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基于学生视野下的有效练习之路

时间:2022-09-12 12:46:11

探寻基于学生视野下的有效练习之路

“练习”,汉典释义为:为了获得熟练技巧而经常进行某种动作;习题或作业。置于“动”与“静”笔触下的内涵界定,练习,理应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人(学生)。直面当前小学数学练习活动和练习设计中存在的弊端,有“撒网”式:不管有用无用,一律照单全用,缺乏针对性;有“以练代教”式:课堂不到位,练习补一补,缺少有效性;有“两极化”式:习题或偏易,或超难,虚有其表,难求其质,缺失科学性。

数学练习,从教学内容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看,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教学改革看,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作为教与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相应的价值意义是不可轻忽的。探寻基于学生视野下的练习之路,就要心中有学生,从量、趣、效上达成齐头并进,追寻练习效益的最大化。

一、量上控制

不要进行盲目的,互不联系的,大量机械的练习。(赞可夫语)练习是以“习题”为基本元素展开的,控制“习题”的数量,这一常规的原理,却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违背。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有自我主观意愿,“有枣无枣一竿打”、“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方面使学生疲于应付,另一方面陷入机械重复“泥潭”,不仅收不到满意的效果,造成混淆,反而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内涵。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过于机械训练的现状,避免过度练习,择要、择精展开练习,严格从量上进行控制。

二、趣上斟酌

兴趣对学生学习可起到定向、持续、内驱和强化的作用,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练习质量,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没有心灵的指使,要知识又有何用?”练习的展开,需“趣”味相随。要使习题变得有吸引力,趣味无穷,我们不妨尝试将知识拌“糖”,在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有效练习。寓“趣”于练,寓“趣”于问(习题),我以为要做到一“连”、一“变”。

1.连接现实生活。将数学练习置于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背景下,或质疑问难,或设陷诱发,或变式突破……使练习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趣味化,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必将练有所获、有所悟。如“找规律”、“算利率”等知识,完全能循此进行。

2.变换呈现形式。一位数学家曾说:“数学这一科学是如此的严肃,最好不要失去机会把它弄得趣味化。”直白、单一的习题呈现形式,已经让学生习以为常,趋于麻木,所以我们不妨对数学习题呈现的形式进行“变革”。

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新授后通常会设置多元的练习环节,如“基础坊”“运用苑”“智慧堡”等;对课后、假期的作业,变换形式,“巧立名目”,如“天天挑战区”、“月月擂台”等,不一而足;寓问(习题)于故事中,以动人的情节把要解决的问题穿插于故事中,将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比较单调的数学知识演绎出一段富有生动性的“情节”,从而使数学问题变得鲜活、有个性,这种形式的练习,可以教师创编,可以学生创编,也可以师生、生生合作创编,更有甚者是寓问(练)于童话中。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后,我以“算木料根数”为切入点,设置了森林里动物们建造体育馆计算堆放成梯形状木料的根数的情节,趣味盎然。

三、效上突破

“效”是练习的最终价值诉求,然而,由于设计练习主体的相对确定性和开展练习客体的绝对固定性,追求练习“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一个核心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此,在练习的设计和开展中,需要学会变通,追求融通,实现畅通。

1.指令与自主的变通。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做自己的“练习”。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接受相同的练习,因此,练习设计须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差异,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实现主动发展。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提高练习的开放度,实现练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当然,在练习中,自主并不等同于放任,在一些核心知识和环节上,还须教师把关、把脉。

例如,我在练习中尝试分层设计,以“自助餐”的形式展开:你能行(必做题);挑战自我(选做题);实践操作苑(协作题)。

这样的“自助餐”式练习,梯度、自由度与发散度相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行为、主体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体现:基本的——用全力;挑战的——挖潜力;实践的——齐合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选择,潜能和灵性得到充分释放。

2.学法与用法的融通。学为所用,以用促学,是对练习最好的诠释。学法与用法的融通,也就成为练习应有的价值期待。如果说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建构的话,那么,练习就是对所学知识的筛选、深化和重构。

落实于教师层面的练习设计,应该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实现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着眼于学生层面的练习活动,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从教材练习安排的“有序性”到自主练习的“无序性”突围出来,学会甄别、遴选、综合,另一方面要秉承学知—用知,学法—用法的螺旋式上升的渐进动态进程,指导学生把握住知识的内在脉络,提携住方法的互为渗透、交叉点,实现学与用的全面融通。

3.评价与反馈的畅通。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是实现练习效益最大化的一个生长点,基于学生视野下展开的练习,评价和反馈须通达无阻,从快、多、实上入手。

快,展显时效性。抓准时机,利用学生对练习最鲜明、最清晰的时机,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多,彰显多元性。评价的主体和形式,不拘一格,师评、生评抑或家长评,自评、他评亦可交叉评;反馈的渠道和方式,多管齐下,错题、谬思自体现,调查、谈话巧发现。

实,凸显实效性。在练习中,学生的错误是原生态的资源,真实存在而又显现其不确定因素,教师万不可大包大揽,一评到底。通过望、闻、问、切,寻根究因,得到真实反馈,教师再相机介入,抓住要领,如实评价。

探寻基于学生视野下的有效练习之路,只要从实际出发,换一种教的理念、改一种学的角度、变一种练的心情,必能实现练习的完美之旅。

上一篇:英汉语篇语法衔接差异分析 下一篇: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