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崇拜与《文心雕龙》的金玉之喻

时间:2022-05-25 08:11:04

内容提要在中国诗性文化语境中,作为自然物的金玉被看作是山川万物之精华,可以沟通神灵,又被赋予特有的文化品格,是永恒价值、高贵品格的象征。考古出土文物以及存世的早期文字资料都大量存有金玉崇拜的文化烙印。金玉崇拜直接溶进了中华文化的建构过程,从日常用词到实践体验再到精神品格,我们都不难看到金玉文化的身影。基于漫长浓郁的金玉崇拜文化传统,《文心雕龙》也深受金玉文化的影响。刘勰认为,珠玉是身份的象征,是人格、品德、地位的标志。刘勰喜好以金玉喻文学,用镂金雕玉的生产经验来喻指文章写作,以金玉的特质比拟文学的至尊地位、永恒价值、伦理法度、人格精神等等,从而形成《文心雕龙》以金玉喻文的独特言说方式,呈现出中国古代文论富于人文传统和生活气息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金玉文化文心雕龙金玉喻文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9-0076-06

金,是从大自然矿物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金属;玉,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来说,“玉,石之美。”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种漂亮的石头,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却被赋予特有的文化品格,成为珍贵永恒价值、至尊至上人格的象征。基于漫长久远的金玉崇拜文化语境,《文心雕龙》也喜好以金玉喻文学,直接用金玉或相关字眼之处也不少。文学的雕刻琢磨、至尊地位、永恒价值、伦理法度、人格精神等等,都可以金玉的特质来作比,从而形成其以金玉喻文的独特言说方式。

一、金玉通神

《文心雕龙・原道篇》谈到人文之初时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①玉版,即“刻有象征意义的图形或文字之玉片。相传尧在水边得之,方尺,图天地之形。”②近乎神话的人文诞生故事,竟然与金玉有不解之缘。这样说来,金和玉是中国最古老的书写材质,参与了中国最初的文化建构。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可以沟通神灵;而在中国古代文论的语境中,金玉则是至尊至贵品格的象征。

金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矿物,一开始并没有被附上神的品格。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其特殊的质地而有一些重要的作用。泰勒指出:“人类在制造石器搜索原料的时候,一定很早便发现有某种‘石块’特别沉重或坚硬,或且有美丽的光泽。这种‘石块’因其美观便被采用为妆饰品。人类最初晓得的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诗性文化与《文心雕龙》的诗性遗存研究”(12BZW011);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江西完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行动方案研究”(ZDGG1405)

①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页。本文所引《文心雕龙》内容,均引自本书,不另注。

② 戚良德撰:《文心雕龙校注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页。

金属物便是这种自然状态的金、银、铜等。”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17页。玉正是这样一种石块,一开始仅仅是自然界的矿石,因为其特殊质地而受到格外的关注和崇拜。何星亮指出:“由于石的功用极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促使人们经常观察石、想象石,并把石神化,把一些与众不同的石奉之为神,崇敬它,祭祀它,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石崇拜文化。”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年,第347页。作为自然界中“与众不同的石”,玉最有可能成为想象、神化、崇拜的对象。“原始先民认为,玉是山川自然的精英”,张燕:《论中国玉器的形而上意义及其衍变》,《东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11期。是沟通天地、人神最好的媒介。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提到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石头崇拜”现象,这是原始诗性思维的具体体现。泰勒说,石头等“没有生命的物象”,在原始人类看来,却是“活生生的有理智的生物,他们跟它们谈话,崇拜它们。”⑤[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0、534页。石头之所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因为原始人认为“它们里面住着强有力的精灵。”⑤中国古人对玉石的崇拜,就是“石头崇拜”的体现。

2015年第9期

金玉崇拜与《文心雕龙》的金玉之喻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金玉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到了统摄天地万物、沟通天地神灵的地步。中国古人有五行之说,称“金”为五行之一,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之一。玉文化的形成也很早,考古工作者指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玉文化便相当发达,虽各地数量有多寡之分,制作有精粗之别,但基本上每个文化遗址都有自己的玉器制作,可以说玉器是我国新石器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原始玉器古朴稚拙,但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一特征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表明了玉器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地位。”⑧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3、131页。迄今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发现玉器,迄今四、五千年的北方红山文化、南方良渚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等,也都发现有玉礼器。例如良渚文化大墓常用大量玉器随葬,如玉璧、玉琮、玉钺等,考古工作者称之为“玉敛葬”。其中玉璧具有“作为财富的象征物”的意义,玉琮可能是“一种与兽面神崇拜有关的神柱或法器”,而玉钺上的神面像“说明神权或神的遗志在当时具有最崇高的作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第118~119页。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玉就作为礼器也即沟通人神的器物而被大量使用。《文心雕龙・祝盟篇》云,古人用“珠盘玉敦”来祝告神明,就是把玉器当礼器的祀神现象。

中国汉字中保存了金玉崇拜的文化信息,相当数量的汉字是金部和玉部,就是这一文化信息的具体体现。就拿玉部字来说,《说文解字》玉部收字124个(外加从珏的字3个),说明华夏先民造字时,雕琢玉器的社会实践成为日常语汇的重要来源。我国早期的文字资料也大量存有金玉崇拜的文化烙印。《山海经》中记载玉矿或玉器制作地共207处。⑧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崇玉倾向就十分浓郁,相关诗句有:“巧笑之,佩玉之傩。”(《卫风・竹竿》)“将翱将翔,佩玉琼琚。”(《郑风・有女同车》)“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卫风・木瓜》)“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秦风・渭阳》)“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等。“金玉其相。”(《大雅・朴》)玉,成了美好品格的象征,是人们表达爱情、传达友情最好的信物。《尔雅・释地》有一段文字:“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G琳琅\焉。”胡奇光、方环海撰:《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55页。可谓中国较早的玉矿说明书。《韩非子・和氏第十三》载有“和氏璧”的故事,[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第95页。今天的考古发现在湖北保康有古金玉,佐证了这一传说。据新华社2014年6月4日电,关腾飞、陈悦撰《湖北保康发现古金玉,千年“和氏璧”传说得印证》。有文献明确记载,玉是古代宗庙祭祀礼器的重要材质,不同的祭祀对象、场合,玉的尺寸大小、形状品级都有不同。《周礼・考工记》云:“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天子以巡守,宗祝以前马。……雨圭五寸有邸,以祀地,以旅四望。……璋邸射素功,以祀山川,以致稍饩。”[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2~923页。天子佩戴相应规格的玉器敬祀天地、祖宗、日月星辰、山川大地,也就说,玉有沟通神灵的作用。不仅是华夏先民,世界其他民族对金玉也有类似的从使用到认识,从崇拜到文化建构的过程。如“黄金海岸的黑人举目向天并且这样请求:‘上帝,今天给我米和甘薯,黄金和美玉,给我奴隶、财富和健康,这样我就能够活泼而敏捷!’”[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94页。

金玉崇拜直接溶进了中华文化的建构过程,从日常用词到实践体验再到精神品格,我们都不难看到金玉文化的身影。就拿我们要讨论的《文心雕龙》来说,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宗经篇》有一条自称“妄说”的注释:“疑经乃金之假字,丁宁T于之属耳。经金既可通假,疑六经之经,本呼为金。古人凡巨典宝训,或铸钟鼎,或书金策,口曰金口,声曰金声。孔门弟子尊夫子删定之书,称之曰金,其后假经为金,而本义遂湮没不著。(经金韵部不同,而声类则同,但别无左证,故附于此以当妄说。)”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4页。范文澜的注解看似妄说玄想,实却道出中国文化言说方式的一种普遍现象,凡是世间珍贵之物,都用“金”字喻之。后来加上“玉”字,如《原道篇》“泉石激韵,和若球。”球,指玉磬。《原道篇》又曰:“夫子继圣,独秀前哲,F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就其文化根源不说,终究有金玉文化的身影。也就是说,《文心雕龙》深受金玉文化的影响。

二、金玉比德

《文心雕龙・章表篇》云:“天子垂珠以听,诸侯鸣玉以朝。”刘勰指出了金玉承载着深厚的比德文化和礼仪文化。不同身份的人佩戴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珠玉,也就是说,珠玉是身份的象征,广而言之,则是人格、品德、身份、地位的标志。

如前所说,金为五行之一,五行构成万物,与自然物候、人之性情品德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黄帝内经・素问》卷十六《水热穴论篇》:“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唐]王冰订补:《黄帝内经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第118页。《白虎通》卷八把五行与五藏五性六情联系起来,所谓“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也。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杀成万物也。故肺象金色白也。”⑧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上册,中华书局,1994年,第384、306页。从季节而言,金属秋;从五藏而言,肺象金;从五性而言,金主义。把人之性情品德与天地五行联系在一起,这是天应感应学说的具体体现。沈约说:“民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宋书・谢灵运传论》)[梁]沈约撰:《宋书》第6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78页。也是这一思路。玉也是人格、品德的象征,所谓“圣人被褐怀玉”(《道德经》第七十章),又有所谓君子必佩玉、玉不离身之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礼记・玉藻》)玉有防止“非避之心”的功效,所以古之君子一定要佩玉,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玉又是礼制的标志,从天子到公侯、大夫、世子、士,其佩戴的玉及装饰分别是“白玉而玄组绶”“山玄玉而朱组绶”“水苍玉而纯组绶”“瑜玉而綦组绶”“w玟而组绶”。(《礼记・玉藻》)地位不同,玉的品级及装饰也不同,所以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到汉代,儒家的比德言说加上天人合一观念,人们对玉之品格与人之品德作了更详明的比附。比如《春秋繁露》卷十六提出“玉有似君子”说,把玉“至清而不蔽其恶”“润而不污”“坚而不,过而不濡”的品质,与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仁而至清洁”“廉而不杀”的人格一一对应。苏舆撰:《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第420~421页。《白虎通》更是把金玉的品格与君子的性情和品德联系起来:“玉以象德,金以配情,芬香条鬯,以通神灵。玉饰其本,君子之性,金饰其中,君子之道,君子有黄中通理之道美素德。金者精和之至也,玉者德美之至也,鬯者芬香之至也。君子有玉瓒鬯者,以配道德也。其至矣,合天下之极美,以通其志也,其唯玉瓒鬯乎。”(卷七)⑧正是基于儒家深厚的比德思维,汉末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认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e之方也。”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玉有仁、义、智、勇、e五德,这完全是把玉石人格化了,是以玉比德的最好例证。到《文心雕龙》,刘勰说:“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还有以玉比君子人格的文化印迹。

人之品德,在中国古代实质上是人的身份、地位的代名词。如高高在上的皇帝,往往被赋予泽被天地之德,而地位低下的臣民则常常视为人微德薄。所以,前面所说的金玉比德,实际又变成了金玉比拟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佩戴不同品级、不同形状的玉器。《周礼・考工记》说,天子守一尺二寸的镇圭,公守九寸的桓圭,侯守七寸的信圭,伯守七寸的躬圭,身份不同,玉的尺寸大小有别。另外,天子在不同场合,又佩戴不同的玉,“天子执冒,四寸,以朝诸侯。……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圭尺有二寸,有瓒,以祀庙。琬圭九寸而,以象德。……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b圭七寸,天子以聘女。……f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聘。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治兵守。驵琮五寸,宗后以为权。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之内镇,宗后守之。驵琮七寸,鼻寸有半寸,天子以为权。雨圭五寸有邸,以祀地,以旅四望。”不同场合的玉又各自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如注“天子执冒”曰:“冒者,言德能覆盖天下也。”又注“琬圭九寸而,以象德。”曰:“诸侯有德,王命赐之,使者执琬圭以致命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922~923页。也就是说,玉与德相联系,德之大小不同可以佩不同规格的玉,天子、公、侯、伯、子、男、诸侯,各有不同规格的玉。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规格的玉,这样,玉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和礼制的标志。这里所谓的“德”实际上是权利地位的另一说法。天子享有天下,恩德泽被天地,所以享有如前所说的对天地山川万物的祭祀权,有“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的兵权,行使这些权利时,需要使用相应的玉器。《周礼・天官冢宰》云,玉府负责王的金玉、玩好、兵器和车乘礼乐之器,及一切珍贵物品的收藏。平时供给王所需的服玉、佩玉、珠玉。王斋戒时,就供给食玉。王的丧事,供给含玉、招魂衣、角枕、角啤Q钐煊钭:《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6页。同样是举行国之祭祀大典,季节不同使用的玉器也有别:“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宗伯》)上朝之时,地位不同佩戴的玉器也迥然有别。《白虎通》卷八有所谓“五瑞说”:“何谓五瑞?谓、璧、琮、璜、璋也。……五玉者各何施?盖以为璜以征召,璧以聘问,璋以发兵,以质信,琮以起土功之事也。以为信何?者,兑上,象物始生见于上也。信莫著于作见,故以为信,而见万物之始莫不自洁。之为言圭也。上兑,阳也。下方,阴也。……”④⑤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上册,中华书局,1994年,第349~350、353~354、355~356页。从天子到公侯伯子男,玉器的品级差级明显,同样是君王使用的“五玉”,作用也各有所施。不同的玉各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白虎通》卷八:“合符信者,谓天子执瑁以朝,诸侯执圭以觐天子。瑁之为言冒也。上有所覆,下有所冒也。”④又云:“臣见君有贽何?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弦病!…公侯以玉为质者贽者,玉取其燥不轻,湿不重,明公侯之德全也。”⑤《周礼》《白虎通》体现的是儒家繁缛复杂的礼仪制度,而玉的使用则是这种繁缛复杂的礼仪制度的外在形象化,可视可感的玉器把礼仪社会无处不在的等级秩序呈现出来。《文心雕龙・封禅篇》:“玉牒金镂,专在帝皇。”又《声律篇》“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礼乐文化的等级秩序通过玉器鲜明地呈现出来。

三、雕琢文章

《文心雕龙・原道篇》:“雕琢情性,组织辞令。”刘勰常用镂金雕玉的生产经验来比喻文章写作,具体体现在生产用词的直接移用和相同的精神追求两大方面。

生产用词的移用,显而易见的是“雕”一词。“雕”字本字为“h”,《尔雅・释器》:“玉谓之雕。”管锡华译注:《尔雅》,中华书局,2014年,第372页。又《说文解字》:“h,治玉也。”可见,《文心雕龙》书名用“雕”字,有玉生产的文化烙印。刘勰自己也说,以雕玉比写作不是他自己开的先河。《宗经篇》说扬雄就曾把作文当作雕玉:“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扬雄《法言・寡见篇》云:“或曰:‘良玉不雕,美言不文,何谓也?’曰:‘玉而不雕,_[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8页。《文心雕龙》虽不是首创,但的确大量用“雕”一词比作写作。除前面几例外,用例还有《正纬篇》:“糅其雕蔚。”《明诗篇》:“各有雕采”。《诠赋篇》:“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诸子篇》:“辨雕万物。”《檄移篇》:“文不雕饰。”《体性篇》:“童子雕琢。”《风骨篇》:“雕画奇辞。”《通变篇》“夏歌‘雕墙’。”《情采篇》:“庄周云辩雕万物”“藻饰以辩雕”“雕琢其章”。《隐秀篇》:“雕削取巧。”《指瑕篇》:“雕虎之人。”《时序篇》:“驺]以雕龙驰响”“集雕篆之轶材”。《物色篇》:“不加雕削。”《程器篇》:“垣墉立而雕g附。”《序志篇》:“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之群言雕龙也?”《周礼・考工记》有“雕人”,内容今阙,但推想应指雕琢玉石的工匠。“雕琢”本是打磨玉器的生产用词,却与文学写作相联系。文学写作,遣词造句,一如一块原生态粗糙石料,经过精雕细刻,却成为人们赏玩珍藏的玉器。

与“雕琢”近义还有“镂”“刻镂”等,《文心雕龙》用“镂”一词用例有“玉版金镂之实”(《原道篇》)、“镂彩の摹保ā端淘奁》)、“仲山镂绩于庸器”(《铭箴篇》)、“镂心鸟迹之中”(《情采篇》)、“刻形镂法”(《丽辞篇》),其中“金镂”“镂绩”指雕刻金属,其他三例则是喻指创作。用“刻镂”一词有2处用例,均出自《神思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刻镂声律,萌芽比兴。”《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也就说,刘勰用“刻镂”以喻创作,有镂金劳动的文化烙印。《原道篇》用“熔钧”喻孔子修订六经,其中“熔”字,就是熔金劳动体验的结晶。

与雕玉生产经验有关的用词还有“理”一词。据陈书良统计,《文心雕龙》用“理”一词有125处。陈书良:《〈文心雕龙〉释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页。理,作名词时原义指玉石的纹路,后引申为事物的纹理。用例有《原道篇》:“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又《论说篇》:“斤利者,越理而横断。”由此,可引申指事物的内部义理,如《知音篇》:“必敏则理无不达。”又《比兴篇》:“附理者,切类以指事。”又提升为理性的志向,思想内容,如《杂文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又《熔裁篇》:“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理用作动词时,就是雕琢玉器。《说文解字》云:“理,治玉也。”引申为修理、整理等。用例有《诠赋篇》:“故知殷人辑颂,楚人理赋。”又《附会篇》:“理枝者循干。”这一义项当与雕琢玉石的生产经验有关,如《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可见,《文心雕龙》中运用较多的“理”一词,与中国久远的玉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文心雕龙》以玉喻文,更重要的当然不是前述词语的使用,而是相同的精神价值追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1.永恒价值的追求。因其自然品格的不易变质性,金玉成为后世价值永恒的象征物。“矿物质尤其是金、玉等,不仅坚固而且因其光彩而仿佛‘凝固的光芒’水晶那样暗示着永恒不朽的存在性。”叶舒宪、萧兵、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碰触》上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人生的永恒价值,是刘勰的不息追求。《文心雕龙・诸子篇》:“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太上立德,其次立言。百姓之群居,苦纷杂而莫显;君子之处世,疾名德之不章。唯英才特达,则炳曜垂文,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焉。”又云:“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金石靡矣,声其销乎!”《序志篇》也云:“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人生有限,文章不朽。生命脆同草木,声名超越金石。刘勰用金玉比文章声名,金玉价值永恒,文章声名流传更久远。杨明照《从〈文心雕龙〉〈原道〉〈序志〉两篇看刘勰的思想》(《文学遗产增刊》十一辑)认为“《诸子篇》:‘太上立德,……悬诸日月焉。’‘嗟夫,身与时舛,……声其销乎!’这里表面上虽在谈诸子,实际无异于自白。特别是《序志》篇末的‘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与《诸子》篇的‘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寓意大体相同。”詹A撰:《文心雕龙义疏》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62页。

2.完美境界的追求。先民们对于玉的打磨、雕琢,体现的是对至臻至美境界的不断追求。潜心研究夏商周审美文化的朱志荣先生指出:“在青铜礼器出现以前,玉器作为最重要的礼器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件玉器都闪烁着文明之初人类社会发展的信息,是人们价值取向、审美意识最完美最真实的体现。”朱志荣:《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页。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逐渐用雕琢玉器的生产体验来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君子人格的养成,要象玉石一样不断打磨。《文心雕龙》中的以金玉喻文,也体现了对至臻至美境界的追求。如前所说,《文心雕龙》中大量运用“雕”“镂”“理”等词语,即是这一生产体验的反映。刘勰对于完美作品、美好事物,也常用金玉作比。用例有《征圣篇》:“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正纬篇》:“黄金紫玉之瑞。”《辨骚篇》:“金相玉质,百世无匹”“金相玉式,艳溢缁毫。”说楚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很华美。《乐府篇》:“气变金石”“金石云陛”。《书记篇》用“金相”即“金玉其相”来喻文采之美。《风骨篇》:“文明以健,璋乃聘。”“璋”是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这句话意思是说,文章刚健有力,定会为人重视。《丽辞篇》:“玉润双流,如彼珩。”《比兴篇》:“故‘金锡’以喻明德,‘璋’以譬秀民。”《诗经・卫风・淇奥》以“如金如锡”称赞卫武公。《诗经・大雅・卷阿》以“如如璋”称赞贤人。《夸饰篇》:“倒海探珠,倾取琰。”《事类篇》:“或微言美事,置于闲散,是缀金翠于足胫,靓粉黛于胸臆也。”又曰:“文梓共采,琼珠交赠”。《练字篇》:“前汉小学,率多玮字。”玮,谓奇异。《隐秀篇》:“川渎之韫珠玉……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淮南子・地形训》:“水圆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附会篇》:“ふ窠鹩瘛保即运用美好的文辞。又曰:“石之合玉。”《总术篇》:“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时序篇》:“美玉屑之谈”,用“玉屑”比喻美好的言辞。又曰:“虽才或浅深,璋足用。”《物色篇》:“若夫璋挺其惠心。”《才略篇》:“磊落如琅\之圃。”“v璧产于冈”“金玉殊质而皆宝也。”《知音篇》:“珠玉与砾石超殊”“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程器篇》:“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等等。玉石的美质是润,所谓“珠圆玉润”,本着以金玉喻文的言说理路,刘勰又常用“润”一词来形容文学之特色。用例有《明诗篇》:“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而“叔夜含其润”则指嵇康。《铭箴篇》云“体贵弘润”。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杂文篇》:“其辞虽小,而明润矣。”《封禅篇》:“法家辞气,体乏弘润。”与“润”一词相似,又用“泽”一词,如“悦泽”:“尚势而不取悦泽。”(《定势篇》),意为悦目光泽,“引申为文章文采美润。”陈书良:《〈文心雕龙〉释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8页。显然有金玉审美体验积淀在。

《文心雕龙》褒扬美好的事物用金玉,批评不足或有欠缺的事物则用“瑕”“玷”,原意指玉的斑点。还专门设有《指瑕篇》,篇名就有玉器生产的体验。用例有《正纬篇》:“尹敏戏其深瑕。”《夸饰篇》:“旷而不溢,奢而无玷。”《事类篇》“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指瑕篇》:“斯言之玷,实深白。”“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斯言一玷,千载弗化。”《才略篇》“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程器篇》“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岂曰文士,必其玷欤?”等等。一正一反,呈现的都是玉器生产经验和审美体验。

本是作为自然物的金玉,在中国特殊的诗性文化语境中,被看作是山川万物之精英,是可以沟通神灵的圣物,被赋予特有的文化品格,成为君子人格的比德之物。正是基于浓郁的金玉崇拜文化传统,刘勰喜好以金玉喻文,把文章写作比为镂金雕玉,以金玉至尊至上品格比拟文学创作的完美追求。《文心雕龙》以金玉喻文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中国古代文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

上一篇:变应急技术“跟跑”到领跑 下一篇:古代那些伪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