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阳光,一路生长

时间:2022-09-12 04:24:57

一米阳光,一路生长

阳光,自然之光。它敞亮了世界,普照着人间,润泽着万物,温暖着心灵。

当把“阳光”作为教育的一种文化图腾、一种精神气质、一种生长基因时,既是对教育本源的质朴追求,也是对教育信仰的希冀祈求,更是对教育图景的热忱书写。

在我国依江枕海的门户地带――江苏省海门市,就有这样一所以“阳光”为核动力,彰显师生阳光气质,给他们带来温暖记忆的学校。它很年轻,创建于2002年3月,却活力四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它很精致,隶属于总校,却个性张扬、形成了阳光教育特色;它很偏僻,蜗居于小县城里,却声名远播、结成了全国阳光教育联盟。它就是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实验附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助“洞穴”隐喻:亮光在我们’的背后。且让我们细细品读实验附小的“阳光”办学文化,破解其阳光气质背后的成长密码吧。

一、向着明亮的那方

新学期伊始,实验附小的会议室里济济一堂,全体行政组成员和部分教师代表正围绕学校未来的发展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古人云,本立而道生。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本’。这个‘本’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学校的教育哲学。它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学校文化的原点。那么,我校的教育哲学又是什么呢?”校长卞惠石是一个年轻儒雅的思想者,一个敏行讷言的实践家,透过他深邃的目光和简沽的语言,你总能清晰地阅读到他自由而独立的教育思想。

俞晓主任将目光投向远处:“是啊。学校的发展不能忘本,不能绕开它的历史和传统。我校的前身是海门市阳光实验学校,创办于1998年。在校名的引力之下,文以化之,进行了几年步履蹒跚而又朦朦胧胧的阳光教育探索之路,我们是否可以继续光大这个传统呢?”

副校长施伟东对学校现状了如指掌:“我觉得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现实,我来分析一下学校目前面临的状况吧。向外看,海门城区里已是名校荟萃,实验小学、东洲小学等都是享誉全市乃至全省的特色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生源。相比之下,我校的办学传统模糊不清,至少不成体系,不成气候。向内看。校园面积略显拘谨,有些功能室还需要和中学部合用,教师队伍也是参差不齐,生源结构非常复杂,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以‘阳光’文化来作为我校的生长方式,让来自全市各地的师生感受到生命的融合、学校的温暖、文化的力量、成长的愉悦。”

吴勇副校长幸福地憧憬着:“我觉得,学校的发展既要俯视大地,也要仰望星空。我们很痛心地看到,当下的教育出现了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怀的异化现象。我们学校的生长应该有更高远的境界,办成增强师生学习力、提升幸福指数的精神家园。每一个人、每一处地方、每一个教育细节都是一米阳光,伴随生命的成长一路生长,成为生命的底色,照亮师生幸福的一生。”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文化内涵、前瞻视野、办学主张、管理哲学决定着学校的格调与气质,也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速度与激情。卞惠石引领大家在这样的爬梳、对话、守望之后,决定共同承载地方文化,接力办学传统,顺应发展潮流,终于找到学校发展的教育哲学:一米阳光,一路生长。

在这里,“阳光”是一种比喻,一种意象,代表着明亮、温暖、活力、积极、向上、多彩、公平、普适等教育元素,蕴藏着无限的生命影响力与精神生长力。“阳光教育”是对教育应有的文化生态和师生应有的生活状态的再认识,旨在关注每一个师生的心灵,让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美好、温暖、灿烂起来,找到成长的自信、快乐与梦想,拥有幸福而完整的阳光人生。正如卞校长所希冀的那样:“在这片热土上,我们的教师能像阳光一样普照万物,奉献自我;像阳光一样七彩相融,完善自我;像阳光一样活力四射,超越自我。我们的学生能像阳光一样暖意融融,爱心满怀;像阳光一样生机勃勃,激情澎湃:像阳光一样华彩熠熠,风采飞扬。”

破晓吴波转清脆,“阳光”教育,作为一种顺应生命发展的文化哲学,一种祈盼生命自然舒展的教育史诗,让实验附小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脸谱,一个精彩的华丽转身,终于在江苏基础教育的海平面上划出一道属于自己的符号,蓬勃出新的生长活力;也激荡起每一个实验附小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想往,凝聚着全校师生的精、气、神,成为学校的共同使命和所有成员坚守的方向。从此,卞校长带领实验附小人一起向着明亮的那方出发:以“你我阳光,共同灿烂”为文化主张,以“拥有阳光心态,尽享阳光生活,培育阳光气质”为发展愿景,创设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心灵向往的天堂;营造润泽平等的课堂生活,使学校成为师生精神生长的家园;坚守贴心周到的服务理念,使学校成为师生终生眷恋的圣地。

二、温暖的阳光之城

杨敏烨老师看着小佳一塌糊涂的默写本,闭着眼睛趴在讲台上,调整自己的心态。“杨老师累了吧!”“对,我们在休息,可我看到她一直在批作业!”任由孩子们七嘴八舌,在情绪没有控制之前她决定不睁开眼睛。突然,随着背上轻轻的捶捏,一种从未有过的舒服感传遍全身。原来,孩子们以为她累了,正争先恐后地挤着给她敲背按摩,有的后面挤不上,就捏起了她的胳膊她的腿。她尽情享受着可能连孩子父母都没有享受过的优待,此时此刻,一切烦恼都成浮云,剩下的只有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当然,其中也有小佳……

这样相互取暖、其乐融融、和谐共生的场景在实验附小随处可见走进校园,在你遇到的每一处景观、每一张脸上都有一个标记――温暖与幸福的标记。太阳底下无新事,当“阳光教育”的理念在实验附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最美、最成功的教育,其实只是对童年童心的捍卫,对教育常识的坚守而已。

君看这里的孩子的表情。或是游戏时的天真烂漫,或是阅读时的纯净恬然,或是嬉闹时的可爱调皮,或是说笑时的童真率直……每一种表情都真实自然,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君看这里的年级笑脸墙。每张笑脸墙以“今天,我微笑了吗”为主题,展示年级师生来自心底的天使般的笑容。每次路过这里,眼前总是一亮,一种莫大的阳光力量直抵内心的柔软,立刻变得温暖丰润起来。这是学校推动珍爱生命、珍惜微笑的行动计划;倡导微笑的校园,让每一个师生在面对学生、教师、家长时,能露出真诚的微笑。以此构建友爱、温暖、亲切、融洽的师生、家校关系。

君看这里的班级文学形象。每个班级的教室门上,都有由任课老师和全班孩子共同从儿童文学作品中选出的具有向上、向美、向善特质的文学卡通形象。清新流畅的线条、隽永温润的口号,成为班级文化的图腾,孩子心中的太阳,形成温暖、蓬勃的班级文化磁场,时时让孩子如毛毛虫一般,向着阳光、心怀希望、快乐前行。

君看这里的学校文化精神标识(LOGO)。整个设计以雏为视觉形象。花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的普照、雨露的滋润。标识象征着校园里的一切生命,在阳光的恩泽和沐浴下,拔节生长。片片花瓣相互簇拥,紧紧围绕着

花蕊,展现的是蓬勃的朝气,向上的、拔节的、共生的力量。整个LOGO采用红黄两色的渐变,传递的是温暖、明亮、普适的文化价值与追求。

这是一座阳光之城,一个能够耕耘出春天的“村庄”。在这里,每一个师生生命都得到尊重与关爱,成就最好的自己;每一处学校环境都得到开发与拓展,成为诗意的文化场景;每一个管理细节都得到重视与优化,成为强有力的生命磁场。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知心,知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实验附小倡导“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以后勤推动前勤,以教育推进教学,以服务凝聚人心,要求每个管理者都树立“我是一米阳光”的理念,点亮自己,温暖他人,普照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大至全校师生、各个年级组、各门学科,小至一个班级、一个宿舍、一个孩子,使校园成为一片温暖的心灵绿地,点点滴滴充满着阳光般的包容与期待,方方面面渗透着阳光般的温暖与执着。无怪乎四(2)班的盛垠颖同学激动地说:“老师就像爸爸妈妈,同学就像兄弟姐妹,实验附小就是我温暖的家。”

三、激情的教师团队

“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我们,一群充满激情的思想者相聚在五楼会议室,畅谈‘文化教师’的愿景追求,探讨‘文化阅读’课程的实施方略,两个多小时的碰撞,是精神的盛宴,是思想的狂欢。”这是学校文化德育中心主任沈红霞参加“思想者俱乐部”活动当天日记的开头。为了集结学校爱读书、有思想、肯钻研的新锐教师的智慧与激情,共同步入思想的丛林,攀登教育的高地,实验附小组建了“思想者俱乐部”。每周五晚上,成员们相聚一起,进行课堂观摩评点、阅读分享、名家报告、创作交流、影视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钱慧珍回忆道:“看完姚新付老师的教学录像《角谷猜想》,一场关于数学文化阅读课的目的与意义、价值与取向的讨论在俱乐部成员之间激烈地展开了。一番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的教师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这里,我们欣赏到教师生活的别样风景,他们突破了学科界限,超越了课堂教学本身,向着课程内容、学科文化、教育本源追溯,由树见林,自我突围。高波老师感慨道:“每一次参加思想者俱乐部活动,都是我锻造思想的机会,是我建立信心的教练场。”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如他一样的外表木讷言拙而内心隽秀丰腴的青年教师都开始释放能量,逢“敌”亮剑,走向更远的地平线,在人生的每个角度实现自我生命的高度。

“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都要奔跑!”这是实验附小全体教师的行动宣言。在他们看来,让自己每天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状态,走向生命成长的高速公路入口,是生命激情燃烧的最好诠释,也是阳光教师人生的最好写照。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都本能地拥有对儿童自由、尊严、纯真和诗意的精神祈望。他们坚信,幸福源于心,源于深邃的冲动。只要教师自己拥有一袭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宽容、自信、积极的心态,整个世界就会通亮起来,就能将其中一米充满力量的阳光,播撒进学生的心田,伴随他们的生命一路生长,敞亮教育的天空,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得以救赎、蜕变与升华,找到激情飞翔的高贵姿态。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高手的指点、同事的搀扶,更离不开团队的支撑。实验附小壁持内涵发展,苦练“内功”,倾力打造一支富有思想、充满智慧、洋溢激情的教师团队。学校将一群群有成长自觉、发展潜能、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的教师聚集起来,组建了“数学文化工作室”“童化作文工作室”“艺体科技工作室”等十个不同学科的“名师工作室”。由学科带头人带领一群相同尺码的人,围绕本学科、本课题,通过具体的项目与主题活动,进行思辨与对话、分享与交流,成为一个研修共同体、学习共同体。领跑者凭着奋发的精神状态、深厚的理论素养、高超的教学艺术,带动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尊严、科研能力水涨船高式地增长。学校构筑了“教师读书会”“阳光讲坛”等多层次校本研修平台,通过大师讲坛、专业阅读、课堂观摩、案例分析、评课沙龙、网络开发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文化修炼、课堂观察、自我反思,让每一名教师都有锻炼胆量、展示才能的机会,不断调整生命状态,优化教育观念,改善教学姿态,提升课堂智慧,散发出阳光教师的独特魅力,铸就一支激情向上的阳光教师团队。实验附小虽然刚满一秩,却培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1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3名,南通市骨干教师3人,海门市学科带头人8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28人,骨干教师队伍占教师总人数的50%。在海门市十个名师工作室中,这所年轻的学校竟占两席!

四、活力的智慧课堂

“课堂中充盈着学生可操作性的材料。根据圆柱的学习菜单小组深入地讨论,自我拟定圆锥的学习菜单并在小组内汇报,然后进行相关的练习并交流核对。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教师只是其中的穿针引线者。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学得轻松、活泼、快乐。这节课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怎么数学课中有语文课的味道?也有要求把内容分段讲出分版块的理由,并思考分三块又该怎么分?课堂脱离了平时数学课的模式,学生感觉新奇,学得主动积极。”

这是俞勤老师在“主题式”教研活动中对卞惠石校长的示范课的反思。学校为了带领教师走进课改的“深水区”,打造“阳光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研方式,构建了学科“主题式教学研究”。语文学科形成三个研究专题,即童化作文、图画书习作、主题性阅读;数学学科也聚焦在三个研究专题上,即课堂作业设计、数学文化阅读、解决问题的策略;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技能学科也分别围绕一个专题,全员参与,同课异构,互研互切。共同提升。每个专题研究结束后汇编成册,形成“理论索引”“教学案例”“评课沙龙”“感悟反恩”等版块。以“理论索引”构建视野,达成共识;以“教学案例”搭建平台,个性探究;以“评课沙龙”智慧碰撞,提炼总结;以“感悟反思”超越认知,提升经验。每一次的专题研究,都力求辐射到全校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实验附小人看来,教师只是个点灯人,点亮孩子的童年,点亮学生的课堂。课堂是阳光教育的核心地带,是孩子温馨而充满活力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师生共同聆听生命狂欢的节奏,欣赏智慧绽放的美丽,享受自由学习的愉悦。因此,实验附小人呼吁:在课堂里,还给孩子们活泼泼的心灵、活泼泼的语言、活泼泼的世界、活泼泼的童年。让每一个孩子顺其天性地活泼泼地成长,让孩子时时身处阳光教育的“磁场”之中,极其活跃地呼吸吐纳着清新、鲜活、丰富的知识。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如小鱼之游水。师生就在这“源头活水”之中,自由地对话,自在地交流,自信地沟通,自得地享受,结成“精神知己”“学习伙伴”。

为此,实验附小深度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全面构筑起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使教学活动真正从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儿童的“学”为主,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以多元为价值取向的快乐学习方式,创设更多的机会,满足儿童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努

力让每个儿童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智慧,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激发智慧的不断生长,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学校探索出“学程导航”的校本模式,即“学路”优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跟着学程走,真正落实儿童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自主学习时空,让课堂教学更和谐、更丰润、更有效,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学效率不高、课业负担繁重的瓶颈问题。

“阳光课堂”并未徒有虚名,也非海市蜃楼。实验附小在坚守儿童立场,扎实推进“学程导航”模式的同时。建构出“五度”评价标准。即普照度,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儿童,调动全体儿童全程参与;温暖度,营造宽松、舒适的课堂氛围,保持儿童思维和情感成长态势的适宜、温暖;绚丽度,课堂的丰富性、灵动性,不断对儿童产生吸引力;蕴藏度,课堂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着眼于长远的、有益于儿童的成长;自适度,课堂既充盈着教师的个人魅力,具有风格化的倾向,同时充分尊重和张扬儿童的个性。五度相融,共同构筑了教师、儿童、课堂生命的幸福与完整。

五、多彩的社园活动

六(4)班叶博宇家长介绍说,她的孩子本来并不喜欢阅读,但经过吴勇老师“童化”作文的指导和黄蓓佳作家见面会后,回家和她商量,本学期想争取拿到“爱读书”一星。她欣然应允,并用心创设亲子阅读氛围,根据学校阅读考级评星的要求,及时与孩子交流阅读所得。学期结束那天,所有的家长应邀来到教室。当屏幕上展示孩子一个个阅读、朗诵、演讲、对话的镜头,一篇篇读后感、一张张手抄报时,她激动得泪影婆娑。而当孩子从校长手中接过“七星阳光学生”荣誉证书露出幸福的笑容时,她更是听到教育的回响。

实验附小充分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要让他发光。他们把“让每个孩子从心里发出笑声”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尊重孩子原有基础、承认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大胆探索出“七星少年”发展性德育评价机制。评价内容上扎根于儿童的日常生活,涉及七个方面:会运动、讲卫生、爱读书、善竞争、写好字、唱好歌、画好画。期初,各班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自我申报;每月,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与家长对照标准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努力方向;期末,结合期初申报项目评议并展示颁奖。

给我阳光,我就灿烂!这是实验附小全体学生的精神气质写照。在他们身上,不仅能看到童年的烂漫、童趣的盎然、童真的宁静,更能看到他们对于世界的无限好奇、对于人生的诸多思考、对于成长的热烈追求以及健康、尚学、共享、活泼的特质。

让每个孩子都成功,让每一次成长都热烈,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这是实验附小“阳光教育”的现实追求。学校着力构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儿童文化生态,让孩子在共生多彩的学校生活中,张扬独特的个性、享受成长的快乐、涵养健全的人格、培育阳光的气质。学校以文化月为切人方式,策划、组织、开展了科技、自然、劳动、游戏等方面的富有新意的亮点活动,滋养了孩子的德行,荡涤了孩子的心灵。而各类文化节,则成了促进学生形成多彩素养,展示风采的有效平台。“阅读文化节”“新年第一课”引领孩子们徜徉书海,浸润书香;“艺术文化节”让孩子们展现才艺,陶冶情操;“体育文化节”使孩子们强健体魄,领悟体育精神,“科技文化节”教孩子们动手动脑,感悟科学情怀。

而最能呈现孩子生命律动的,是活跃在校园里的五十多个社团。学校以“多彩”为价值取向,按照“全员参与――重点突破一螺旋上升――提炼建模”的运作思路,从学校实际出发,开发并整合课程资源,将社团分为重在培养儿童参与兴趣的“培塑性社团”和重在发展儿童兴趣特长的“特色性社团”两大类,设置了文学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益智类、实践类等六大类型。打造了阳光“武术队”“合唱团”“航模队”“健美操队”等“明星社团”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发展了阳光“器乐”“舞蹈”“机器人”“球类俱乐部”“书画苑”、烹饪、泥塑(软陶)、纸雕等社团,让儿童拥有更多元的选择,并在适合自己发展的社团中主动学习,在学有所乐的同时彰显自己、发展自己,找到个性化的生长点,将兴趣变成爱好,爱好变成特长。学校还通过常态性的“阳光电视台”“校园达人秀”“校园艺术节”等多种平台,让每一个儿童有机会锻炼胆量、展示才能、发展自我,真正成为校园各类“达人”。近几年来,各类社团捷报频传:“阳光合唱团”多次在省、市、全国乃至国际小学生合唱比赛中名列前茅。还唱亮了中央电视台,唱响了金色维也纳大厅;“阳光武术队”多次在全国乃至国际青少年武术大赛中摘金夺银;“阳光航模队”“阳光健美操队”“阳光舞蹈队”等社团频频亮相于省市级相关赛场……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日新。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地处祖国的东南角,太阳升起的地方,以“阳光教育”为孩子们的心灵投下了一袭灿烂的暖阳。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乐观豁达、优雅大方、自信向上。学校还将效应不断放大,走向区域教育共同体,走向全国,2011年10月,形成了以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为中心的民间教育合作团体“全国阳光教育联盟”,从此,“阳光教育”拥有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夏加丰富的校本研究样本,更加开放的实践研究平台。

当然,在前行的过程中,也遭遇诸多的误解、瓶颈、失败。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卞惠石校长坚定地说:“阳光教育,作为观念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心灵的教育,将继续在细雨微澜中创造奇迹。追求幸福完整的阳光教育生活,将是我们努力前行的教育行程。”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有阳光的地方,才有生命的自然生长,才有真正的教育,才可能出现教育的奇迹!

上一篇: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下一篇:基于实践的教研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