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的四版本教材活动建议

时间:2022-09-12 09:11:06

基于模块化的四版本教材活动建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模块教学时,可对模块的学习顺序、模块内容进行组合,并注意体现各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课程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三大原则,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四套新课程标准教材,参照师生知识现状,整合具有时代气息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模块化的开发(即该开发满足“模块”两大属性:标准性,达成课程标准的共同要求,实现课程的基础性;可替换性,实现课程的时代性和选择性),有助于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本文以“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一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例,结合该要求的主题教学层面体现的模块间联系和模块内主题间联系,在利用四版本教材和其它途径获取的地理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基于“获取加工和运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活动建议。

一、基于课程标准模块化分解的活动预设

对课程标准进行基于模块化的分解:“结合实例”属于行为条件,“实例”是模块化的“可替换性”内容,“分析”属于行为动词,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属于认知内容,也是模块化的“标准性”内容。交通运输方式有多种类型,要求中的“布局”既有主观安排规划的意味,也有客观现状的相对位置的陈列,此处可大致理解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交通运输的布局包含交通运输点、线和面的布局,其变化更是多种多样,聚落空间形态有平面形态(分散式和集中式)和立体形态(地表、地下和地上),商业网点类型既有城市内部的商业区,也有商业职能突出的商业城市,活动的预设和开展都不能求全责备,要将活动重点落在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并“感悟”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上。

二、基于教材模块化整合的活动开展

课程“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提出“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的要求,师生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地理信息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创设条件。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正确选择,因此,下文从活动对应内容和活动呈现方式两方面开展对教材模块化现状和整合措施的阐释。

1.四版本教材模块化体现的比较

编写内容:人教版有专门一节,由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两部分组成;中图版在“地域联系”一节对应半节内容,由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又由“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铁路公路使城市沿交通轴发展”和“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三部分组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又由“交通运输方式和商业网点的形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和商业网点的发展”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组成;湘教版有专门一节,由交通运输与聚落(又由“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两部分组成)、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以及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三部分组成;鲁教版在“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一节对应2/3节内容,由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聚落形态以及交通运输布局变化与商业网点两部分组成。综上可知,四套版本在内容上均体现课程标准的认知内容要求,较好地关注了“模块化”的“标准性”属性,但其涉及的认知内容和所需教学课时差别较大。

呈现形式:人教版两部分内容分别对应“正文、案例和活动”和“正文、读图思考和案例”依次呈现形式;中图版以“引言”开始,两部分内容均为“正文”形式,最后以“案例和思考”形式结束;湘教版以“引言”开始,三部分内容均为“正文、活动”形式依次呈现,并在三部分内容间穿插两次“阅读”形式;鲁教版两部分内容均以“正文、活动”形式依次呈现。综上可知,四套版本在内容呈现上均体现课程标准的认知条件要求,选择实例均有一定时代气息,关注“模块化”的“可替换性”要求,但其体现的活动力度差别较大。

2.四版本教材模块化整合的活动开展

整合成果:通过课程标准的模块化分解和四套教材内容的模块化体现以及活动呈现方式的比较,可得出教学主题必须包含的模块化“标准性”内容有:同一聚落,其空间形态随交通运输方式或布局的变化而变化;同一城市,其商业网点的布局随交通运输方式或布局的变化而变化;同一商业城市,其商业中心地位随交通运输方式或布局的变化而变化。可得出教学主题的呈现方式适合采取:先给出实例,且实例最好能有图像,再给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或交流讨论的活动,最后再给出结论,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即实例可以“替换”,但培养归纳思维的活动呈现方式属于“标准性”要求,不宜改变。

整合案例:开展教材模块化整合的活动时,可从内容以及活动呈现方式的模块化体现程度两方面进行,在时间允许和学生能力具备的情况下适当借鉴其它版本教材的优秀实例。如以鲁教版教材模块化整合为例,教材内容完整,呈现方式多样,但对认知内容的呈现次序大多是先给出结论,再给予例证的演绎思维,因此师生活动可保留其内容,主要对其呈现方式作调整。

必选活动1:读“北京主产区的形态变化图”,说明与1949年以前相比,1950―2002年城区形态的变化,并对其变化因素略作分析。

必选活动2:读“交通运输方式与城市空间形态图”,说明四幅图中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直接原因,对四种城市空间形态出现先后排序并说明排列理由。

必选活动3:读“中国唐代商业城市和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分布图”,找出东北地区不属于省会的现代中心商业城市并分析原因;比较南京和杭州商业地位的变迁并分析原因。

必选活动4:(本活动是对教材文字的实例例证)读图1,比较图中火车站批发市场和百货大楼的分布差异,结合教材文字,分析两个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说明富居家具城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自选活动:在活动完成后,还可提供其它版本的优秀实例素材,如中图版文图资料“美国新泽西州高速公路旁的大型超级市场”和案例资料“石家庄的城市变迁”,再如,人教版火车拉来的城市“株洲”以及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武汉”的城市空间形态,而湘教版活动“扬州的变迁”则可与鲁教版活动3整合开展等。

三、基于时代性信息模块化加工的活动强化

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重要组成。课程“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提出“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搜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的要求,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时代性的地理信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基于时代性地理信息加工的学习活动。

1.四版本教材时代性活动比较

四套版本在主题的结尾,都提出结合实例的活动类要求,如人教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的地区,选择“城市的新型商业场所”或者“农村的集市贸易”开展活动;中图版以复习题形式,提出“举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有什么影响”类似活动的要求;湘教版提出“关于家乡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活动要求;鲁教版以问题形式,提出“结合自己的观察与体验,说明当地交通运输方式或布局的变化,对商场、农贸商场等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活动要求。

2.四版本教材时代性活动案例

湘教版时代性信息加工的活动强化气息最浓,可操作性也最强。具体如下:活动先建议将商场、超市、商业街或农贸市场等商业网点填注在家乡平面图上,并分析其与交通线路、居民区关系,利于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市场最优、交通最优和服务最优三个原则;再要求将主要商业网点所在路段、经营项目、特色商品、商品产地和销售对象等内容列表比较,是第一个建议内容的进一步分析;最后又要求对家乡的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简单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该活动通过三个系列化、层层推进的活动建议,训练学生绘图和列表比较技能,又巩固所学知识,还紧密联系身边的地理,时代气息浓郁,值得肯定和借鉴。

3.基于时代性信息模块化加工的活动拓展

可利用谷歌地图或搜狗地图,介绍本地区几年来或近几十年来城市形态的变化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或者讨论交流二者关系的活动等;也可联系2015年的热点“一带一路”,介绍其沿线城市的兴衰,引导学生开展沿线城市的形态和商业地位的变迁与交通运输的关系等活动。

四、基于教学主题模块化认知的活动升华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特征,一个地理现象的产生常与多个因子有关,同一类地理现象发生于不同区域或发生于同一区域的不同时期其原因也往往不同,这要求教师安排学生活动时必须避免为了突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作用而故意弱化其它因子,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因果关系认知能力的升华。就模块间联系而言,地理1中与本课程标准直接相关的有“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就模块内联系而言,地理2中与本课程标准关系密切的有“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教学主题模块化认知的升华,明确交通运输形式和布局的变化只是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因之一,其可以在某个时期、某个区域起决定作用,但绝不可能在任何时期、任何区域都起决定作用,可选择导致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多类因子比较的实例开展系列活动。以本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教学要求为例,尝试达成对教学主题模块化认知的活动升华。

1.平原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与聚落空间形态

当其它影响因素处于稳态时,某一个因素的作用就得到强化。可选择没有地形条件限制的某平原地区城市聚落空间形态变化图开展活动:图2为某城市不同年份聚落空间形态对比图,结合图例说明其变化表现并分析主要原因。

2.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与聚落空间形态

当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于某地理事物时,需对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差异化分析。可选择具有山地和平原地形对比以及聚落空间形态发展变化的推理活动:图3为某区域城市分布图,描述形成三城市分布的共同地形条件;比较A、B和C三城市,分析最早形成的城市及因素,并尝试分析该因素对聚落密度的影响;分析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大城市的城市;尝试说明以上三城市地位变迁的原因。

3.绿洲区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与聚落空间形态

当某一因素成为限制性因素,则在该因素的限制作用没有得到化解之前,很大程度上会弱化其它因素的影响。可选择具有明显地形和水源条件限制的我国西部地区聚落空间形态变化活动: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兰新铁路,图4为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图,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未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讨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地形、绿洲、河流和沙漠四因素中哪一个。师生总结帮助学生建立在特殊区域要因地制宜分析的意识,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盆地边缘绿洲地区,由于绿洲分布的限制,交通线很难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活动3难度略大,可依据学生基础选择性开展。

4.模块内其它主题与聚落空间形态

上述三个活动具有较明显的评价功能,教师也可选择本土的某版本教材地理2模块内不同主题的聚落或商业网点的图像及文字实例开展归纳思维活动:如人教版教材“城市化”一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以及伦敦的城市扩展图等;中图版教材“城市化”一节,成都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以及“工业区位”一节,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图等;湘教版教材“城市空间结构”一节,海口地理位置示意图和武汉地理位置示意图等;鲁教版教材“城市区位和城市体系”一节,巴黎市区变化图、中国地形雨特大城市分布图以及格尔木城市新貌图等。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主题升华

通过上述四个活动的选择性开展,并将“商业网点布局”知识点嵌入,安排填图活动:将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布局的变化、聚落空间形态以及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填入图5,并将图像表述转变成文字表述,在小组内交流。最终完成主题知识体系的建构,达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这一主题的升华。

上一篇:试谈地理公开课中的“过分”和“失色” 下一篇:谈“极值法”在地理解题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