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9-13 01:16:30

如何有效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

摘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如何用好资金,这是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当好参谋的基本要求。财务人员能否当好参谋,取决于业务素质高低。领导要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专业优势,听取意见建议,规范财务管理;财务人员则要钻研业务,主动服务。

关键词:财务管理;核算

各单位可对财务工作从规范预算编制到执行、从严格报销手续到定期提供财务分析,作出具体规定。书面财务分析比财务报表更能突出重点,实际上是财务人员把报表数据“翻译”成浅显易懂的文字,可包括主要收支、重大事项、需要领导协调情况等。要求财务人员将财务分析每季度或半年一次报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年度分析扩大到领导班子,供领导决策参考。结合民主理财和内部审计结果,将年度财务主要情况向群众公布。

近年来在审计工作中发现的许多问题,与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有关。比如,在项目资金中开支日常办公经费、招待费、会议费、考察费,往来款项长期挂账不清,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等等。当然,在人员配置上,由于机关编制、历史及其他原因,有的财务人员年龄偏大、业务知识欠缺,没有依法理财的意识和能力;有的财务人员怕得罪人,对单位如何合理使用资金不敢也不愿提意见建议,没有依法监督的勇气和当好参谋的底气。因此,在财务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后,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应随之作出调整,应从传统的记账为主侧重于协调和分析为主。

一、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

目前,部分单位领导对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责任意识表现在:一是认为不必要,二是感觉无所谓,三是制度空对空。尽管市级机关财务已统一进会计核算中心,各镇(街道)对下属单位也实行统一核算,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和财务制度进行把关,但各单位职能不同,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类别和规模相距甚远,会计核算环节属于事后的,如果缺乏有效的符合单位实际的内控制度,其会计监督就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影响,较难实现监督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而且部分单位还存在下属单位账目自行核算的情况。

从现状分析,部分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不足:有的单位内控制度过时,已不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有的单位内控制度笼统,不够详细、针对性不强,无法起到控制作用。具体问题表现在:不相容职务如收款和记账没有恰当分离、开具多本存折、资金进出不反映、报销凭证上无经手人以及个别人自签自报等方面。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降低控制风险。一个单位财务管理出了问题哪怕是下属单位或工作人员出点问题,都会对组织和个人带来严重后果,在社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内控制度不健全是舞弊产生的基础,失去相互牵制最容易产生漏洞。因此,单位领导要从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下属负责的高度出发,切实重视本单位本部门的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不在于多少,关键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如下制度:报账员职责、财务主管职责、备用金管理制度、暂收暂付款管理办法(可含收支和清结)、财务报销手续规定、票据管理规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可含出租与清查管理)、民主理财与内部审计制度、业务操作流程规定、工程管理制度等等。内控制度建立之后,在执行中若发现不切实际或容易产生漏洞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加强财务内部衔接

财务与业务脱节主要表现为,财务核算部门只管资金收支,程序上只管经办人和有关领导签字,内容上只管票据合法,至于该不该收付、该收付多少、是否与合同或实际相一致,由于多方面原因,财务部门往往难以过问、无法把握。就发生经济事项的单位而言,一个部门承担的职能,可能涉及小范围,也可能辐射到全市;而一个镇(街道)核算单位较多,条线工作分块负责,如工程项目就涉及工业、农业、社会事业各方面。就发生经济事项的资金而言,从时间看,有的经济行为当年完成,有的跨年度,财务需分期收支;从性质看,有的需要缴入国库,有的需要划入财政专户,有的需要退还当事人。财务按收付实现制反映的数据难以反映经济行为的全貌,一旦与业务脱节后果严重。

如果没有原始业务资料来证明账面反映的财务数据,审计工作则需通过外部调查进行取证,既增加审计成本,又让被审计单位领导觉得难以接受。而事实也证明,失去了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业务运作往往隐藏着一定程度的不规范、甚至不合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等于失去了一道保护干部的环节。财务账薄反映的数据,其代表的是经济行为。经济行为是否合法、财务数据是否完整,这是审计关注的重点。有的单位财务与业务部门内部衔接不够,收集原始资料不够完整,导致入账依据不足,甚至相互扯皮,其危害不可小视。

应该完善制度,规定有关合同协议必须及时送交财务存档,加强财务管理。只有财务人员觉得工作顺畅了,业务人员觉得有干劲了,才能真正把关、财务工作才能更让单位放心。审计是一时的,而财务监督则是全过程的、经常性的,如果能及时加强财务监督,业务环节会减少很多风险。业务与财务部门都要增强工作主动性,按照内控制度规范操作,确保各项经济行为原始资料的完整性。

三、不断优化财务环境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列举的财政违法行为共17类,其中针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16类。对财政违法行为责任人行政处分包括: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行为、违反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投资建设项目管理、账户管理、票据管理等有关规定的违法行为,将追究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审计法》第五十条规定:“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财务管理,不仅是领导干部自身遵守财经纪律的需要,更是爱护工作人员的重要抓手。单位领导要为财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购买专业书籍、加强业务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更重要的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进一步优化财务工作环境,不给财务人员出难题,有的领导往往有“只要不进自己口袋,挑点担子无所谓”的想法,有的领导则是存在侥幸心理,明知故犯。虽两者后果及危害不同,但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往往源于思想上的放松、业务上的不懂。因此,单位领导对工作中遇到的财务难题,要主动加强与本单位财务人员、与财政部门的沟通联系,经咨询后选择合法的方式处理账务,避免乱发票子、乱开口子、乱挑担子的情况发生。应该带头执行财经纪律,在单位营造主要领导带头学、班子成员共同学、财务人员重点学、业务人员跟着学的学习氛围,及时了解新的政策、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加强财务管理的效果,确保本单位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各项资产安全完整、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单位领导要发扬民主,对重大经济事项要遵循决策程序,集体商量,共同研究,集思广益。

只有这样,财务管理才会井井有条,财务渠道才会畅通无阻,才能有效促进单位各项建设!(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院务部)

上一篇: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维吾尔语言 下一篇: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征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