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法官自由裁量权及权力规制

时间:2022-09-12 04:24:00

浅论法官自由裁量权及权力规制

[摘要]法官是行使审判权的主体,自由裁量权是审判权的核心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法官能否正确运用自由裁量权,并合理掌握裁量“自由”之限度对能否保障审判公正与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入手,分析了自由裁量权的特点,价值及目的,并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对自由裁量权的规制。

[关键词]法官;自由裁量权;规制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及特点

自由裁量权,最初是指英美国家赋予法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活动时行使的一种权力。法官在司法审判活动中自行裁量权不被证据所左右,也不屈服于权力和社会舆论,而是根据公平、正义和理智的道德判断来决定争诉。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可以追溯到14世纪以前,当时这种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无疑是在个别诉讼案中以主持正义为目标的。法官们行使这一权力,目的是使法官能够对各种特殊的案件灵活处理,法官若失去了这种权力,法律就会更经常地受到苛刻、不公正的待遇。

在现代,英国学者戴维•M•沃克把法官自由裁量权界定为:“酌情做出决定的权力 ,并且这种决定在当时情况下应是正义、公正、正确、公平和合理的。法律常常授予法官的权力或责任使其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权。有时是根据情势所需 ,有时则仅仅是在规定的限度内行使这种权力”。美国法学家梅里曼认为: 审判上的自由裁量权,是指“能够根据案件事实决定其法律后果,为了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可以不拘泥于法律,还能够不断地解释法律使之更合于社会”的权力。我们认为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有缺陷时,法官根据法律授予的职权在有限范围内按照公正原则处理案件的权力。自由裁量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法官的司法权力。

自由裁量权是法律赋予法官的司法权力。行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依法享有司法权的法官。权力只存在司法活动中。法律是自由裁量权产生的基石。

2.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个案的关联性 。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就是把抽象的法律规范运用于具体的个案审判过程中,以实现个别公正的过程。只有将法律规定与具体案件事实相联系,即事实与法律有关联性时,才会发生自由裁量权的运作问题。法官必须按照法律条文详细考察这些具体个案的法律特征及法律效果 ,继而作出合理、公正的判决。

3.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中具有优先选择性。

法官的优先选择性是指法官在面临多种处理案件的方法或规则时,有权决定优先适用其中一种规则的权力。英美法系中的自由心证制度,遵循先例制度等都体现了这种优先权。在民法法系国家 ,当成文法律原则对具体案件的处理方式作出相互冲突的规定时 ,法官在法律许可的限度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而规避另一种。在普通法系国家 ,法官在识别有无判例 ,是否应遵循某一判例时 ,均有选择或规避的权力。

4.自由裁量权受法官价值取向的影响。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并非简单形式逻辑的操作,往往是法官的价值判断过程。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总是伴随着价值判断。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法官自由裁量权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法律的本质不是追求规则本身,而是利用法律规范去追求其价值目的。

5.自由裁量权的有限性。

法官自由裁量权不是一种绝对自由的权力,它有外部和内部的限制。就外部而言,它受合法性原则的限制,有法律规定时,它受法律文义的限制,一般不得超出;无法律规定或法律规定不完全时,则受立法目的,立法精神或公平正义等法律原则的限制。就其内部而言 ,它受合理性原则的限制。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缺陷及其规制

孟德斯鸠在论权力制约时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在肯定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具有所有权力的共性――滥用的可能。由于自由裁量权是法官根据法律原则,在价值判断导向下行使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其权力就更有被滥用的可能,而一旦法官肆意和个性化因素渗入审判活动中,法律及其运行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法律精神和原则就会遭到极大限度的破坏。因此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监督规制也成为必然。在我国,可通过以下方式对法官自由裁量权进行规制:

(一)、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内在规制

1.培养法官自由裁量的综合素质

首先,提高执法者的业务素质。日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细化的法律规则,向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一方面,执法者必须经过系统的法学教育,提高知识水平的层次,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业务能力的训练。法官业务能力的高低对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十分重要,缺乏专业知识,错误执法的可能性必然增大。鉴于此,我国必须努力加强在校生法制教育和执法人员的在职培训。其次,提高法官的道德素质。对于执法者来说,好的道德素质不仅能保证他们更好地遵循既定法律规则,特别重要的是能保证公正地实施自由裁量权,而不徇私枉法。法官要做到爱憎分明,对法律绝对忠诚,不谋私利,勇于纠正错误。

2.建立健全法院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在监督机制中,内部的审判监督制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内部自律而达到的司法公正远比通过外部监控所达到的司法公正更有利于树立司法的权威。第一,完善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审判监督。下级法院应独立审判案件,对于疑难案件可以进行研讨,征求上级法院有关法官的意见,但不应以本法院的名义进行请示汇报,上级法院也应尊重下级法院的审判权,克服行政化的指导方式。第二,完善并强化审判监督工作机制,实行立审分立、审监分立后,由专门的审判监督庭对符合条件的案件进行申诉审查和提起再审,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纠正错误的裁判,对法官行使裁判权的错误进行补救。第三,严格执行回避制度。诉讼法及最高法院关于回避制度的特别规定,将是否正确执行回避制度作为衡量审判公正的一个标志,以严肃审判纪律,规范法官与律师、当事人等诉讼参与人的关系。第四,健全法官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同时成立法官考评委员会,负责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审判的法官行使责任追究的决定权。对于构成犯罪的,则由法院纪检部门移送至司法机关处理。

(二)、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外部监督规制

1.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

“法律规定的数量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大小成反比;法律的模糊度与法官的权力成正比;法官的精确度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成反比。”改革开放20多年来,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法制建设的成绩显著,然而现实中存在的法律漏洞也是层出不穷。当成文法的规定不适于现状时,赋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案件过于宽松的空间。因此,根据法官个性化因素对判决影响的规律,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增强法律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极为必要。

2.完善法院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

首先,要强化检察监督。在当前法律还不很完备、健全的情形下,认真确立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监督机制,很值得探索。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规定确定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代表国家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 ,对于认为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确实有误的,人民检察院有权按照第二审程序或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人民法院对于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抗诉案件 ,应组成新的合议庭 ,重新进行审判。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这种法律监督权 ,对于防止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滥用自由裁量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有效规制自由裁量权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次,要完善人大监督。在日常审判活动中,人大权力机关可以组织代表中的法律专家、律师,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视察督查,检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落实运作情况。二是加强对审判程序全方位监督,尤其要强化对刑事自由裁量权的限制及制约机制的督查。三是权力机关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学者,对法院的审判工作实施监督,也可以对媒体关注、社会反响强烈的个案组织研判。在支持法官公正执法的同时,对确有裁量失当、显失公允的案件,要依法实施监督纠正。四是对司法人员徇私枉法的司法腐败行为依法予以处分。

最后,贯彻公开审判原则。使审判活动处于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之下,是以人民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的根本原则。通过公开审判,允许公民旁听,允许新闻记者采访,使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实现证据公开、认证公开、判决公开、卷宗公开,从而建立广大的社会监督网。

[作者简介]李欣,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07法学理论研究生。

上一篇:浅议“入户抢劫”的认定 下一篇:创新矿山企业文化 推进企业和谐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