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遗民王炜生卒年及名字号考略

时间:2022-09-12 11:02:30

摘要:明遗民王炜,又名王艮,歙县人,著有《易赘》、《鸿逸堂稿》等。本文一是对他生卒年进行考证,二是对他的名、字、号的整理和讨论。

关键词:王炜;生卒年;名字号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14-01

王炜,又名王艮,明末清初遗民,歙县人,著有《易赘》、《鸿逸堂稿》等。目前,关于他的生卒年还不太清楚,而关于他名、字、号的记载又十分混乱、不全,甚至错误。本文对此将尝试进行考证、梳理。以求得到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答案。

一、生、卒年考

关于王炜出生时间,可由其著作《鸿逸堂稿》中考出。在《陆母杨太孺人七十序》有:崇祯戊寅之岁,予年十三,仲兄挈予从学云间。据推算,明崇祯戊寅年即为崇祯十一年(1638),此时王炜虚岁十三,故推之其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又《书文先生所寄葛巾集序后》有:崇祯甲戌杞县刘文正公大魁天下,九江文灯严先生以是科举进士。崇祯甲戌即为崇祯七年(1634),此时王炜虚九岁,故仍得之其生于天启六年(1626)丙寅,可证前条。

关于王炜去世原因,根据汪士《新都风雅》所记,乃是“后客汉皋以疾卒”。而关于他去世的确切时间,只能进行大致考证,以下详述:根据汪士《新都风雅》所收王炜《己巳七夕集栗亭研寿草堂分得七言古体限糕字》可知其作于1689年,另一首《卧龙松歌寄寿屈翁山六十》一诗可考之:屈大均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虚六十岁之时乃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是年王炜63岁。这是笔者手中所掌握的资料里,可考证的时间最晚的两部王炜的作品,均作于1689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提及王炜去世的作品。据王《檀几丛书二集・序》:子曩有《檀几丛书》之辑。岁在乙亥,张子山来刻而传之,明年张子仿其意,又自为《昭代丛书》。可考张潮编《昭代丛书》的时间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

由上可知,王炜应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之间。

二、名、字、号考

关于王炜的名、字、号的问题,虽有相关资料提及,但版本众多,有的不够全面详尽,有的颠倒混乱。现将其名、字、号整理于下:《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别集类存目九)中《鸿逸堂稿》有文:国朝王艮撰。艮有《易赘》,已著录。是集前有顾祖禹《序》,称王子名炜,盖艮本名炜,作《序》时犹未更名也。可知,炜乃王的本名。

王炜在《不记》中有述:戊戌王子将有事于远事,无疑也。疑于时,而筮之,得艮焉。异时又将有所事,再筮之,亦得艮。王子怃然叹曰之:“先圣示我矣。”遂去其旧名,而名艮,以无闷为字。……王子曰:“予之名、字易于今,而“不”之号不始于今也。”由此见之,王炜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改名艮,改字无闷,号不。其在《嗒史》、《程孝子传》中又自称“嗒史氏”、“广乘樵”。

据《释行愿不传》一文,可知王炜出家时的法名为行愿,同时他也道出了“不”之号的来历:不传,传不之人,其人少年为任侠,为事功,为名场,为节义君子,忽而又去为清虚元侣,为假道学,为真迂阔丈夫。举宇宙俯仰,无一可当其心者,于是不之号从而立焉。

许承尧《歙事闲谭》有《王雄右》一文,现录于下:王雄右,歙人。渐江之友,曾招渐江游庐山。许青岩《送渐江公游庐山诗序》云:“友人王雄右自芝山移书为里鹤粮……雅流从臾,山缘辐辏”等语。是雄右亦雅流之一也。又青岩《跋汪山图还影卷子》言“会同邑王雄右授经芝山,闻此卷为某公所购,嘱其通扎请归,得以复还绵上,山图捧抱欲狂”云云。又有《题渐公为王雄右画梅》诗。雄右今亦不知其名矣。

文中所提,可得三个信息点:一是时间,王雄右等人应在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之后不久游庐山。二是地点,王雄右在招渐江游庐前曾停留在芝山。芝山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县城西北,离庐山很近。三是人物,王雄右与渐江、许楚、余子敬等皆有交往。以下证之:据《庐山游记》有述:累书促之,乃以壬寅冬来……癸卯暮春十日,始克束装进发。可得出王炜与渐江游庐山的时间是“癸卯暮春十日”,即康熙二年(1663)癸卯三月。此时距“壬寅冬”过去不久。在时间上与第一个信息点相吻合。另外,芝阳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境内,地理位置在芝山附近。这在地点上与第二个信息点相吻合。又渐江曾“赠王无闷画卷”,许楚有《渐公为王无闷画卷跋》,王炜有《亡友余子敬传》,皆可证明他们曾相互交往,亦证出第三个信息点。从而可考出王雄右其人即是王炜。根据王炜“名、字易于今,而‘不’之号不始于今”推断,雄右很可能是王炜原来的字。另汪士《新都风雅》有载:王炜,原名艮,号不,更号鹿田……后客汉皋以疾卒……一时学者咸称鹿田先生云。此处对王炜改名先后顺序记载颠倒。但记载了王炜更号鹿田,更号时间无从可考。

综合以上而论之:王炜,字雄右,清顺治十五年(1658)更名艮,改字无闷,号不,后更号鹿田,又自称“嗒史氏”、“广乘樵”,出家后法名行愿。

参考文献:

[1]刘和文.张潮年谱简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上一篇:“穿越”词义研究 下一篇:浅论《莺莺传》与《西厢记》的审美感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