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充实性”

时间:2022-09-12 03:21:42

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充实性”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变化,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立意上已显现出在特定时代下自有的个性特征。这种不同于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充实性”的审美意识必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当代;构图;充实;变化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76-02

一、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充实性”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然它也有丰富的内涵,在构图,技法等一些列的绘画语言表现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创作首重立意,胸有成竹,这立意直接的体现是构图,清代的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这里就强调绘画的关键所在。晋代人物画家顾恺之提出“巧密于精思”也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变化,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构图已显现出在特定时代下自有的个性特征。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充实着人脑,艺术家表现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我们不难发现当代的艺术作品在立意与构图的有所改变,画面更加“充实”起来了。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的“充实”。说到:“周济论词空灵以后主张:“求实,实则精力弥满。精力弥满则能赋情独深,冥发妄中,虽铺叙平淡,摹绘浅近,而万感横集,五中无主,读其篇者,临渊窥鱼,意为鲂鲤,中宵惊电,罔识东西,赤子随母啼笑,乡人缘剧喜怒。”这话真能形容一个内容充实的创作给我们的感动。”我觉得宗先生论述更多的是艺术家更多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助于艺术成就。今天我所谈论的“充实”是对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一种审美趣味和所追求的一种形式美感所体现出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点:一、尺幅大;二、物象密;三、画面满。这些特点凸显出当代工笔人物画较之以前更加强化图像,更加追求画面的形式美感,就像我的导师经常跟我说:“在当代画什么不重要,怎样画才重要。”为此我暗暗苦思敏想,总想寻求根源,摸索工笔人物画的价值所在和旨趣。从当代工笔人物画家,特别是新兴的当代的青年人物画家对立意与构图的这种追求可以看出这些特点。大我几届师兄也是我最崇拜的人范春晓,他的2011年工笔人物新作《前方的路》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画很大200cm*92cm,但是就画面上就一个人物,但人物以外的画面从上到下都被蓝天白云,远山近树,成排整齐的路灯,川流不息的车辆所占满,就连脚下的马路也刻画的栩栩如生,是个典型的物象很密,画面很满的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构图特点。把都市男青年的帅气和时尚也推向了一个高峰的画家王冠军,他的《多雨的季节》里有行走在高楼大厦下的打着雨伞的潮男在画面上占据上风,远处的建筑,近处的建筑材料也“不甘示弱”的充实着画面,有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意境的传达,构图的经营真可谓“充实而谓美”。

二、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构图特点

中国画长于留白,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说“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画面经营不受固定视点的约束。传统工笔人物画构图追溯较早一点的东晋顾恺之取材于文学作品的长卷画,画面物象不多,但画面当中还有山水树木作背景,到唐代人物画背景全无。通常是一个大空间,摆放上一些完整的人物,大小分布错落有致,疏密聚散得当,人物阴阳、向背、正侧.考虑应备。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为背景,画中对不同身份及贵族气质有较明显的表现,突出表现人物而省去背景。明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唐寅他的工笔人物画的构图也是如此,只是在画面上诗词歌赋多了而已,如《孟蜀宫伎图》画面四个盛装的宫伎,浓妆淡抹,花枝招展,重点刻画人物形态而省去背景。

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说;“中国人不是向无边空间作无限制的要求,而是‘留的无边在,低回之,玩味之,点化成了音乐。”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长卷形式与展放,与中国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不无没有关。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全长148厘米,花卷由右向左展开,人物由左往右进入卷收的部分,接下来便是空白了,进入逝去的时间中区,好像一切繁华过去,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像周的《簪花仕女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都是如此。传统工笔人物画的作品尺幅比较小,大多长而窄纵30-50厘米,横140-180厘米之间,这或许与当时人们对工笔人物画价值观的理解有关。

三、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中“充实性”的原因

蒋在《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中说:“一个绘画史的演变,常常是对前代观念技法的调整,构图本身也有它发展的一定规律,从中轴线到边线运用,到一角的对角线利用,有它自然发展的轨迹。而客观变化自然也是不可少的助力。”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的充实性的大、密、满也必然有着它主客观的的原因,由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推动工笔人物画立意与构图由传统的“简单”向现在的“复杂”审美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

(一)时代的变迁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决定了传统中国工笔画人物画疏离大众的贵族化倾向,不管是绘画者还是画面中的人物形象都属于在当时高高在上的文人或贵族阶级,正是宋人邓椿所谓:“画者,文之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社会的观念迅速普及,同样在绘画也顺应了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已趋向大众化。工笔人物画的构思立意,物象的布置,人物形象的选取等等都大所不同了。画面上不仅有辛勤劳动的淳朴农民,而且有体现农民形象的东西。他们脚下的种下农作物的泥土以及周围的家禽牲畜、除草耕种的农具都一一搬到了上来,画面密密麻麻的物象把画面布置的满满的,不仅是绘画者的审美趣味的体现,更是体现了现代社会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形态。何家英的《山地》中老人、山地、农具等布满了画面的同时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全球性的多元统一化,软件的不断更新,交通的四通八达,造型各异的大楼、汽车和电器;色彩闪烁的景色、服饰和食品;形形的休闲娱乐事情和场所,这一切都填满着潮男潮女的脑袋,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当艺术家与这些打交道的同时,已毫无保留的把它们“搬到”了画面上去,去表现和衬托当下人们的生活。范春晓的《e度空间2》这幅作品构思新颖,画面物象的多元化的组合,明着好像脱离了现实生活,实际上就是人们内心生活的写照,画面上密密麻麻的物象为了表现和衬托人物的充实感和满足感而服务的。

(二)视觉化的取向

绘画艺术相对其他艺术更直接性和视觉化,观众首先以感官的视觉性感受画面带给他们的信息。由于当代社会社会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多元社会,接触信息的方式更便捷、更全面,交通的发达,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丰富,使得人们对艺术欣赏的要求越来越视觉化,直观化和便捷化。这在各大类型的绘画展览中尤显突出。在庞大的展厅中的数多的参展作品中,尺幅大的作品尤显非凡气势;物象密而有满的画面让人觉得有“东西”可看,人们这种审美观念和趣味自然而然地指使着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在立意与构图上的装饰性具有大、满、密的形式美和视觉的冲击力。

(三)大胆的坦露

也正是时代的变化,影响社会形态和文化语境的转变,人与人直接的面与面的沟通,新闻媒体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直接批评暴露,人们也越来越敢于倾诉与表达了。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表现力的当代工笔人画家对于情感的表达不像传统工笔人物画家那样受到种种的约束。比如阎立本,张萱、周等一些宫廷画家多以政治历史事件及帝王、功臣和贵族为题材,他们的绘画自然是对贵族王朝的颂歌。如今工笔人物画家对于他作品的立意与构图可以说是裸的坦露,最光秃秃的曝光。对于新生活的带来的种种变化,对于工作生活中带来的各种情绪,当代画家把这些点点滴滴全“塞进”他们的作品上。范春晓作品《迷失》这幅作品表现都市女孩的迷茫,后面的街道的车水马龙的“动”和前面女孩发短信问路的“静”形成一种对比,整个画面被事物充实着。正如他说:“我在火车站看到很多这样的打工女孩,衣着时尚,表情迷茫,她们在努力的融入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期盼、迷茫、无助、孤单……”

参考文献:

[1]张红霞.中国工笔画与写意画精品鉴赏.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6.

[2]曹玉林.当代中国画体格转型.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9.

[3]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8.

[4]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文汇出版社,2005.8.

[5]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记.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6.

[6]王学忠.中国画学普.新世纪出版社,2007.11.

[7]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上一篇:入漆材料在漆画中的研究 下一篇:乡镇文化艺术团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