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

时间:2022-09-12 12:47:32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阅读

如何在小学事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七重”。

一、 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悟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悟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和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二、 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两只小狮子》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刻苦训练中的小狮子是如何滚、扑、撕、咬,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四、重自悟

新课表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 是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准、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住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 得到进化,个性得到张扬。如在教《鸬鹚》一文,我让学生对“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杆往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得钻进水里去了。”一句中,为什么用“一抹”作专题批准。结果学生 从不同得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解释。 有的说:一抹很轻,显得安静;有的说;可以可以看到渔人鸬鹚的关爱,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还有的说:用一挥一 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害到鸬鹚。学生元解读中丰富“一抹”的内涵,领悟了“一抹”包含的情和意。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淡是一举两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作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身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的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教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七、重读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学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下一篇: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