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二:情感有依托青藤书屋小记

时间:2022-09-12 07:44:59

技巧二:情感有依托青藤书屋小记

大约十岁左右,从儿童读物《徐文长的故事》里,我知道了四百年前中国出过这么一位才子,心中十分地敬仰。后来长大,又见到另外的记载,郑板桥自刻一章,曰:青藤门下牛马走狗郑燮。郑也是我钦慕的古人。他对徐渭尚且恭谨如此,我只有越发肃然起敬的份儿了。于是,爱人及屋,著名的青藤书屋,就成了我心向往之的宝地。

丁卯岁暮,终于如愿以偿——绍兴本有许多好去处,但,给我印象最佳者,还数这一幢青瓦白墙的民居。

室内冥晦而寂寥,这冥晦,这寂寥,似乎在暗示着那一页历史;氛围中,有种幽深感,迫使着我屏息敛步,恍若置身于某个易碎的梦中,私心已然絮谈,唇舌却又噤声……

整座院落,占地不足两亩。利用之经济,布局之得体,堪称江南一绝!虬藤,女贞,疏竹,蕉丛,山石,曲径,天井,水池,无不妥帖;而那登堂入室必由之路的一扇腰门,尤其令人称奇,它完全人格化了,一如主人侧身横立,并不理会远客,落拓桀骜,依稀当年。

门楣之上,悬的是明末大书画家陈老莲(洪绶)的手迹:青藤书屋。这位大师也曾慕名而来,寓居此屋多年,及后,兴废沧桑,数易其主,居然构筑一仍原貌,实在难得。或问何以致之?墙上嵌着一方 《重修青藤书屋记》碑碣,点破了秘密。“书屋为陈氏所有,而敬礼先生如故。凡酬字堂、樱桃馆、柿叶居诸胜,悉为补缀,顿还旧观”这指的清代往事。我不禁喟叹再三,莫非前人较之今人更为尊重知识,更其充满温情耶?记得徐渭有一篇《酬字堂记》,谈到过这所房子的来历。原来,他曾为重建的镇海楼撰写记叙短文,获“廪银二百二十两”,买下了它,一番经营,才得以在这儿“网鱼烧笋,佐以落果,醉而咏歌”,自得其乐。可见,当时的稿费并无千字若干元一说,以质论价,实在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可惜被忘却了。

正房厢房连通。正房陈列着青藤山人的书画和著作;厢房里倒有他的肖像,镌刀不深,线条分明。虽则自题“吾生而肥,弱冠而羸不胜衣,既立而复渐肥,乃至于若斯图之痴痴也”此系谦辞,其实,皂袍方巾,眉清目朗,潇洒自若,何痴之有?倒是画像两侧的对联大有深意:“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区区十四字,道尽了遗容中难以透露的冷暖人世,坎坷生平。

徐渭毕生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尘不到”。他工于诗、文、书法,又是戏曲专家,同时被尊为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山鼻祖。我觉得,他既是李贺,又是凡高,一辈子不曾及第做官,一辈子沦落下潦,中年还因精神受到打击而一度疯癫,自己亲手用锥子刺聋了双耳,用槌子击碎了,然而终于不死,相反的,活得比李贺比凡高都长寿,七十有三,撒手归天。

这才留下了书屋,留下了橱窗里的名画《墨葡萄》以及为人传诵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细观长吟,我竟自觉有所悟:中国知识界的悲哀,自有其遗传基因在。

唯愿崇敬徐渭的朋友,都有机会去会稽故郡,找到前观巷,再往里拐进大乘弄东,那末,您的脚印,就可以和逝者烙在石板路上的脚印重叠交错了,你就不会感到落寞了,同样他也不会感到落寞了。

(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触点感发:

6.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7.除了按游踪写青藤书屋,作者加入了哪些写作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

8.在游记的写作中,情感的抒发需依托对游览对象的故事、景、物等的具体描写,才显得自然充实。以下三处古迹,海南儋州东坡书院、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江西赣州郁孤台,如果要任选一处用游记记述,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9.游记所表达的情感,除了来源于名胜古迹的历史故事,也可源于景物、氛围的感染,或人物传说的触动。请结合《梅雨潭的绿》《驿路梨花处处开》分别体会。

上一篇:技巧三:感悟先铺垫花坞 下一篇: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