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和他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

时间:2022-08-29 10:47:04

舒伯特和他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

[摘要] 舒伯特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对其艺术创作之路的阐述和其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和钢琴伴奏等特点的探讨,向人们展示了作曲家高超的艺术才华,揭示了《美丽的磨坊姑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诗歌内涵与作曲家内心情感融合,既富现实主义色彩,又具浪漫主义情调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舒伯特 声乐套曲 艺术特色

舒伯特是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者。“在西方音乐史上,舒伯特的名字是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分不开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600余首艺术歌曲和三部声乐套曲,以及歌剧、清唱剧、交响诗、序曲、弦乐四重奏等大量作品,显示了他卓越超群的艺术创作能力,因此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

一、舒伯特的艺术创作之路

舒伯特在1797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市民阶层的家庭里,从八岁开始就跟随爸爸和哥哥学习了小提琴和钢琴。十一岁时,以出色的童声担任了维也纳帝国圣堂唱诗班歌手和乐队队长,并常常担任指挥,在这里舒伯特度过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的教堂合唱团的生活里,舒伯特充分展示其多方面的音乐才华,曾指挥了很多作品,接触了大量音乐家的创作作品――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人的交响乐、奏鸣曲、序曲以及室内乐、巴赫的合唱艺术作品与宗教音乐作品,从而领略了音乐创作知识。此时的舒伯特已展露出其抒情性、歌曲性的创作风貌,开始进入了他的浪漫主义特色的音乐创作生涯”。

从学校毕业后,舒伯特为了谋生,在父亲的学校里担任了教师和私人钢琴教师。在这里舒伯特经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创作时期。“1813―1817年这一时期中,舒伯特首先在歌曲领域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歌曲半数是在这几年写出的”。

1818年,舒伯特辞掉了教师的职务来到维也纳。在这里,舒伯特一直没有固定的职务。因此在1818―1828这十年中他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但是这十年也正是舒伯特创作中心时期。“他除了继续写作歌曲外,还创作了声乐套曲、交响曲、室内乐等大型作品,并写下了《音乐瞬间》和《即兴曲》等钢琴小品。这一时期他的大型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美丽的磨坊姑娘》的产生

“19世纪初叶,随着社会状况的急剧变化,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一浪漫主义的潮流。这种新的文艺潮流,也对舒伯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形式结构上以及艺术手法上,都形成了一种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派作曲家迥然不同的新风格――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它的特征是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反对拘泥形式,凭理智进行文艺创造。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思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智的音乐”。“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形式自由,富于抒情性着重于对人心理的细腻刻画,并往往从“我”的角度出发来倾诉感情。他的音乐听起来就像作曲家本人的日记一般,又像是作曲家在娓娓交谈”。

舒伯特生活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封建王朝黑暗统治的时期。“他的一生都用音乐艺术来反抗这种统治,采用轻蔑漠然的乐观主义去斗争,在作品中除去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描写,同时还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封建制度对科学,艺术和人们的思想活动各方面进行监视统治,禁锢民主自由的思想,因此作为进步资产知识分子,舒伯特只能用幻想的题材和形象去暗喻社会现状,来表达对自由民主的向往。“1818年至1828年,舒伯特的社会阅历和生活折磨使他的创作思想趋于完善和成熟时期。……舒伯特往往通过内心抒情和自我写照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他的歌曲所反映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活动,反映了梅特涅执政时期知识分子苦闷压抑和渴望摆脱压迫的心情”。而《美丽的磨坊姑娘》这部声乐套曲就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三、《美丽的磨坊姑娘》的艺术特色

(一)旋律特色和节奏特色

“声乐套曲是一些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在情节上相互有一定联系的歌曲组成,这些歌曲常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美丽的磨坊姑娘》是舒伯特(FranZSchubert)于1823年,根据诗人威廉,缪勒的二十首诗创作完成的。声乐套曲整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满怀幻想走向生活旅途的青年磨工,在阳光灿烂的春天里沿着小溪开始流浪,后来被一个磨坊主所雇用:在那里,他爱上了磨坊主美丽的女儿并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她,但是磨坊姑娘却爱上了一个勇敢的猎人:无法忍受痛苦的磨工投入了滚滚的河水之中。最终,套曲以悲剧的形式宣告结束。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开场以第一首《流浪》引出,揭示出青年磨工刚刚踏上生活之路时的心境。歌曲使用了欢快明朗的大调和活泼、跳动的节奏,生动的刻画出青年磨工开始流浪时无忧无虑的心情。歌曲纯朴自然,采用三度的跳进,使整个歌曲轻盈灵巧而富于情趣。第二首《向何方》表现了青年磨工不知该往哪里去的心理状态。在旋律上持续第一首歌曲的特点,旋律依然轻巧活泼,表现了磨工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时候的音乐犹如流水般波动起伏,起到了渲染全曲的效果。在第三首《止步》中,作者巧妙的运用快速上下滚动的乐句和休止符出现所造成断断续续的旋律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人物心理。《感谢小溪》是磨工对磨坊女产生爱慕而陷入想像的心理描写,歌曲的速度由前几首的明朗欢快逐渐变为缓慢,这时候的音乐有自言自语的感觉。在间奏后歌曲转为小调,表现出磨工对爱情产生疑虑。《憩息》描写了青年磨工对自己渴望的爱情深信不疑。由于青年磨工始终都没有得到磨坊女的回应,于是出现了《疑虑》。这首曲子用了四二拍和四三拍,整个歌曲缓慢,柔和。大小调的转换将磨工心中的焦虑和不安表现的淋漓尽致。《焦急》再次采用明快的富于民间色彩的大调式。使用大量的附点使歌曲充满活跃的气氛。《早安》采用了“问答式”的音乐句法,它倾向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题材,旋律始终围绕诗歌的语言形式并保持了诗歌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属于我》使用了分节歌的手法,整首歌曲简单明了,犹如情感的表白。伴奏部分的轻巧而欢快,以及重复的歌词和音乐材料叙述了磨工无法抑制的快乐,构成了爱情的喜悦气氛。

《暂停》是整部作品的一个转折。歌曲整体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悲观的情绪。《绿丝带》采用了明朗的大调式,略带忧郁的歌声没有任何的装饰,只有朴实的音乐仿佛在轻轻叹息。当磨工失去生活的希望后又来到了溪水旁,向它诉说自己的不幸,并决心为 爱情牺牲,投入溪流之怀抱中。《猎人》中重复使用的音乐材料突出了德国民歌的特点,舒伯特用朴实的民间风格阐述了复杂的内心情感。《嫉妒和矜持》采用了浪漫主义时期常用的创作手法――通谱歌。《可爱的颜色》中表现出的是哀歌般的悲伤情绪,歌曲采用了黑色调性(B小调),用持续音的处理方法来强调抑郁的感情。《可恨的颜色》表达的是心中的愤怒,歌曲采用了大调式。《凋零的花》中音乐材料的反复出现,揭示了青年磨工痛苦的心理状态。歌曲表现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情绪。在《磨工与小溪》中,年轻磨工用死来解脱内心痛苦的结果出现了,他投入了奔腾的溪流中。歌曲以对话形式出现,旋律中的升G和降8以及音程的跳进都表现出磨工悲痛欲绝的心情,音乐也显得十分悲痛和暗淡无光。在套曲的最后一小溪的《摇篮曲》中充满静静的悲伤和忧郁的感情。歌曲采用民歌音乐形式和大调以及简单的曲调线条,创造出宁静和安抚的意境。最后的两首歌曲是对青年磨工的爱情悲剧所做出的总结。

(二)调式特色和和声特色

套曲的一开始就是降B大调,似乎预示着某种悲剧色彩。《流浪》是以主和弦和属和弦为基础,同时采用简单的对句以及曲调的自然性和歌词的重复,使歌曲充分赋予了民间音乐色彩的性质。《向何方》除了结束前的两次离调外,其调性一直保持在明亮的B大调上,表达出磨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憩息》中,最后一小节有降低三音的I级,是同主音的渗透,起到了对比的作用。《疑虑》依然是以大调式为基础,在主和弦和属和弦上展开的。三度的转调(B大调转G大调)与同主音调式的变化表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调性色彩。《磨工的花》中运用了重属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其间出现了三重经过音和辅助音。《泪雨》在采用了复调写法的同时又带有主调写法的因素。歌曲是以叙述故事情节、表达激动心情为主的。

在描写磨工复杂的心情,全曲的转换之处《暂停》、《绿丝带》中又采用了降B大调。到《猎人》中关系大小调的不断转换,在调性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嫉妒与矜持》是g小调―G大调的调性对置使歌曲的情绪由失望,低沉直接转到对爱情和生活充满信心和美好的憧憬。转调后,大、小主和弦交替出现,在它们之间的属和弦作为中介,使大小调式过渡自然,行进流畅。而同主音调式的交替则表现了“猎人”和“磨坊女”两种不同的形象。《可爱的颜色》中曲调由忧郁,悲壮的黑色调(b小调),来表现磨工对心爱人的无限深情。当转到同主音的B大调后,使明朗的色彩和暗淡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的表现了磨工对心爱人的无限深情。《可恨的颜色》主调是臼大调,结束在b小三和弦上。这种将大、小主三和弦对置和交替使用,可以增加和声色彩的变化。《磨工与小溪》主调是Q小调,结束在G大三和弦上,是以大三和弦结束小调式乐曲。在第五小节中出现的升G和降B,构成了d小调的重属增六和弦,强化了音乐的倾向。

(三)钢琴伴奏特色

《流浪》中出现的八度、五度旋律音程的连奏表现了奔腾向前的溪流,同时塑造了一个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青年磨工的形象;连贯的六连音和均虻乃俣仍虮硐至怂磨有规律的转动,表现出磨工平淡的生活。《向何方》以六连音的分散和弦音型出现,仿佛是溪水在欢快的流动,也是磨工快乐情绪的更一步加深。《止步》运用了多变的音乐织体和和声色彩来烘托年轻磨工内心感情微妙的变化,在前奏的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起伏不定的气氛。《感谢小溪》中出现了很多八度的大跳,《憩息》一曲中伴奏音乐采用可快速的琶音和八度的跳进,表现出水车磨轮有规律的飞转和磨工内心的激动。《疑虑》钢琴伴奏部分伴随声乐部分运用柔和的和声背景和稠密的和弦,来表现溪水缓缓的流动和支持歌声。《焦急》采用了大量的三连音,略显呆滞的伴奏和富于活力的歌声之间形成对抗,表现了磨工强烈的无法诉说和表达的思想活动。《早安》的钢琴伴奏部分起到了陪衬、烘托主人公情感的作用,歌唱部分在它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突出。在《磨工的花》中,为了强调磨工激动的内心情绪,伴奏在低音部分用了八度上行。而在最后一段伴奏中出现了大量的变化音,让人们感受到磨工内心深处的柔情。《属于我》描写了磨工赢得了磨坊女的爱情。伴奏音乐的节奏,力度对比和颗粒性都表现出磨工激动的心情。在第二段的结尾出现了两个强音记号,很快又再次出现弱音记号,音乐又突然转为弱,表现了磨工内心动摇不定的情绪。

在情感上出现转折的《暂停》中,作者使用了固定音型与持续音结合的伴奏音型,用来模仿象征爱情的七弦琴的演奏特点。表现出磨工发自内心的叹息,也显示出了整首歌曲忧郁,悲观的情绪。《猎人》中以急促的三连音进行模拟马蹄声,象征着猎人的到来。C小调和副三和弦的应用,仿佛预示着事情的发展将是捉摸不定的。《嫉妒与矜持》中钢琴伴奏用十六分音符描写溪水流淌很急,表现出磨工激动的情绪和强烈的失落心态。伴奏从歌曲开始到结束都营造了一种局促紧张,烦躁不安的气氛。《可爱的颜色》描写了磨工陷入失恋的痛苦以后想到了死亡和坟墓。伴奏音乐单纯朴实、缓慢、充满了悲伤。伴奏部分出现了很多的顿奏记号,表现出磨工留恋、伤感的情感。《磨工与小溪》中磨工第一次说的话用的是和弦伴奏,接着是小溪说的话,伴奏有所改变,出现描写水声的流动节奏。第二次出现磨工的话时,伴奏没有再做改变而继续了小溪的伴奏音型,表现磨工与滚滚溪流为伴的决心。

结语

舒伯特把自己的思想、生活的痛苦和甘甜都融入了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他说:“我的作品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我生活的苦难”。可以看出艺术歌曲是作曲家借此表达内心感情的有力方式:而音乐与诗歌交融,是诗歌的内涵与作曲家的内心情感的融合,并通过完整的艺术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舒伯特的歌曲既是浪漫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最主要的是因为它对未来既抱有极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却又清醒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阴暗与矛盾,真实的表现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知识分子富于典型性的内心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

上一篇:“重复”成就的意义 下一篇:《潘神的迷宫》:二维叙事中的宗教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