜。偶得一条清煮鱼,就是盛宴。这天,因为多画了几幅画,吃饭时天已完全黑了,月色中姜月娟来到白天新安的住处去找帐篷,咦,帐篷没了影儿,连那些比生命还重要的资料,也不知了去向,种种猜测涌上心来。她的心狂跳起来,她急忙喊来刘老师和文喜。黑暗中三个人向三个方向找去,月娟越急,腿越不听使唤,在沙滩上绊了好几个跟头,只听文喜大喊一声:“帐篷在那儿!”一阵欣喜,月娟朝文喜指的方向跑去,只见远处的一片白色沙滩上,四脚朝天仰着两顶帐篷,原来江风太剧烈了,把固定帐篷四角的铁钉子从沙滩中,连帐篷带东西全抬起了,正落在二、三百米外的一片白色沙滩上。好险啊,仅差一点点,没落在江面上,也许是丛丛的柳树帮了忙吧?一番忙乱方重新安上了家。

夜里突然上冻,地上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草都在一夜间枯萎了,姜月娟他们薄薄的尼龙绸帐篷失去了御寒作用,一整夜他们在帐篷里瑟瑟发抖,无法入睡,嫩江上的风嗷嗷吼叫,把帐篷的四角掀得“啪啪”拍地,躺在里面连头都跟着帐篷的节拍抬起落下,落下抬起。无奈,月娟只好坐起来,用那个向附近农民借来的被子裹紧身子,一任风的肆虐。

第二天他们又回到了寒风中作画,不多一会儿手就冻得发直,只好不时呵着气坚持画完。当晚拆下了帐篷准备返航,面对嫩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嫩江不知为何发怒了,风逆着江流的方向猛刮,江面起了一米多高的白浪,整个江面都像沸腾了一样,咆哮着,呼啸着,满江的白浪分不清哪是头,哪是尾,找不到一处平静的水面。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望着张大哥,在他久经风雨的脸上也藏着一丝恐惧。但他坚定地无声地把船拉上来,让每个人穿上了救生衣,出箭没有回头路,姜月娟他们只好孤注一掷了。

开船了,张大哥一桨划出去,一个大浪劈头打来,哗的一声落进船里,船向一侧栽去,几个人吓得都站了起来,张大哥厉声让他们坐下,奋力向前撑着船,船在剧烈的颠簸中缓缓地前进,可大浪一个接一个,船桨横划竖划都阻挡不了浪往船里涌,月娟他们不停地向外扬水,半个多小时船没行几米,更可怕的是船几次在江中打起转转,这是要沉船的前兆,月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心里在默默地祈祷……

紧要关头,张大哥迅速地穿上水衩,拉起缆绳,拉起纤来,船,终于驶上一条平稳的航道……

三个多小时的江上搏斗,犹如一场鏖战,姜月娟他们几次落水,看看船上那些搜集到的绘画资料毫发无损,他们身上的凉意也退了好多。站在岸上,面对滚滚嫩江,月娟不禁感慨万分:“流淌了三百多万年的嫩江啊,我们要让你为人们造更多的福,我们也要用生命换来更多的湖光山色。”

在冰天雪地中绘存家乡山川

如果说执著与百折不挠是许多追求事业成功的人的共同特征,那么对姜月娟来说,则更多地表现出在任何困难与危险面前都显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特征。

冬日,姜月娟一行为考察富源的海泉将军墓,来到了嫩江边的山脚下,正赶上下雪,风吹起了积雪,夹着天上飘来的大片雪花劈头盖脸袭来。他们的脚步却未停,也无法停下来,要进入林子,却找不到进林子的道,他们只好顺着山往上爬。雪一直下着,那本不是路的“山路”也越发打滑起来,脚底沾满了粘粘的雪和泥,迈一步都气喘吁吁。就这样,他们艰难地行进在半山腰,月娟一直不甘示弱地走在中间,她艰难地爬着,发现了前面有棵小枯树。“只要抓到小枯树就好了。”她边想着,边全力去抓那棵小树。

“呼――”小枯树没抓到,月娟的身体却悬了空,骨碌骨碌地向山下滚去。“别慌月娟!抓住点什么!”刘老师他们对月娟狂喊起来,月娟一直被摔出好远好远,幸而朦胧中抓住了另一棵小树,才幸免更大摔伤。

月娟被摔晕了,醒来后呆坐了好半天,傻傻地对自己说:“总算没死,总算拣回一条命。”摸摸手机,早不知摔哪儿去了,与“大部队”联系不上,该怎么办呢?月娟迷了路,全然找不到一点能辨方向的东西。

“哗哗,哗哗”脚下嫩江的涛声在提醒她:顺着江水找。于是顺着江水寻觅,努力寻找着进入山林时那种景点的特征,这样来来回回不知走了多少趟总算找到了那条路,月娟没住脚地走了一下午,走出了40多里地。当见到一直在寻找他的刘老师一行,她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流下了眼泪……

这次,山里雪下得厚,他们难以到达村子,又无法在外边搭帐篷,无奈,只好从山上下到江边达斡尔人用过的一个小鱼窝棚里,里边极其简陋,一个灶台一铺小炕。张大哥说:“条件这么差,也别封建了,只好四个人住一铺小炕了。”于是,一铺小炕,中间用被和大衣摞上,作成了一个隔,月娟头朝上,其他人头朝下,就这样住了三天,而这三天,就是嫩江一年中仅有的三天跑冰排的时光,月娟和另两个画家,用心中的热诚,留下了跑冰排时沿岸的壮美风光。

为了搜集有关尼尔基库区的资料,姜月娟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辛苦,制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

嫩江边的地里常常有蛇,甚至有毒蛇,他们去那里时,常常都是刘老师和文喜拿着棍子在前边的草里划拉几遍,才敢前行。

上山时通常是背着水和干粮徒步攀登,冬日里登上山后,馒头成了冻馒头,水上边结着冰茬,就这样边在山顶作画,边吃着天然冰冻食品。当食物少时,一个冻馒头也会让来让去。

冬日里山上的雪下得有几米深,在踩出的雪窝里行进艰难,几乎就是从这个雪窝爬到那个雪窝,无法正常绘画,他们就用棉被裹住身体,坐在厚厚的雪地上绘画。

为了抢时间,他们常常一天赶几十里山路,赶上雨雪天气,跋涉起来相当艰难,到了目的地,人会累得躺在地,连外衣的外面都渗满了汗水……

开江时分,没有交通工具,又为了抢画那一时期的场景,他们不得不冒险,在已开始解冻的嫩江上行走,上面像镜面一样光,每个人拄着棍子小心翼翼。过江时,月娟的丈夫几乎每5分钟来一次电话,月娟既不敢接手机,又不敢迈步,真是每迈一步,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夏日里住帐篷是常事。把草整平乎了就是褥子,但山上的露水格外大,清晨中会听到露水汇成水流哗哗的声音,醒来一看“草褥子”早已被水浸透。而且在一晚间,可以听到“野鸡脖子”(当地一种毒蛇)“勾了勾了”抢食吃的声音,清晨起来,能看到蛇爬行过的踪迹,令人不寒而栗……

就这样,从2003年春到2005年冬近三年间,姜月娟与刘庆富、赵文喜三个人以无畏的精神和惊人毅力完成了嫩江上游有关山脉、江河的画作百幅。除赵文喜的油画直接装入相框,其余的画,姜月娟与爱人专程到齐齐哈尔装裱,自家花了两万多元裱画费。姜月娟三个人把这百幅画,无偿地献给了讷河市博物馆,这些绘画对考察嫩江、尼尔基水库,有很大的水利科研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后记

姜月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赵伟林是讷河五中的校长,是她事业的忠诚支持者,姜月娟平日绘画,无论路途多远,可能的话,赵校长都会把她送上车,甚至全程陪同,月娟到嫩江沿岸绘画期间,赵校长成了留守部队,用他的话来说:“一接到月娟的电话,就知道她有事求援了,就得立马行动。”动辄帮玉娟拿个大主意,动辄前去“营救”,一次,月娟他们困在一个达族居住的一个叫“登课科”的“拐了”(屯子),融化的雪形成了山洪,他们愈走陷得愈深,赵校长硬是花200多元雇了轿车,从讷河赶到那个“拐了”,待营救出他们,校长自己的二棉鞋已被水泡得老大老大……

姜月娟在家又是个称职的母亲,她生下儿子赵博,从小注重孩子的语言开发,儿子在幼儿园就有“故事大王”的美誉,她又教孩子绘画,儿子6岁时在市幼儿绘画大赛获奖,小学、中学时都是齐齐哈尔市的三好学生。考入东北林业大学后,在校期间入党,以全校第一名成绩,考入法国南特工业学院木材研究专业攻读硕士,在11个国家的留学生中成绩独占鳌头,现在攻读博士。女友也一起在法国攻读。

如今,姜月娟全家比翼齐飞,相互竞赛,看谁在事业上更有成就……

上一篇:在广岛放飞和平 下一篇:哈尔滨老建筑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