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成长角度谈小学生抗挫折教育

时间:2022-09-13 03:07:39

从人才成长角度谈小学生抗挫折教育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完美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否则,将来我们的学生就会在艰苦、复杂的情况面前无所适从,在困难和挫折的风浪面前难以应付。

一、正确认识挫折

什么是挫折?心理学解释说: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知识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和生活中会碰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失落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的指责、和朋友闹矛盾、身体素质差老爱生病以及来自于家庭的一些打击等,这些都是挫折。

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它具有双面性,从有弊的方面讲,挫折会让人意志消沉。痛苦,产生消极、悲伤等情绪,如果持续过久,就会使人产生严重自卑,甚至绝望,往往采取离家出走或自杀等轻率行为。从有利的方面讲,一定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提高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一直被父母呵护、爷奶宠爱,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和大的挫折。我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一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告诉所有学生,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面对这些挫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千万不可“破罐子破摔”。挫折并不可怕,我们完全可以将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

如原六年一班宋××同学不幸患上了红斑狼疮,躺在医院里总是哭,她怕自己以后上不了学了,再也见不到老师和同学。我知道,她现在面临的挫折是巨大的。同学们听说她的病情后全都哭了,个个上课都打不起精神。我知道,同学们心里难受,这件事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挫折。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我精心设计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是《我们不怕》。课上,我把宋×茂的病情简单介绍了一下,然后郑重地告诉他们:“得病并不可怕,我们应做好宋××的坚强后盾,我们应给宋××以力量,让她积极去治疗。”擦干眼泪,我们师生共同唱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宋××在医院住了一周后,回家采取了保守治疗,现在她已经复读了,重新成为六年级中的一员。现在的她很活泼很阳光,学校艺术节表演时还成为了主持人。宋××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终于战胜了病魔。

二、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1)要正确评价自己。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设定的目标要符合实际。目标太高不易实现时,会挫伤积极性,很容易受到精神伤害;目标过低,不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容易滋生成功不难的思想,结果一遇挫折,还是无法应付。

(2)发泄。教育学生遇到挫折时,可以与老师、家长、朋友倾诉,或咨询心理医生,或大喊几声、听听音乐等,总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发泄出情绪就好。如孙×同学最近一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每天总是心事重重,问他也不愿意说。我告诉他有事不要闷在心里,要发泄出来,如果不愿意跟别人说,可以找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就会好受多了。再看到孙×,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3)向榜样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往往把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从而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转化为自己的发展。如爱迪生发明电灯试用了七千多种材料;张海迪身残志坚,被称为“当代保尔”……这些使学生明白了成长、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必须战胜挫折才能有所发展。

(4)学会自我激励。多和性格积极的人交往,多看振奋人心的好书,多给自己良好的心理暗示,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行!

三、充分利用挫折

我校六年组有几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一直在亲人、老师赏识的目光中长大,在心理上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定式。我便适时地、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针对他们弱项的活动,让他们在很难完成任务时明白:自己也是有不足之处的,从而让他们能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卢×同学,品学兼优,但唯一有个缺点就是字写得不规范,要求过几次都不起作用,依然是我行我素。我开展了小组写字比赛活动,结果他所在的小组得了倒数第一,小组其他成员都指责他,他伤心地流泪了。从此他变了,变得很认真,字也写得越来越规范了。

利用挫折,学生总会得到锻炼。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不表扬、不肯定,给学生一点挫折,让他们吃点苦头,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的。

经得起挫折是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和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意志,这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辽宁省瓦房店市老虎屯小学)

上一篇:重视中职“现代师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 下一篇:“四问”促反思防错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