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葡萄病害防治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12 10:36:17

利州区葡萄病害防治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据统计,广元市利州区葡萄生产每年因葡萄病害造成的损失约在20%以上。危害葡萄生产的病害种类约有40多种,造成较大危害的也有10多种。不同年份、不同的栽培方式,葡萄病害危害的程度不同。掌握葡萄病害发生的趋势和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开展葡萄病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利州区葡萄病害发生趋势分析1.部分病害得到控制,长期困扰葡萄栽培的重大病害依然严重在生产上危害严重的葡萄炭疽病、霜霉病、黑痘病、褐斑病等重大病害,目前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仍然是利州区葡萄栽培中的重大病害,需要高度地警惕。一旦防治工作松懈,就会严重发生甚至造成流行。

2.新的病害不断出现,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葡萄品种的更换、栽培方式的变革以及品种流动加快等原因,一些新的病害种类不断出现,如葡萄白粉病、黑腐病等已经成为葡萄栽培的主要病害,严重地影响葡萄的产量。一些原本在葡萄栽培区域内没有发生的病害,随着品种的引进,也出现了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问题。如在利州区宝轮、工农等地,原来霜霉病不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但现在已经上升为该栽培区域内的主要病害,并且危害逐年加重。

3.土壤传播的病害呈加重趋势受品种抗性差、水肥条件改善、葡萄园施入未腐熟农家肥等因素的影响,葡萄土壤传播的病害逐年加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趋势。如葡萄圆斑根腐病,在20世纪90年代前发生很轻,甚至未有发生,基本不造成危害。但现在利州区的一些地区,如宝轮肖家村等地果园,曾因发病造成葡萄园中连片死树,对葡萄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危害。葡萄根癌病和白腐病,都是土壤传播的葡萄病害,近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4.葡萄病毒病危害不断扩大近年来,利州区葡萄品种更换加快,特别是2001~2002年间,利州区掀起了以红提为代表的葡萄发展高潮,葡萄病毒病的发生在生产上日益严重。加之葡萄品种抗病毒病能力差,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等,为葡萄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石镇红提葡萄园植株因此发生大面积死亡。据调查,利州区各葡萄产区内,普遍发生葡萄病毒病,发病率在40%以上,危害极大,不少地方的葡萄园减产,甚至无商品果产出。随着品种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对病毒病防治的忽视,利州区葡萄病毒病害防治形势日趋严峻。

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品种抗性较差由于利州区葡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引进巨峰系品种。另外,利州区葡萄引进培育的主要目标是高产优质,对品种抗病性重视不够,各地葡萄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生产上葡萄品种的抗病性普遍较差,加上新的病害不断出现等方面的原因,给病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少数病害可以通过使用抗病品种有效控制以外,多数病害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进行防治。目前,利州区许多葡萄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品种的抗病性较差不无关系。由于缺乏抗病品种,葡萄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等一直成为生产上难以防治的病害。

2.测报工作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利州区植保工作对葡萄害虫研究较多,对葡萄病害研究相对较少,加上病害发生的因素复杂,地域性强,病菌变异快,预测比较困难,造成许多病害缺乏相应的预测手段,给病害防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片面依靠化学防治目前,利州区葡萄病害防治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片面依靠化学防治,综合防治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例如,很多地方葡萄品种乱调乱运现象严重,造成一些病害迅速蔓延;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田间卫生等都是病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但这些措施很少被重视;生物防治虽然是今后葡萄病害防治的一个发展方向,但由于效果慢、稳定性差,加之生防制剂产品少,还没有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片面依靠化学防治的后果极其严重,一方面造成防治成本加大,另一方面,病原菌抗药性增加和产品农药残留增加。同时,农药的大量施用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4.化学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化学防治作为葡萄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葡萄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葡萄病害化学防治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重治轻防现象普遍许多葡萄种植者不注意病害的预防工作,单纯依靠化学防治,重治轻防。因此,在葡萄病害防治过程中,掌握不好施药的关键时期,往往是病害已经普遍发生后才开始施药,错过了病害防治的最佳时期。特别是一些保护剂,在病原侵入后已经基本失去防效。即使是内吸式治疗剂,如施药偏晚也会造成药效明显降低。

(2)药剂选择存在盲目性不少葡萄种植者对杀菌剂种类和类型认识不清,使用农药主要靠经销商推荐,靠电视广告的宣传等,很少根据病害种类和药剂有效成分选择药剂。有些盲目追求新药,认为新药的防效一定比原来的药剂好。

(3)施药技术落后除了不能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适时用药外,许多葡萄种植者随意增加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浓度,盲目打“保险药”、“放心药”。在施药器械上,大多使用常规的喷雾器,药液水滴粒径大,流失多,不能有效地在叶面上和果面上形成保护层,造成药剂有效利用率降低。

(4)有效的农药产品缺乏市场仍然缺乏有效的农药产品抑制一些土壤传播的病害,如葡萄圆斑根腐病、根癌病、病毒病等,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农药产品。

(5)杀菌剂抗药性问题重视不够

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同类型的杀菌剂,造成葡萄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事例时有发生。

(6)部分杀菌剂质量存在问题目前,许多国内外农药企业都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但也有少数生产厂家和经营企业存在着药剂商品名称混乱,杀菌剂有效成分、含量、稀释倍数、使用范围等标示不清,药剂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等问题。此外,农药市场杀菌剂混配制剂重复,而且比例、含量差异很大,商品名称千奇百怪,导致技术人员和使用者无法辨别,无所适从。

5.葡萄种植者防病知识缺乏广大葡萄种植者对葡萄病害防治知识缺乏是影响防治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利州区区情所限,加上近年来利州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面临的问题,广大农民获取的防治葡萄病害的知识严重不足,尤其表现在对病害种类认识不清,防治措施掌握欠缺,用药种类和防治时期错误,甚至出现使用杀虫剂来防治葡萄病害的现象。目前,不少农民只能从农药经销商那里获得一些片面的防治知识。多数农民不重视葡萄病害的预防工作,而是在葡萄病害普遍发生时才开始用药,防治效果可想而知,并且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农药残留问题。

三、葡萄病害防治对策

1.加强对葡萄病害发生趋势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葡萄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利州区葡萄病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葡萄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信息,指导葡萄生产,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新发生的重要病害,及时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研究,弄清其发生流行规律,掌握其测报方法和防治方法。

2.实施葡萄病害综合防治在葡萄病害防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抗病品种(包括抗性砧木)、农业防治、植物检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的综合效应,搞好葡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IPM)。避免单一依靠化学药剂,以降低防治成本和药剂残留。加强葡萄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病害在我区的传播蔓延,重视葡萄引种新品种的抗性指标,积极引导葡萄生产从“高产优质”转到“高产优质高抗”上来。大力推广农业防治技术,如使用健康无病的苗木、种条,改进栽培方式,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注意田间卫生,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发展无公害葡萄生产;合理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以菌治病等。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

葡萄种植者是葡萄病害防治的具体实施者,只有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地提高利州区葡萄栽培和病害防治水平。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尤其是葡萄栽培者的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实施,如培训班、电视讲座、现场咨询、服务热线、网络服务、技术资料等,提高葡萄栽培者防治病害的水平。

4.不断提高化学防治水平化学防治作用快,防效高,使用方便,受地区和季节限制小,施药可高度机械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葡萄病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不断提高化学防治技术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高效、广谱、环境友好型杀菌剂以及新型杀菌剂在葡萄病害防治中的应用要开展以阿米西达为代表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以戊唑醇、环氧菌唑、氟喹唑、环菌唑等新型唑类杀菌剂,以吡咯类、苯(苄)氨基嘧啶类、恶(咪)唑啉(酮)类、氨基酸衍生物为代表的新型杀菌剂以及植物病毒抑制剂的研究开发与利用工作。同时,要推广环境友好的新型杀菌剂类型,如水乳剂、水悬浮剂、颗粒剂等剂型,减少农药毒性和环境污染。

(2)科学正确使用杀菌剂要做到对症用药适时用药,准确用药,合理混用或轮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以达到扩大防病对象、提高效果、延缓病原菌对杀菌剂抗性的产生。应不断改进施药技术,提高杀菌剂的利用效率。如保护地栽培的葡萄可以改喷雾法为熏蒸法,大田栽培的葡萄可改常规喷雾法为超低容量喷雾或静电喷雾法等,以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

(3)搞好技术服务各级植保和农业技术部门应结合生产需要,及时地指导葡萄栽培者选择药剂种类,合理适时用药,提高用药技术水平。

(4)加强市场监督,提高药剂质量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药生产、经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如规范农药生产企业的正规化生产,包括标示有效成分名称、含量,加强对农药经营者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依法规范农药经营者的商业行为,杜绝无证经营,防止误导消费和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通联: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经济作物管理站628000)

上一篇:油菜缺硼的症状、原因及防治对策 下一篇:柑桔吹绵蚧的克星――澳洲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