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英国避难始末

时间:2022-09-12 06:46:41

起义失败,改装赴美

1895年(光绪十一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亡国外,清政府悬赏通缉,并致电各驻外使节,缉拿孙中山。当时,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孙中山、陈少白等人流亡日本横滨。10月底,孙中山在侨商冯镜如、冯紫珊兄弟的帮助下,在当地建立了兴中会分会,冯镜如任会长。

当时,清朝驻日公使裕庚抵任。裕庚是汉军正白旗人,人称八旗才子,在清政府红极一时。裕庚陆续在日本横滨、长崎、神户各地派驻领事,对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恨之入骨。为了避免裕庚的迫害,孙中山遂断发改装,离开日本,再到美国的檀香山。孙中山遍游檀香山各岛,宣传革命,筹集军费。时值广州起义新败,旧日同志灰心失望,应者寥寥。

孙中山在日本的革命宣传活动,被清政府视为“贼”心不死,欲置孙中山于死地而后快。12月2日,清政府谕令谭钟麟迅速缉拿孙中山、杨衢云等人,广东当局以1000元大洋悬赏捉拿孙中山,以每人300元大洋悬赏捕捉杨衢云、陈少白等14人。

1896年2月,香港英国当局也对孙中山下了驱逐令,五年内禁止在港居留。

6月上旬,孙中山在日本无法立足,便转赴美国旧金山,继续宣传革命,成效仍然很小,华侨听到革命、排满等字眼,都不想引火烧身,大家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大都掩耳避走。万事起头难,孙中山的进步思想一时还难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意外被捕,营救获释

9月23日,孙中山从美国纽约辗转英国。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就像是一颗革命的火种,无论到了哪里,他都会孜孜不倦地传播革命的道理,意欲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孙中山的言行,当然激起了清政府的无比愤恨。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听说孙中山准备转往欧洲,就电令驻美公使杨儒,命令其查明孙中山的行踪,电告驻英公使龚照瑗,命令他一有孙中山的行踪就立即报告。龚照瑗在得知孙中山来英国的消息后,立即与英国政府外交部交涉引渡,遭到拒绝,龚照瑗即雇用英国侦探社的侦探,计划监视孙中山,想方设法迫害孙中山。

9月30日,孙中山到达伦敦后,便去拜访他在香港学医时的老师詹姆士・康德黎。孙中山曾经是康德黎最喜爱的学生,自己心爱的学生突然前来拜访,康德黎又高兴又意外,康德黎夫妇热情地接待了孙中山,并安排孙中山在自己住处附近的葛兰旅社住宿。正在这个时候,清驻英公使馆雇用的暗探已经盯上了孙中山。

这一切,孙中山全然不知。10月11日,毫无防备的孙中山从葛兰旅社出来,几个暗探就缠住了他。暗探穿着便衣,他们自称来自中国,并以认同乡为名,把孙中山秘密绑架到了中国使馆,幽禁在三楼一间有铁栅栏的小屋里。

一开始,孙中山认为是碰上了当地的流氓小偷。不一会儿,房门打开,走进了一个发须全白、官气十足的英国人。孙中山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清驻英使馆的参赞马格里。马格里以一口洋腔官话对孙中山说:“到了这里就是到了中国。现在总理衙门很想会你一会,只要朝廷的命令一到,便屈驾送你回中国去。”

被囚禁的第一天夜里,孙中山眼睁睁地躺在床上,他苦苦地思考着如何脱身。孙中山知道,按照英国的法律,未经英国政府的许可,外国使馆是不能任意捕人的。就在这时,小屋里走进了两名清洁工人,孙中山灵机一动,叫住了他俩,恳求他们帮自己带一封信给康德黎老师,告诉他被囚的消息,却遭到了这两名工人的拒绝。

第二天上午,孙中山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另一个报信的办法。他把写好的信揉作一团,向窗外掷去,不料纸团太轻,无法抛到街上。后来,他把信纸裹了银币再掷,不幸的是,带银元的纸团反被使馆的人员拾到,呈送马格里。求救不成,反而招来了更加严密的防卫。

办法总比困难多,绝不能在这里等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孙中山决心单独对一名叫柯尔的清洁工人作最后一次努力。在被囚五天后的早晨,孙中山问柯尔:

“先生,你能救我吗?”

“你是什么人?”柯尔反问孙中山。

“我是中国的政治犯。”孙中山坚信,无论什么国籍,大多数劳动人民都是同情劳苦大众的。孙中山耐心地解释说,我要为中国的劳苦大众谋生路,所以中国皇帝要杀我,就和土耳其苏丹要杀阿美尼亚人一样。我要改革中国的政治,所以中国皇帝非把我抓起来不可。但这件事如果让英国人民知道了,中国使馆就不敢害我了。

柯尔明白了,他答应孙中山可以帮他送信,但嘱咐孙中山写信时一定要小心,当心监守人的眼睛。

孙中山赶紧掏出一张名片,迅速地在名片上写了几句话,交给了柯尔。柯尔拿着孙中山的密信走了。

第二天晚上,柯尔给孙中山带来了秘密回信。回信中康德黎告诉孙中山,他正在设法营救,要他耐心等待。

康德黎多方奔走,还把孙中山被囚禁的消息透露给了《地球报》。很快,《地球报》在第一版登出了一条触目惊心的消息:“革命家孙文被诱捕于伦敦。”当天,《中央新闻》《每日邮报》的记者纷纷来采访康德黎。

次日,伦敦的各家大报又以特大的标题,竞相报道了中国公使馆这一丑闻。消息传开,舆论为之大哗。许多同情中国革命的伦敦市民包围了中国使馆,强烈要求释放孙中山,有的市民甚至号召人们捣毁清使馆。

这件事也震动了英国政府。10月22日下午,英国外交大臣萨里斯伯约见中国驻英使馆参赞马格里,根据英国的法令,要求清使馆立即释放秘密拘捕的中国人。清使馆在英国舆论及各方面的压力下,被迫同意释放孙中山。

就这样,孙中山从一名清政府的通缉犯,一下子成为名震世界的革命家。

奋笔写书,英名远播

孙中山被释后,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10月24日,孙中山致函伦敦各报主编,对英国政府、报界和英国人民表示感谢,函称:“我对立府和文明国民意义的认识和感受愈加坚定,促使我更积极地投身于我那可爱而受压迫之祖国的进步、教育和文明事业。”

孙中山在伦敦蒙难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通过英国的报刊,飞向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上海的《万国公报》《时务报》也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孙中山的国际知名度因此大为提高。

所有这一切,孙中山看在眼里,激动在心里,使孙中山萌发了写作的念头。孙中山决定把自己在伦敦蒙难的经过写下来,书名就定为《伦敦蒙难记》。其英文本于1897年1月21日出版。书中,孙中山激烈地批判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政治:专制、无法、贪污、腐败,如“粪土之壤,其存愈久而其秽愈甚”,尤其批判清政府所施行的文化禁锢政策:禁止人民阅读政治书籍,阅读报纸,不让人民了解世界大事;即使是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也只允许人们诵读其中钦定的符合皇家意志的注释本,这些注释本任意删节、曲解原著中的具有反抗意味的成分,使人民成为“聋子”“瞎子”“傻子”和奴才。

茅塞顿开,高举火炬

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记》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果说,在《伦敦蒙难记》出版以前,孙中山将自己的革命思想讲得还比较含蓄,那末,到1897年初此书出版以后,孙中山的思想观念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此以前,孙中山只想做一颗火种,用自己的革命思想去说服国人,影响国人;现在,孙中山已经意识到,目前中国的制度以及现今的政府绝不可能有什么改善,也决不会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无法进行改良。因此,这时候的孙中山,他要当一个火炬!要把旧中国的一切不合理的旧制度,通通烧毁!

1897年12月,《伦敦蒙难记》全文被译为俄文。不久,又被日本人宫崎寅藏译为日文。

在伦敦的那段岁月,孙中山广泛接触世界各国人士。有一次,孙中山在伦敦大学图书馆看书,碰上了几名年纪与自己相仿的俄国人,孙中山立即与他们交流革命志向。这时,这几位俄国人问孙中山:“中国革命何时成功?”

孙中山踌躇满志地回答:“大约30年可以成功。”

俄国人很吃惊,然后感慨地说:“中国的革命大概100年后能够成功,我们便大满足,此刻正是在奋斗。成功虽然在100年之后,如果现在不奋斗,就是百年之后也不能成功。”

俄国人的回答让孙中山感触颇深,也深感惭愧。从那以后,孙中山便经常环游地球,一面考察各国政治得失,国势强弱,一面从事革命运动。

据笔者查阅的文史资料统计,青年时代的孙中山约计每两年绕地球一周,到武昌起义前,大概绕过地球六七周。每当有人问孙中山:“不知道失败多少次了,为什么还不丧气,总是这样热心呢?”孙中山便用在伦敦图书馆里和俄国人的谈话回答:“我不管革命失败了多少次,但是我总要希望中国的革命成功,所以便不能不总是这样奋斗。”

孙中山确实是一把火炬,点燃了全中国人的希望,鼓励全中国人民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永远前进而奋斗!

(责编孟红)

上一篇:发表卓越见解 坚持正确主张 下一篇:张爱萍将军洪泽湖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