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绚烂的花朵

时间:2022-09-12 03:14:35

2002年云南电视台开办了西南唯一一档少数民族电视栏目《民族文化》。当时的《民族文化》栏目是为了配合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大对“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大省”这一支柱产业的宣传力度而开办的。栏目的宗旨是弘扬云南民族文化,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山乡、村寨。通过电视屏幕把云南各少数民族兄弟的生活一天天走向富裕的良好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为此栏目组的编导们在资金短缺、仅一套索尼DSR-PD150P摄像机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自办节目的拍摄制作工作,走进了云南边陲的村村寨寨、走进了各民族节庆歌舞的大舞台当中。

栏目做满一年,我们请来了社会各界的专家和观众,就栏目走过的一年进行了总结。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大家对过去的五十多期节目基本上是不满意的。他们认为:栏目反映云南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太肤浅,没有把原生态的文化内涵展示出来。既然是文化栏目,就不应该把宣传点停留在表面上,拍一些穿着离生活较远的舞台装,唱唱跳跳的歌舞、美丽的头饰、服装图案、绚丽夺目的色彩等一些不再容易点燃观众激情的所谓代表民族的元素符号上了。目前我们拍到的只是当地人在这个社会的大背景的影响下,为了满足外来文化的需求,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情况下产生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而作为电视工作者,更渴望拍到各民族他们平凡生活中的故事,拍到他们对自己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冲击所作出的回应,感悟他们与大自然的心灵对话,捕捉他们在艰苦的生存奋斗中彼此的人性的呼唤。这一切都是他们生存的环境自然造就出来的,是他们民族自身文化的组成部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这些宝贵的财富我们没有捕捉到。恰恰这些文化就是我们电视人应该为之努力挖掘的,从中捕捉到这个社会的变迁,这个民族文化变迁的痕迹。

大家把问题剖析开了,我们也就找到栏目的生命了,找准了栏目的定位。从此以后《民族文化》栏目便更多地去关注那些边缘的弱势群体、那些快要消失的文化。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环境就更辛苦了,我们只有更用心地去接触我们的拍摄对象,让我们的心与他们贴的更近,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到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为了实现大家的想法,栏目组大胆地走进了云南藏区,雪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与当地的同行合作,策划了十集纪实性系列专题纪录片《走进香格里拉腹地》。其内容有《感悟香格里拉》、《经幡》、《玛尼堆》、《藏家火塘》、《藏家食品――巴它》、《藏家食品――夏若许若》、《雪域云裳》、《居家情舞》、《风雪牧人》、《这方水土上的人们》等一批反映香格里拉藏族文化和百姓生活的电视节目,纪录片《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雏形的。

变迁

从2003年开始到2009年,摄制组几十次地走进香格里拉、走近藏民百姓的生活中。我们看到,香格里拉人必须每天煨桑祈福、每天喝酥油茶,僧人们依然披那样的红、妇女们依然戴这样的红。藏房、牧场、牦牛、绚丽的服饰、五彩的经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就像一副美丽的油画挂在那里,这些画面我们不只一次地拍摄过、感受过。几年来,唯一的变化可能就是过去人工打酥油茶,现在用上电动的了,仅此而已。我们感觉到藏民们的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也许再过几年他们依然会是这样。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去了、拍了,栏目的编导们还总是不厌其烦地,每次都是争着去,我想香格里拉的魅力就在这里。它在我们的镜头里,我们找到了答案。香格里拉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虔诚的民族,他们不会随便改变自己千年的传统生活方式。而在他们的生活里真正给他们带来变化的是这个大环境的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迁,我们透过香格里拉山川的变化看到了这一真实变化。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香格里拉雪山顶上的积雪越来越少了。气温在一年一年的升高。走进香格里拉,要想找回过去用整个身体来感受香格里拉的那种冲动,现在总觉得有点不真实。在过去四、五月份去香格里拉拍片,那时昆明的气候已进入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阳光明媚、春意浓浓。而香格里拉的天气却是比昆明冬天要冷好几倍的春天,有时候还会遇上大雪、暴雪,气温几乎都在零度以下,我们要穿着羽绒服才能工作,大家老是说,香格里拉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而近几年的四、五月,我们不用穿羽绒服去了,尤其是2008年5月,这时正是郁金香盛开的时候,在郁金香地里拍拉姆她们打花的镜头,五颜六色的郁金香映衬在蓝天白云下,我们被这人间仙境陶醉了,一口气拍了四个多小时,还好我们这次来之前,台里给了我们一台索尼DSR-PD190 P,拍蓝天白云下五彩的花朵,真是美死了。由于是在强烈的阳光下工作,用眼过度,连续几天我的双眼都是浮肿模糊的。但是当时总不至于兴奋

的在香格里拉穿着衬衣拍片吧,其实我是真的穿着衬衣工作了大半天的,天气真的是那么热,热的让我穿不住一件夹外套,从澳洲回来实习的于子同学更是已经脱的只穿着一件文化衫了,趴在地上拍。后来我们才听说,这年的五月间香格里拉的气温达到了20℃以上。如果以这样的速度继续升温下去,要不了几年,这些雪域、高原、雪线、净土等等代表香格里拉这一特殊区域的符号,很可能会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淡去。

走出

这样的气候变化,难住了高原上靠天吃饭的农牧民了。在香格里拉,春夏农作物的生长主要靠冬季的积雪融化的雪水来滋养。而今,草甸上河都干涸了,成片的报春花也得挣扎着破土斗艳,妇女们要到离家很远的山脚下去背回全家人的饮用水,牛羊牲口也几乎弃主而去,眼看她们种下的青稞一年年在减产,妇女们没办法,只有用宗教的仪式在村里的神树下虔诚的念经,祈求天神降雨。

尽管生活过的艰难,但是村里的人们从不随便乱开垦破坏周围的一寸土地。藏民族有个习俗,在所有的土地养不活全家人的时候,家里的兄弟姐妹就要分工,不管是哥哥还是弟弟,要轮流离开家,到外面另找出路。我们摄制组又次来到香格里拉,走进这熟悉的村子,在拉姆家我们了解到,近几年,由于地里的粮食年年在减产,为了养家糊口,村里的男人几乎都出去了。今年遇到这样严重的旱情,当家的女人们也都坐不住了,她们再也不能被动地在家等着、盼着老天下雨,她们要走出村庄,走进大千世界,要做她们在心里想了很久的这件事。但是在藏民族的传统习俗中,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藏族男子是一定要走出家门,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才能是称职的男人。女人是一定要守在家里,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主持家务,这样才能算是称职的女人。所以女人出去做事,那是逆天行道的事,这件事一说出去,全村就像炸了锅,是否顺利走出去,这是对全村人、是对这个民族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观念、生活方式的挑战。我们的摄像机也就顺藤摸瓜跟了下去。我想,如果

能用镜头语言把他们的传统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记录下来,那这部电视片就能成功半。这时我们意识到,关注、记录这方水土上的人们决不是一件走马观花的事。

拉姆要出去打工的事,虽然受到村里老人、父母的反对,但是她很幸运地得到了村委会鲁茸主任的支持。他们很快就找到了县里的格桑花花卉公司,公司里正找工人来种郁金香。拉姆想我们就是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种花种菜不都是一样的。

拉姆她们想的太简单了,这位平时连县城都很少有机会进的农村妇女,要学种郁金香,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第一她们没文化。第二她们听不懂、不会说汉话。第三她们的家离县城太远。种郁金香是为了卖球茎,大量工作是在无菌室里培育无菌球茎,这一技术是要请昆明的花卉专家亲自来上课指导的,工作中一旦出问题,一年的收成就前功尽弃。看来这是一份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作,我们也为拉姆担心着。不管怎么说,拉姆还是留在了郁金香基地。一个多月后,我又去了香格里拉郁金香基地,这时我看见的拉姆可是从头到脚里里外外都换了个人,她变的开朗了、有自信了。藏族妇女心灵手巧,天生聪明伶俐,这些在拉姆身上全部体现出来了。我当初真把拉姆想简单了,是我太简单了。拉姆对着我们的镜头说:“干这活就像我们在家织氆氇,只要用心就可以织出好看的图案。”这是她发自内心的话语。

本真

拍少数民族人文纪录片最值的一点就是,你能跟着你关注的人和事物的内在变化,不断修炼你的品行,直到找到本真。记得我在采访县农业局局长时,熊局长这样说道:“香格里拉的美丽是鲜花点缀的,种花是神圣、美丽的事业。花是有生命的,按藏传佛教的说法是,种花的人、爱花的人,他们会跟着花的生命一次次诞生、枯萎,陪伴它一个个轮回,你对它付出的越多,它回给你的就越美丽,所以你的生命也会像花一样的美。”熊局长随意就说出口的话,让我们回味了好久。香格里拉的郁金香是他费心大胆地从国外引进的,他已经像养育和陪伴一个个孩子一样与它们相处了好多个春夏秋冬了。每次郁金香盛开时,他首先要把最新鲜、最灿烂的花朵采回家中,虔诚地敬献给佛。藏民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他们似乎天生就有佛的保佑,知道做人的本真,天生就热爱自然,视自然为佛、为神来供奉着,与生俱来一生一世要做功德。对我来说,功德是什么?我们的体会就是把我们这么多年在香格里拉吸到的清新的空气、满盈的山花烂漫、沁身的酥油飘香和那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虔诚与热情,通过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摄像机传递给人们,分享我们丰硕的果实。

家园

拉姆是一位善良、淳朴的劳动妇女,她遇上了这位善良的种花人熊局长。考虑到拉姆她们路途远,家务活重的实际困难,熊局长采取科研加农户的做法,把培育好的郁金香无菌球茎种送到农户手中,拉姆也带着技术回到了村里,全村上下的劲往一处使,每家拿出五分地来种郁金香,一年下来,平均每家收入就有两千多元,占全家经济收入的80%,剩余的土地种青稞、土豆、油菜、蛮茎。人和牲口都有吃的了,孩子上学也有学费了,妇女们足不出户就致富了全村人。从这年开始,村里就开始集体过年了。

在香格里拉雪域高原上,生长着许多世界上稀有的高山植物、花卉。海拔四千多米雪线以上的雪莲、红景天、高山杜鹃等珍稀植物,它们天生就能傲霜斗雪,人们只有在坚硬的岩石上和积雪里看到它们的美,领略到他们与生俱来的气质。而生长在海拔三千多米草甸上的奇花异草,它们娇小的花朵几乎是被牛羊粪簇拥着,但是到了春天,个个争奇斗艳,绽放的那么自信、那么真实。可是生长在另一个国度的郁金香、百合这些花园里的人工花卉,它们被人为地迁徒到这气候恶劣的地域里,它们能生存的下来吗?我们的担忧是多余的,这些郁金香它们不仅活了,它们还找到主人、找到了家。

在近七年时间里,我们看着这位妇女主任拉姆从徘徊到艰难的走出,到绚烂的回报的段人生的变化。在这方水土上,藏族妇女们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当地的水土,美化了身边的环境。我们和拉姆也从陌生到互相理解,变为知心朋友。想起我们刚进拉姆家牧场的那天,晚上九点多了,还被赶出小木屋,我只有钻进睡袋在牧场的牛棚边战战兢兢度过漆黑而寒冷的黑夜。是时间让我那一肚子的委屈变成了美好成就,只有这样走过,才会领悟到相知是最值得的。朝朝暮暮的相处,我相信我们也会像种花人那样,在不断的付出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

在香格里拉这片幸运的土地上,拉姆她们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只要你心中有希望,就会有足够的自信与勇气如愿以偿。

绚烂

纪录片《这方水土上的人们》是摄制组继纪录片《香格里拉女人》获得全国纪录片类五项大奖之后的又一部讲述云南香格里拉藏民族妇女故事的作品。纪录片《香格里拉女人》、《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一出来就倍受电视艺术界的关注,双双获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2007、2009年《新农村新农民――中国农村小康故事》电视纪录片“最佳奖”的荣誉。已被收录到《新农村新农民――中国农村小康故事》优秀作品目录,并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制作成DVD碟片,在全国电视台播出,目前在内地、沿海城市电视台播出后,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和喜爱,通过电视节目让他们看到、了解到、感受到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里的人们是怎样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环境的。该片在迪庆藏区播出后,也让她们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的民族形象、自己的生活环境、自己劳动的丰硕成果,她们非常高兴,为此我们也感到非常欣慰,我们没想到,她们的传统观念也随着这部部电视节目的拍摄、播出而改变着。为什么这么说?想起刚接触他们时,她们连照相机都不愿接受,给她们照张像都很不容易,她们说:“怕把魂照跑了。”还有的百姓是怕自己太丑,因为她们平时很少照镜子,甚至没有镜子可照。但是从一次次与她们的接触,我觉得少数民族是最美的,藏民族也是最爱美的,从她们亲手种植的身边的五颜六色郁金香、香水百合就可以看到,她们在用心点缀着大自然、点缀着自己的家乡。只不过她们没有勇气面对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自己的形象,也从没想过,她们所做的一切,她们思想的改变、她们的行为会给她们生活了多少年的环境带来如此的变化。我们的节目会给她们带去更多的自信,让她们在那块宁静的土地上安逸地生活。

女人

香格里拉是人们心目中的天堂,更多的人对它的了解是从书上和一些新闻资料中得到的,或者是短暂的旅游、肤浅的观光。而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女人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她们渴望什么,她们真正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这一切,只有身临其境,用心感悟。关注香格里拉藏民族中最能干的人女人身边的故事,你就能认识香格里拉藏民族。

丰满的电视阅历、让我们静心思考。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除了把自己的职业当一辈子的事业来做、来追求、来陪伴自己的一生,更重要的是把你事业当中所接触的人和事的一些感悟、一些受益匪浅的感动,用你的行为传递给你身边的人们,传递给你的亲人和朋友,通过电视节目把人间的真善美传播给广大的观众。栏目在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电视节目之后,总结出了大家认为是最本真,最朴素的三个方面的经验。在对节目内容的选择上:一要选普通百姓感兴趣的事件。二要选普通百姓听得明白的事件。三要选普通百姓听了以后最好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的事件。这是我们每位电视人都应该做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产、制作出受百姓喜爱的电视节目。

上一篇:《幼儿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 下一篇:纪录片:一个关于真实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