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沦为弱势群体?

时间:2022-09-12 05:56:08

大学生沦为弱势群体?

连续4年以来,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经济高速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高速增长,不断增多的大学毕业生使这一问题被放大,并引起强烈关注。

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最为典型的知识失业。这种现象已经在不止一个国家发生。

竞争依然会很激烈,依然会有初次失业者,但2005年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并不黯淡。

338万毕业生逐鹿职场

临走以前,26岁的孙桑妮在单位干的最后一件事是递交了一份令人感慨颇多的申请。

在南方某省发行量首屈一指的报社里,孙桑妮5年来一直只是一名组版录入员。2004年,她考上千里之外的一所重点大学的社会学研究生,临近开学离去,她向报社提出申请,请求保留工作籍,毕业后回原岗位工作。

“其实我最想干的事是当记者。和身边那么多的编辑记者打了5年交道,我一直都梦想着自己明天能离开这台电脑,坐到厚玻璃隔着的那个房间,在采访中心的电脑面前写稿。”

但是,临走之前,她没敢提出这个要求。因为,她不敢肯定3年后毕业的一名社会学硕士能不能被这家报社录用为一名记者。

与孙桑妮的担忧相似,2005年即将走出校门的338万高校毕业生同样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不敢轻言乐观。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全国性的扩招。200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人数145万;2003年,这一数字被刷新为212万;2004年,增至280万;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338万高校毕业生将进入就业市场!

江苏,2005年毕业生总数将达27万人,加上2004年沉淀的部分毕业生,保守估计,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将突破30万人。浙江,2005年高校毕业生将继续以较大幅度增长,浙江生源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5万多人,比2004年净增3万。北京,2005年高校毕业生15.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5万人,其中仅研究生就增加了1万人。

2005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如何?

与年年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量相对照的,是我国经济2000年以来8%以上的年均增长率和呈上升趋势的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4年以来,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经济高速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高速增长,不断增多的大学毕业生使这一问题被放大,并引起强烈关注。

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面对比前一年大不了多少的就业市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承受的结果是:初次失业。

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F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原本属于学术领域的词汇。有关学者估算,中国的“弱势群体”约有八千万至一亿人,他们是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有四部分人: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农民工;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在传统的视野中,大学生显然不属“弱势群体”之列。

近年来,城市中出现的一部分青壮年“新失业群体”又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他们以高中、初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后加入失业行列,他们大多是1980年代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与他们年纪相当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进城农民工竞争的能力。与他们相比,大学毕业生依然是令人羡慕的强势人群。

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人据此认为,大学生将沦为弱势群体。

知识失业如何应对

有数据表明,尽管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今年已经达到19%,高校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进入大众化时代;与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美国的七分之一和日本的四分之一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依然是“稀缺资源”。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除了已经显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之外,这一转变的很多后果也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检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扩招,对社会进步和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将产生长远影响。

纵观国外,高等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过程中,知识失业的现象耐人寻味。

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最为典型的知识失业。这种现象已经在不止一个国家发生。

有资料表明,英国高等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此过程中,英国最大的大学伦敦大学,毕业生在1989年至1993年间的失业率曾连续上升。法国1992年公布,大学生约占失业者的30%。美国2001年的一场经济衰退给就业市场以无情打击,2003年6月失业率一度达到9年来的最高的6.4%,全美证券业自2001年以来裁减了5.27万个工作岗位,纽约裁员3.87万人。美国大学生中不少人只好面对失业的现实。日本《劳动白皮书》公布: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从1991年的80%开始逐年下降,至1996年降到65%,如今大致维持在60%~70%。印度20世纪50年代大学毕业生失业者占失业人数的12%,70年代上升到20%,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失业者又比70年代增加30万人。1999年,泰国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至少40%找不到工作。2003年,当年毕业的韩国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仅44%。韩国一家网上就业信息公司对1087名硕士、博士、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级求职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0.3%的高级人才认为他们的学历或资历对就业形成障碍,38.3%的人甚至曾隐瞒过他们的高学历或资格。

据来自广东省深圳市劳动局失业科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12月31日,深圳大专以上学历登记失业人数为2869人,研究生仅2人。2001年5月9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失业人员总数达到3157人,占失业人员总数的12.34%。在其他城市,大学毕业生的这种选择性失业也不断随新闻媒体的报道而为公众知晓。高学历劳动者的失业,正在成为一种应该正视的现实。

就业问题专家、《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一书的主编莫荣研究员认为,目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被称为“毕业漂族”)分为三类:一类是复习考研以期今后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者,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二是边看边干,毕业后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者,约占“毕业漂族”的20%。三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多方求职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

韩国经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一度低迷,但失业大潮带来了以大学生为主力群体的创业高潮。据统计,目前在韩国230多所大学中成立了500多个创业团体,共有会员2500多人。从2004年开始,韩国劳动部开展“人力资源推销活动”,向青岛、深圳、大连、天津和北京的在华韩资企业推销年轻的韩国求职者。

韩国大学生以自主创业和海外就业应对知识失业,对中国大学生而言,具有借鉴意义。

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的,还有发生在我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技工紧缺”。

2003年和2004年的多个人才招聘会上,不少企业以30万元年薪招聘高级技工却无法如愿。统计显示,制造业发达的广东江门未来5年全市技工缺口12.4万。为缓解“技工荒”,深圳市宝安区计划用15年时间培养引进100万名以上的生产一线技术工人。据深圳人才市场2003年9月份统计表明:本科以上人才一月内增加近4.9万人。所有用工单位当时共需要研究生6870人,但求职研究生有3.9万人,――6个研究生争抢一个职位。早在2000年,大学毕业生到技校“回炉”的动向就已经出现。大山深处的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高级技工学校当年迎来10名有大学文凭的学子,此后数字不断攀升。2003年,山东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回炉上技校。北京市教委公布的2004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显示,高职、高专的初次就业率则达到了88.45%,高于本科生初次就业率0.01个百分点。

“技工荒”、“技工热”,只是用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人才的需求变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回炉”者用事实证明,他们主动应对就业市场的变化,不是弱势群体。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愿意“回炉”。一种俗称“高不成低不就”的选择性失业,可能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这种选择性失业,既有大学毕业生本人对职业、薪酬的明确期待导致的,也有家庭、学校、社会一方或多方的原因引发的。例如,大学生在校所受教育与社会需求是否脱节、毕业前获得的就业指导是否有效、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机制是否完善,等等。

在日本,每年高达30%甚至更高的大学毕业生初次失业率,并没有引起社会动荡。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看法是,经过长期的市场经济的洗礼,日本民众对大学生初次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很强。另外,日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大学生们解除了沦为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何时抛弃“精英情结”

尽管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中国家庭并未淡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中国社会整体上依然在延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以及“学而优则仕”等价值取向。我们的大学生身上传承着明显的“精英情结”。选择热门专业、行业,希望留在发达大城市,期望薪酬普遍过高,都是这种情结的表现。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回归社会,是自认为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公民?当每个大学生离开校园后,如果都能以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人的心态面对择业、失业,面对日渐减少的职业歧视,也许,1999年在中国开始的高校扩招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提高人口素质、藏智于民。

2004年末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当年前10个月,全国新增就业84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93%;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有430万人实现再就业,完成全年目标8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可以预期并超额实现。

2005年年初,多个“利好”消息传来: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出台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这些举措包括:对就业压力较大的部分女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长线专业的毕业生以及登记待就业的毕业生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人事部定期毕业生需求信息,组织面向毕业生的专业性、行业性的供需见面会和网上招聘会,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提供全方位的人事服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积极组织毕业半年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学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免费就业服务;继续扩大青年职业见习试点,将高校毕业生职业见习试点扩展到更多城市,引入“政府购买见习成果”机制……

与上述消息相比,对大学生最有吸引力的也许是:企业招聘“放量”吸纳大学生。 北京市人事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北京用人单位毕业生需求达5.7万人,比2004年增长15%。广州,2005年需要5万名毕业生,但广州地区高校毕业生为3万人,缺口达2万。

中华英才网和智联招聘网根据2004年行业发展与热门职位招聘状况预测,今年毕业生就业的热门行业是IT、电信、广告、传媒、出版、医疗卫生等几大行业,其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电信市场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看好,3G人才正成为移动产业的新宠儿,其“身价”也在攀升;二是广告、传媒业将对外资开放,超过1万个职位正虚位以待。三是由于民间资本加紧进军医疗行业,民营医疗机构对人才需求更加迫切。

除上述行业外,房地产、旅游、物流和游戏产业也是吸纳大学生的大户。作为“朝阳产业”的国际性行业物流业一直都缺乏人才。目前,全国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万,仅江苏物流人才缺口就有几十万人,其中最缺乏的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每年还在以15%的速度增长。而作为新兴的游戏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吸纳毕业生的能力空前膨胀。

竞争依然会很激烈,依然会有初次失业者,但2005年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并不黯淡。面对市场,没有一所大学敢保证自己的毕业生全部“适销对路”;面对市场,没有一个家庭希望自己刚出校门的亲人无人问津;面对市场,没有一个雇主希望自己的新员工只有学历没有能力。所以,“回炉”也好,考研也好,放低身段,不再瞄准大城市大公司热门行业也好,只要以积极的心态投身社会,大学生依然是强势群体。(摄影/文 韬)

上一篇:网络游戏的高级玩家 下一篇:你们有缘牵手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