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美术课堂生成的“脉搏”

时间:2022-09-12 02:57:12

有效提问:美术课堂生成的“脉搏”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一个设计巧妙的提问,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思维活跃,有所发现和领悟,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然而,目前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大且过分程式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过分注重预设;二是没有充分把握学情,不能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三是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质疑和趣味性的设计。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1.鲜活的问题――紧扣课堂生成“脉搏”。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只有提得准,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若无的放矢,任学生的思维如野马脱缰,就没有价值了。但是如果教师一味地牢记教学预案而忽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依然反复提问,那么这样的提问就显得多此一举。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教师要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再精心设计问题,如果教师预设的难点学生已经掌握就完全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否则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如:在手工课上,当学生看完一段手工制作的录像后,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件手工作品是用哪些手法制作的?很显然,通过观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能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但由于教师原本的设计是要找学生示范,因为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就仍然进行原有的环节,其实当学生上台演示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观察。这样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只能是一种负作用,也让展示的学生少了成就感……高效课堂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积累,探索新路,挖出新意,有的放矢。

2.梯度的问题――创设课堂学习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背景。所以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我们不妨将其浅易化,即把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趣味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教学苏少版《美术》第五册第8课《想象中的怪兽》时,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怪兽“怪”在哪儿?开门见山、直切主题,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吸引到本课的重点上,使学生的思维有方向、有切入点。在学生对怪兽的“怪”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紧接着欣赏一些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怪兽形象。接着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想要设计出一个让人看了就感到吃惊、震撼,或者喜爱并且有神奇魔力的怪兽形象有什么绝招吗?学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我们知道,新事物容易引起注意,而新颖独特的提问角度,也容易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3.趣味的问题――激活课堂思维涟漪。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要讲究深入性,又要讲究启发性。趣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美术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灵动的思维,这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意。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提问成为学生思考的引擎。

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画脸》一课中,在导入时,我示范速写了一位男生的头像,边画边让学生猜,我将要画的是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他们依照我速写的进度不停地猜测同学的姓名,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时停下来提问:你为什么认为老师要画的是xxx?奇怪了,明明还没有画出完整的五官,你是如何猜出他的?就这样,本课主要的知识点就在问题的引导下慢慢展开在学生的思考当中了。轻松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人物肖像的两大特征:五官特征和头型特征。

课堂提问要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我们要严谨备课,在提问设计上下功夫。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追求高效的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教学研究室)

上一篇:追寻前方的地平线 下一篇:教育正走向终身学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