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原道》“道”之解析

时间:2022-09-12 05:48:39

摘要:《文心雕龙 原道》篇作为刘勰的总体思想很有探究价值,刘勰之"道"是与宗经思想和释家之道联系到一起的,本文就以刘勰的《原道》篇为解读模本,从本于《易》"道"和其"自然"属性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刘勰 《原道》 道

一、作为哲学本体论“道”的含义

先秦诸子纷纷言道。孔子之“道”: “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老子之“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认为,道不是无物,而是“有物”存在,但它不是存在者,不是有限的相对的具体事物,而是无对的的绝对,是混成为一的整体存在。它惟恍惟惚,说它“无”,它又有,说有、又无,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庄子之“道”:庄子把“道”推进,老子的道是无对的绝对的,但似有点高寒之感。而庄子把道由高寒回到人间,明确了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中,因此道在物中,并非道是某物。在得道的方法上,老子已提出“损”的方法,是使主体返璞归真,具赤子之心,与之相应的社会环境则是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时代。庄子把为道,设计成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精神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庄子反复讲的“心斋”“坐忘” 。

龙学专家牟世金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

《文心雕龙・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意思是《文心雕龙》的写作,以道为根本。这是强调文章的根本在道。《原道》这个题目即文本于道的意思。关于刘勰所原之“道”,作者对其本身未作任何明确的解释,使人们难以把握它的性质。研究者对此看法极为分歧,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刘勰所原是“道家之道”,有人认为刘勰所原是“儒家之道”,有人认为刘勰所原是“释家之道”。

二、刘勰《原道》之“道”本于《易》“道”

反观到《原道》篇,刘勰之“道”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本于《易》“道”。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这里称天、地判分后而有的“丽天之象”、“理地之形”为“文”,并且是“道之文”。 刘勰称天、地运动变化所呈现出的“象”、“形”为“文”。可见这里所说的“道”,即指天、地两分,阴阳对立及运动变化的规律。在《易・系辞下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上传》则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即是说天地阴阳对立、运动变化就是“道”。很显然,其说即本于《系辞》。

《原道》篇又说: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在这里,刘勰又采用了《易传》“太极生两仪”诸说,而最为关键的,是刘勰沿用并发挥了《易传》的“三才之道”的学说。天、地、人。所谓“三才之道”,即天、地、人运动的法则或规律。《原道》篇这段引文即根据《系辞》之说,认为有天地而有人类,人参天地,“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按《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那么,“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是“自然之道”一一由天、地而到人类,由“心”而“言”、由“言”而“文”就是天、地、人“三才”自己运动(即“自然”)的规律。显然,这里的“道”又是本于《易传》。

《原道》篇还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一一《易・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下传》又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认为《易》的主体是卦象,而卦象是象征宇宙间万物的运动变化的。总之,在《易传》作者看来,《易》包含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之理,而体现这种运动变化的即是《易》象。刘勰认为:“人文”之始.是肇端于“太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如《系辞》所说,宇宙之本体为“太极”,“太极”产生天地及世间万物,而《易》卦卦象是体现其规律的。显然,这是以《易传》中的宇宙起源学说为依据而追溯“人文”之始的。

三、刘勰《原道》的“道”具有“自然”属性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原道》篇中引《韩非子 解老》篇中的话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韩非的话是解释老子的“道”,把“道”与“理”联系起来,看来刘勰这里所谓的 “道”(即“自然之道”)又似乎与老子思想有密切关系。刘勰把自己的“道”叫做“自然”、“自然之道”,这就吸收当时的玄学和道家所谓 “自然无为”的思想内涵的。《原道》篇认为:天、地判分,则有“日月叠璧”、“山川焕绮”的“丽天之象”、“理地之形”,这 “象”、“形”是天、地运动变化规律之“文”。显然,刘勰认为这里的“文”是由于天、地运动变化而 “自然”产生的,因为有天、地则有其运动变化,从而则有体现这种运动变化的“象”、“形”之“文”这是客观必然。

《原道》篇又说;“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刘勰又以“傍及万品,动植皆文”的客观事实为论据,说明“文”本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并非“外饰”。那么,这里的“自然”,不是指事物按其自身所以然而然、即自己运动变化又是何物呢!

参考文献:

[1]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2][梁]刘勰著,刘永济校释.文心雕龙校释[M].中华书局,1962.

[3]胡大雷著.的批评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创新发展军事信息文化 促进我军军事文化转型 下一篇:试论影响网络文学发展的几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