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荒诞和孤独

时间:2022-09-13 05:40:05

[摘要] 《看上去很美》运用了一种真实的镜头和表现方式,晦涩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身上所披戴的枷锁,大量的全景和对话场面,发掘了幼儿园在社会规则控制下的集体生活场景和孩子崇尚自由的心灵世界,尤其是小主人公方枪枪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方枪枪究竟是谁?是你?是我?是思想启蒙痛恨教条的学生?是初识社会磕磕碰碰的菜鸟?是一个看不惯世界却又身不由己的人?是最初的梦想和幸福的理想主义者?

[关键词] 方枪枪 注释 小红花 荒诞和孤独

2006年《看上去很美》在欧洲获得了意大利阿尔巴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随后又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杰出电影艺术新奖”:在国内公映后,反响也十分强烈,获得了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之后评论也纷至沓来有人认为《看上去很美》只是在讲述一个调皮男孩方枪枪在幼儿园的倒霉经历,以此来教育那些不听话的小朋友不要向他学习:也有人认为方枪枪是王朔童年的缩影,是一本回忆录:还有人认为,这是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成人的世界,特意拍给大人们看的影片……

导演张元谈到自己的观点时,他认为这部影片的主题是严肃的,而主题的内涵是由每个人来领悟的。在我看来,导演用了一个很聪明的方法,他以儿童的视角看成人的世界。这样可以说“童言无忌”,但很讽刺的是:正是这样的一种儿童视角却构成了影片中的种种批判色彩,慢慢剥离出一个荒谬虚伪的“成人世界”。好多人为自己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而感到快乐,是的,相信老鹰捉小鸡,过家家,打针游戏这些快乐童年游戏我们都不会忘记,但影片显然不是单纯为我们搜寻那些童年时光,影片中的主人公方枪枪代替我们问出了一个又一个被我们大多数人忽略的疑问,为什么只有女孩才能抱着洋娃娃过家家游戏,男孩就要围绕玩具飞机,模拟战争打转?为什么一直要争取得小红花?为什么上厕所就一定要拉出屎不然就要挨打?幼儿园老师以威胁利诱的方式给了方枪枪一些提示,只有这样才能合群,大家才能一起玩。有些规则是约定俗成的,对于方枪枪来说,幼儿园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一切以老师为准,也许我们就这样适应着成长,直到完全承认种种社会规则,直到没有了判断,没有了怀疑,只剩下麻木。

加缪说:“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突然间变得那么陌生,好像天堂一样遥远,我们再也不能理解它,这种不适的感觉就是荒诞。”小主人公四岁的方枪枪就是处于一个荒诞和孤独的世界。原本天真可爱的方枪枪因为幼儿园老师的命令被同伴们疏离,起初他是冷眼看着其他小伙伴们玩游戏,最终还是忍不住,他冲了上去捣乱被老师大加训斥,并遭到更残酷的集体孤立加禁闭,很多人认为这是对他顽劣行为自食其果的教训。其实不然,这些可以理解是方枪枪本能的行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都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方枪枪也不例外,所以他用这种幼稚的举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想重新获取大家的注意,也许这是一种最无力的反抗,但这总比被彻底孤立,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好的多了。方枪枪的“错”也许并不是真的错,但是他的叛逆、他的异类、他的脱离规则的行为被定义为一种“错”,那么这就真的成为了一种错。方枪枪在这种不断质疑、不断碰壁、不断受到惩罚的状态中慢慢成长,开始变得A滑,开始和其他小朋友的步调变的一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更现实的意义是这样才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然而人都是害怕自己得到的结论和大家不一样,那样好像被裸的单列出来,让我们一下子失去了依附感和安全感,为了尽快消除这样一种状态,我们开始慢慢试着妥协,希望重新融入集体,被划定并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感觉安全。当大多数人在为自己“回归集体”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也许这正是一种无尽的悲哀的开始。

在卡夫卡看来,世界是遥远的、神秘的,永远无法认识的,让人充满着恐怖与不安的地方:在萨特看来,世界是令人恶心的,充满着战争、谋杀、奸淫、灾难等异己力量。而在方枪枪的眼中的幼儿园永远充斥着让人无法理解的“暴力”和让人窒息的枷锁,是那么的远离快乐和阳光。因为方枪枪常常用他那一双硕大的充满期盼而略带比郁的眼睛,凝视着这个陌生的幼儿园,试图接近这里的小朋友和老师,适应这里的规则,努力争取得到老师的认可,然而他发现一切都与自己格格不入。无论他是努力地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去穿衣服,使劲拉屎、自己洗手,还是他试着和小伙伴们接近,可大多数的他们对他也只是嘲弄或毫不理睬。他不解,疑惑,对这个集体彻底失望,最终愤怒了。于是影片中有很多这样的镜头方枪枪一个人行走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或是静静观看,或是半夜醒来瞪大眼睛看着窗外夜空中的飞雪,被这个,看上去很美的世界所震慑。随着故事的展开,方枪枪那双纯净的大眼睛的时时凸现,透过他的眼睛来表现的景物则反映出超乎寻常的意味,他是个孤独者,是个清醒的旁观者。有观众质疑这部影片不是那么阳光,过多的表现童年的孤独甚至阴暗,张元反问:“孤独感是阴暗面吗?人的无助和孤独感是真实人性的体现,而遮蔽和假不是阳光,而是过于夸张的油彩。”

有人说,这部影片是将成人生活的世界作了很精确的浓缩,我觉得很恰当。这里的孩子们每天想的就是如何得到小红花,如何听从老师的话,却没有想过,如何听从自己的话。正如现在的很多孩子们,如果你问他谁的话是正确的,他肯定会说是老师的。前几天,一个同学和我说,她有个妹妹,谁的话都不听,就听老师的!有一次妹妹念错了一个单词,同学告诉她那是错的,结果她怎么也不改,说老师是这样教的。我不禁觉得悲哀了,老师成了一个命令的发送者,错误也是对的。

固然,王朔的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几十年前,但这却毫不影响我们看到和理解其影片中的本质,因为这些东西,在我们现实的中国社会中还存在着,源源不断地滋长着。这里的孩子们犹如我们现实中麻木的人们,没有愤世嫉俗情绪的人们,对这个世界没有呐喊和反抗的人们:方枪枪就是张元,就是王朔,是站在现实中的一个独行者、独醒者。

其次,影片中的荒诞也体现在自我的迷失上。“李老师是吃人的妖怪”可以说是本片的一个高潮。方枪枪到处散播妖言,大家就信了。是不是有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呢?在方枪枪的眼中,李老师就是一个妖怪,一个不让他得小红花的妖怪,一个限制他自由的妖怪,一个毁灭他的妖怪。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方枪枪的反抗,不彻底的反抗。因为在反抗的同时,他意识到“我们打不过李老师,就算我们一个班合起来也打不过,”于是他失败了,他预见了他的失败,但他坚持,他希望可以做点什么,可以改变点什么。我们看到的是那么无力的反抗、挣扎,甚至是一种无声的哭泣。于是他似乎看明白了什么,他开始用一种更加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或者说既然这么活着别扭,那就换换方式活着:不过这似乎带给他更多的失望,于是他不得不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世界。然而在外 面,他看到的是胸前佩戴着更大“小红花”的人们,他彻底迷茫了,原来园里园外都是一样,到处需要“小红花”来证明自己。方枪枪由一个喜欢幻想聪明可爱的自由精灵被“异化”成了一个忧伤的小怪物。正如卡夫卡、奥尼尔等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人在环境的挤压下变成了虫,丢失了自我。

孤独原本是人类最常见而又无法逃避的一种低调情绪,在现代主义大师笔下,人总是孤独的,导演张元说“我故意虚化了年代,也把整个背景环境虚化了,我不是那么刻意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空间,有的时候,既是像在真实里面的,又像在梦里,所以我就制造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希望制造一个像寓言一样的故事”。这种“似梦非梦”的境界跟影片中的颜色有关。影片的主色调较为昏黄幽暗,营造了怀旧的空间,深色光影还体现了压抑的格调。蓝色是方枪枪梦的主色,代表着幻想,也代表着忧郁:而“白”则是出现在他梦境中的洁白的雪花,在黑色夜空的衬托下白得炫目,像自由舞动的纯洁精灵,象征着方枪枪对自由纯真世界的向往,梦幻色彩很浓郁;“红”一鲜艳的小红花和大红花小红花是幼儿园作为规范和激励机制的工具;而成人世界的大红花同样是响应号召即接受规训的荣誉表彰,片尾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反复渲染那一排排汹涌而来的鲜亮的红色,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异化了整整一代人单纯的灵魂。如果说前者如片尾方枪枪小小的身影走进四周都是石壁的角落,趴在大石头上疲惫地睡了这最后一幕,强调了森严阴冷的环境所代表的秩序的稳固,也更凸现出了方枪枪遭排斥的孤独和被囚禁的不可逃脱;那么后者如让人过目难忘的方枪枪哭泣的脸,鲜明地呈现了孩子内心的痛苦。

方枪枪的身上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几乎是从小在各种体制束缚下的大多数中国人所不具备或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扼杀掉的,因此它是一种久违了的特异的美。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特异的美,他被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遗弃了,孤零零一个人靠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落了个失魂落魄、孤家寡人的可怜下场。

《看上去很美》,是中国儿童片的一大突破,当然,如果你把它列入儿童片范畴的话,至少它让人看到了另类的感觉。但不可否认,片中的大量符号令影片无形中带上了沉重的色彩,这种沉重使得影片虽然有趣但也晦涩了不少。虽然,作为观众可以完全不加理会。但导演是不是应该再柔和一些呢?符号的运用再聪明些?

上一篇:浅析电影海报设计中文字的应用 下一篇:影像中消费意识形态与男权意识形态的合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