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辅导应从基础做起

时间:2022-09-12 10:31:35

科技辅导应从基础做起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它不是消极被动地死记课本上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在引导、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应该了解学生创新实践发展的几个阶段,适时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促进学校创新工作的进行。

好奇心可以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情趣,进而动手去实践,达到动手制作的目的。许多成就事业者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产生乐趣,由乐趣而变为志趣,立志为之奋斗。为此,在科技辅导方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是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因为好奇所以儿童证实和思索,在思索中儿童开始充分地想象,创造性思维在想象中不断地得到发展。思维一般是从新奇事物开始的,儿童往往是对事物有了好奇心,思维慢慢地活跃,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热,儿童在这种热情的驱动下想象能力开始扩张,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久而久之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也更加有逻辑性。儿童对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创造能力开始萌芽和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做到:

1.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由于学生的好奇心理,同时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简单,他常常会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对于一个你觉得简单的、已作答的问题,他会刨根问底,问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让人难以招架。学生好问是好事,但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回答却是件难事。我们要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问,不要讽刺、嘲笑。一个学生好问,说明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我们要对他进行赞扬和鼓励,并及时、正确、通俗地作答。

2.正确对待学生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现为好问之外,还表现为好动。由于学生的好奇心理,其好动倾向往往会导致一些破坏的发生。对此,辅导员要正确处理,不可打骂、指责和惩罚学生,而应该耐心地引导、教育学生。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随着学生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引导学生发展的良好时机。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广泛的,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在活动中经过老师的引导和指点,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以充分发挥,并且还能更多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要培养学生对多方面的事物、活动产生兴趣,使学生吸收多方面的知识,使其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单项兴趣,使广泛兴趣与单项兴趣结合起来。当今国家很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建立了少年宫、图书馆等,课余时间可督促学生去参加所喜爱的活动。另外,在寒暑假期间,学校可组织夏(冬)令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搞社会调查。这样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同时还会给学生们新的启迪,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第二,要释疑解难。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疑问和难题,作为科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帮助他们去解决,在不断的去难解惑中,使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从而上升为志趣。

三、引导学生确立志趣

“志”,是让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对社会和国家乃至人类的理想、信念、责任联系在一起;“趣”,是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发展要与兴趣、潜能相结合,努力建构自身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专业发展指向性意向。

学生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学校的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在全面提升学生基础素养的同时,需要聚焦学生发展的志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充分地利用学习到的知识与各类资源,使自己的志趣得以实现。

四、鼓励创新,活动开路

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科技辅导员应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最有效的手段。作为科技辅导员,最重要的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自己动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扎扎实实地予以引导。如小制作、社会调查、科技发明等,通过开展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等的评选活动,从中发现人才,并予以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辅导员和学科辅导员应在学生中提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独辟蹊径、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边缘人的幸福追求 下一篇:《挪威的森林》:从文本到电影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