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时间:2022-09-12 08:59:17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反映现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总是很被动地学习,上课时和教师也没有良性互动。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呢?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课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地结合实例,能使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并从中悟出人生哲理。例如:在讲解“珍爱生命”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自救的小常识。学生在讨论火灾自救、煤气自救、溺水自救等各种生活危机自救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生命的可贵性。

2. 结合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思想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也是焦点。思想品德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一国两制”政策时,教师简述香港的割让、回归过程,然后以《东方之珠》为背景音乐,介绍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一国两制政策的意义,来让学生认识自己作为新世纪中国人应承担的民族责任。把握时代脉博,把思想品德课的知识和关心国家大事有机结合,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3. 广泛应用多种媒体手段,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感性理解。现在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学生的知识面通常都较为广泛。他们不仅接触电视、广播、报纸,甚至许多学生对于网络都是经常接触的。因而,声音图象、动画对于学生来说更利于他们接爱知识。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的展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声音、图象等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讲解“情绪”这课,笔者就尝试使用了歌曲《最近比较烦》的FLASH(一种交互式矢量多媒体技术,它的前身是Futureplash,早期网上流行的矢量动画插件),在讲解“同学朋友”这课,笔者也尝试使用了歌曲《朋友》的FLASH。通过FLASH动画的欣赏,不仅成功导入了课堂的教学,还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4. 更新教师观念,使学生变敬畏为敬爱。

(1)教师应放低位置,变师长为师友。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学会关心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允许和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当学生从心里将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时,也就会主动配合你的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来了。

(2)教师要不断充实自我,变一桶水为一眼活泉水。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积极吸收不断更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更新知识,将自身变为学生所需要的一眼活泉水。当教师投其所好地更新知识后,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接受到他们所需,那么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新鲜感就不会丢失,这样学生对学习也就有了兴趣。

二、优化课堂结构,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需要师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师要从整体着眼,优化课堂结构,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这样课堂就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优化课堂结构,还课堂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因材施教”,达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具体而言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自学,在掌握主干的、核心的知识前提下,有组织地进行交流,质疑问难,合作帮助;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精辟点拨,启迪思维。对教师而言,其精讲点拨也就是言简意赅地讲在点子上、讲在该讲处;点在兴趣点、疑难点;点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

上一篇: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通道联合通行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