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居民火灾时安全逃离技能调查分析

时间:2022-09-13 02:26:13

福建居民火灾时安全逃离技能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福建城乡居民在发生火灾时做到安全逃离程度,为加强公众掌握火灾基本求生技能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省2573位城乡居民进行火灾时安全逃离技能方面的调查。结果:59.2%的居民在发生火灾时不能完全做到安全逃离。结论:福建城乡居民火灾时做到安全逃离技能掌握水平偏低,应大力开展以大众媒体为主的多元化的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火灾健康教育调查

伤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占世界各国主要死亡原因的第4或第5位[1]。火灾在伤害类别中属于突发伤害事故,是当前社会生产生活中发生频率较高且危害程度较大的一种灾害,特别近年来发生多起群死群伤的突发伤害事故中,火灾事故占相当比例[2,3],如2009年福州长乐拉丁酒吧、武汉汉正街批发市场和中央电视台新址附属文化中心在建大楼火灾事故。在健康技能中,火灾时能否安全逃离是目前容易被忽视却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的同时,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也在增加,火灾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为深刻吸取教训,减少人员伤亡,运用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使居民掌握火灾逃生的健康技能,我们于2008年5~7月对福建居民进行火灾时安全逃离技能掌握的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先随机抽取3 个城市和3 个县,每个城市内随机抽取1个区,从每个样本区/县中各抽取2个街道/乡镇,每个样本街道/乡镇中各抽取1个居委会/行政村,每个居委会/行政村中随机抽取100 户家庭,该家庭户中全部15~69岁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定义为居住并生活在一起6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和非家庭成员)均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制定统一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常住人口、家庭人均收入);火灾时安全逃离的几项基本技能选择。调查员深入样本户对调查对象进行询问调查,在调查当日审核所有调查问卷,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调查户基本信息合格率达到100%。

1.3 统计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2573名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4.9%;女性占55.1%。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其中40~49岁和30~39岁人群(青壮年)所占比例最大,为23.8%和23.5%;15~19岁人群所占比例最低,为10.0%;60岁以上人群、50~59岁和20~29岁人群,所占比例分别是10.2%、17.2%和15.3%。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占30.7%;其次是高中/中专,占23.7%;小学占18.6%;大专/本科占16.9%;文盲占10.0%。职业分布: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39人,占1.5%;企事业单位负责人47人,1.8%;专业技术人员213人,占8.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92人,占7.5%;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70人,占26.0%;商业和服务业人员245人,占9.5%;生产及运输设备操作工人142人,占5.5%;学生287人,占11.2%;失业人员及下岗人员160人,占6.2%;离退休人员183人,占7.1%;农民工225人,占8.7%;其他170人,占6.6%。

2.2 调查结果的判断标准。发生火灾安全逃离全部掌握是选择三项: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②俯伏撤离火场;③立即拨打119。①和②两项若均未选,为未掌握逃生技能;其余选择方式为部分掌握。

2.3 不同性别居民火灾安全逃离知晓率情况。不同性别掌握度不同,经过χ2检验,P

表1不同性别居民火灾安全逃离认知率比较N(%)

性别 全部掌握 部分掌握 未掌握 合计

男性 522(45.23) 428(37.09) 204(17.68) 1154(100.00)

女性 527(37.14) 561(39.53) 331(23.33) 1419(100.00)

2.4 不同年龄居民火灾安全逃离知晓率情况。年龄在15~19岁的居民掌握火灾安全逃离技能认知率最高,以此类推,年龄越大,掌握能力越低,60~69岁逃生技能认知率最低(见表2)。

表2不同年龄居民火灾安全逃离认知率比较N(%)

年龄 全部掌握 部分掌握 未掌握 合计

15~19岁 156(60.70) 88(34.24) 13(5.06) 257(100.00)

20~29岁 199(50.50) 149(37.82) 46(11.68) 394(100.00)

30~39岁 287(47.44) 215(35.54) 103(17.02) 605(100.00)

40~49岁 219(35.78) 252(41.18) 141(23.04) 612(100.00)

50~59岁 130(29.35) 173(39.05) 140(31.60) 443(100.00)

60~69岁 58(22.14) 112(42.75) 92(35.11) 262(100.00)

2.5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火灾安全逃离知晓率情况。火灾时能安全逃离的认知率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见表3)。

表3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火灾安全逃离认知率比较N(%)

文化程度 全部掌握 部分掌握 未掌握 合计

文盲 14(5.45) 92(35.80) 151(58.75) 257(100.00)

小学 104(21.71) 199(41.54) 176(36.74) 479(100.00)

初中 299(37.80) 346(43.74) 146(18.46) 791(100.00)

高中/中专 344(56.49) 226(37.11) 39(6.40) 609(100.00)

大专/本科 288(65.90) 126(28.82) 23(5.26) 437(100.00)

2.6 不同职业居民火灾安全逃离知晓率情况。国家机关党群负责人的认知率最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认知率最低,未掌握高达43.73%(见表4)。

表4不同职业居民火灾安全逃离认知率比较N(%)

职业 全部掌握 部分掌握 未掌握 合计

国家机关党群负责人 33(84.62) 6(15.38) 0(0.00) 39(100.00)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29(61.70) 14(29.79) 4(8.51) 47(100.00)

专业技术人员 126(59.15) 78(36.62) 9(4.23) 213(100.00)

办事人员 110(57.29) 70(36.46) 12(6.25) 192(100.00)

生产人员 140(20.90) 237(35.37) 293(43.73) 670(100.00)

服务人员 115(46.94) 103(42.04) 27(11.02) 245(100.00)

工人 61(42.96) 64(45.07) 17(11.97) 142(100.00)

学生 179(62.37) 96(33.45) 12(4.18) 287(100.00)

失业下岗人员 66(41.25) 64(40.00) 30(18.75) 160(100.00)

离退休人员 74(40.44) 81(44.26) 28(15.30) 183(100.00)

农民工 60(26.67) 87(37.78) 78(34.67) 225(100.00)

其他 56(32.94) 89(52.35) 25(14.71) 170(100.00)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59.2%的居民未能完全掌握火灾安全逃生的技能,掌握程度与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密切相关。由于女性在火灾安全逃生技能未掌握的文盲、农民工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中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90.1%、65.4%和59.7%,所以认知率偏低。“无知是最大的灾害”这是被国内外一切事故灾难所反复证实的命题[4]。由于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所处的社会分工、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及认知经验导致其对火灾的反应及所采取的态度各不相同。

火灾逃生技能认知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文盲掌握度最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的人群掌握度也偏低,这说明我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未把火灾逃生技巧广泛传递给学生。不少居民是在大中专或本科院校时才掌握到火灾的逃生技能。《学校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

划。普通高等院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 [5]。目前高校健康教育较为完善,但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火灾自救互救方面。应将火灾逃生知识按照受教育对象的不同,以不同形式编入幼儿园和中小学教材当中,使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从幼儿开始在人群中广泛普及。

调查显示,年龄越大掌握的火灾逃生技能越低。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关注老人健康已是重点话题。现阶段城乡的空巢老人很多,若老年人不能掌握火灾逃生技巧,会使家庭火灾的伤害事件发生率大大增高。对于老年人,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等普及防火、火场自救以及报警等基本逃生知识;也可以通过以社区街道或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居家老人参加相应的知识讲座。针对失业下岗以及离退休人员,可将防火健康宣传融入“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中,在社区定期开展应对火灾自救知识的宣传、展览、咨询等,并设计制作应对火灾逃生技能的宣传材料,如小册子、宣传画、折页等向他们发放,使防火健康教育走进家庭。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大多来自乡村,居住较为分散,如要集中起来开展统一的健康宣传较为困难,有时大众媒体也不易普及到,因此他们是掌握火灾逃生技能的薄弱人群。对于这部分人防火逃生方面的健康教育可采取核心同伴教育的方式。他们之间常相互交流生产信息,一般在同一群体中会出现核心人物,如技术带头人或生产专业户等,群体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其他人员如遇疑问会向他请教,相互联系也比较紧密。可以定期组织这些核心人物开展火灾逃生技能的知识讲座和专题报告等,让他在与其他人交流生产信息的同时宣传火灾逃生技巧。

国家机关党群负责人信息来源广泛,责任心较强,对消防安全重视,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到单位进行健康宣传,因此对火灾逃生技能掌握度最高。部分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更多关心的是经济利益,对防火安全的重视度不够,同时某些企业也是火灾灾害高发的行业,因此必须对企业的法人代表进行相关的防火安全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只有保障生产安全,避免人员伤亡,生产的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化。由于私营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中农民工较多,其火灾逃生技能未掌握者占34.67%,因此新员工上岗前应进行火灾逃生技能的健康宣传和培训,并定期加强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自救的知识培训,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安全来自警惕,事故出于麻痹。火灾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强重视领导,各部门协调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宣传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自救知识技能,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如此才能真正防范于未然,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声.把伤害纳入国家疾病控制工作的倡议书[J].疾病控制杂志,2005,9(1):93-95.

[2] 魏承毓.人类近百年重大灾难事件的回顾与反思[J].疾病控制杂志,2001,5(4):289-293.

[3] 费国忠,蔡晓峰,蒋健.上海市突发事故流行病学特点、应急反应和现场伤员分流原则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12-514.

[4] 金磊.中国安全防灾文化建设初探[J].安全,1996,(11):30-32.

[5] 费国忠,刘艺林.急救中心与高校合作设置防灾和急救选修课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4):258-259.

上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奏 下一篇:网络化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