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

时间:2022-09-13 03:07:28

优质课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

摘要: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用抽象的理性思考认识事物的方式还不完全适合高中学生思维,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直观的图像或图示,展示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数量关系的变化特征,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的协调和思维形式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功能。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研究过程

1.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为了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让学生列举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学习行为和心理、情绪体验感受若干条。在统计综合的基础上制作出学习兴趣测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实验前实验班和对比班的物理学习兴趣差异较小,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还是感兴趣的,但总体上感到物理较难,特别是物理概念较初中复杂抽象,不容易理解,在解题时感觉到物理模型太抽象,物理过程太复杂,经常出现物理课上老师讲的还能听到懂,自己做题一做就错。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能,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和动画等多种教学媒体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全面进行,处于最活泼状态;发动和强化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强不懈地进行学习。

2.变抽象为形象教学,增加学生直观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的各种音响,所以有人说:光学媒体是人眼的延伸,声像结合的媒体相当于人眼和人耳的延伸,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这一特性使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教学具有多视点、可变时空的表现手法,能够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与事物,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有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物理学中有些知识无法用语言叙述清楚,又不能提供真实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而这时若借助于电教手段,通过类比、模拟建立一个声、光、色、形于一体的形象化模型,则便于学生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例如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力学中学习了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规律后,讨论两个分力与其合力大小的关系时,由于高一学生对三角函数中的正、余弦定理掌握不牢,很难理解“两分力大小一定时,其合力大小随两分力的夹角增大而减小”。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一知识点的课件,从图1开始,拖动F1从而改变F1与F2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如图2直到图3位置结束。这样通过一个连续的拖动动画,展示出从0增大到180°过程中其合力F的变化特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再通过数学推导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知识点。

3.运用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处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物理课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若仅借助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反复强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但通过电教媒体,运用色彩反差、播放录像、模拟过程、化静为动、缩微扩宏等手法会事半功倍,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4.运用在思维转折、陷入困境之处

如在习题课教学中讲解“轻杆、钢性绳一端系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这一类习题时,我先讲钢性绳系小球的情况,分析完之后,自然地追问学生若将钢性绳换成轻杆如何?这时我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播放编制好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分析杆与绳的区别。杆既可以提供拉力、也可以提供支持力,而绳只能提供拉力,学生自然得出杆不同于绳,球在这两种情况下能到达最高点的速度不同。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这种认识,我及时播放“爬山车”、“水流星”等录象,帮助学生建立“杆等同于双环轨道”模型,“绳等同于单环内轨”模型,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类题型,不但理解了表象,更认识了实质。既培养了逻辑思维,又启发了发散思维,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运用在模拟实验之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切概念、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而有些实验在中学实验室中无法演示,从而成为学生思维障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通过运用电教手段播放模拟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的目的。

6.通过CAI范例演示,授以抽象思维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LC电磁振荡电流、电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时,由于LC电磁振荡演示器中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较小,学生不易观察其变化规律,我们充分利用实物投影放大两表让学生通过屏幕观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进一步进行科学推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CAI教学过程的交互、直观动态的表象,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进而培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得到培养。

二、初步结论

通过研究,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制定的目标。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自身素质,树立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观,素质教育在课堂上有所体现,教师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努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认知环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由知识结论型教学向探究过程型教学转变,由识记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学生学业水平、思维能力、兴趣有明显提高,尖子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钟文琴.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

[2]杨富成.精心组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7)

[3]罗婷.用新课程理念衡量一节好的化学课的标准是什么[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年02期

[4]王家颂.“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J].教育导刊2006年12期

[5]华雪侠,姜利娜,杨亚静.新课程下中学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J].物理通报.2008(05)

[6]曹惠新.建构新型教学文化深化课堂教学改革[J].中学生物教学.2010(Z1)

[7]苏丹,张磊.关于课堂教学中不公平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

[8]郑文兵,汤标.浅谈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行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4)

[9]刘桂婷.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谈教师角色的转变[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8)

上一篇:试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下一篇:浅谈高中教育观念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