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卡特福特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的可译性限度

时间:2022-09-12 10:26:34

解读卡特福特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的可译性限度

摘要 卡特福特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有系统的论述,他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翻译的可能性进行了描述。本文通过对书中翻译可译性限度的解读,力图更好地理解该理论并探究其对翻译实践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翻译理论 可译性限度 语言和文化 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西方的翻译活动,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罗马的西塞罗、贺拉斯以来,翻译学学派繁多。尤金・奈达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Nida,1984)。根据奈达的理论卡特福特应该属于语言学派。

1 卡特福特介绍

约翰・卡特福特(J.C.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学家,被誉为与美国的奈达、法国的穆南等齐名的翻译语言学的创始人,曾任英国爱丁堡大学和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为伦敦语言学派中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翻译理论家。196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Translation)一书。1982年包振楠先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第三期发表《开拓翻译研究理论新途径一介绍卡特福特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介绍了他的从语言学角度展开翻译讨论的新理论。1991年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穆雷先生的中译本。

2 《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介绍

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从翻译的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了是什么是翻译这个核心问题。

3 翻译的可译性限度

可译性限度(1imitsoftranslatability)是著作的第十四章讨论的重点,卡特福特认为:“当源语和译语文本或其中的语言单位与相邻(至少部分相同的)实体特征相关时,就构成了翻译的等值关系”(P60,7.4)。但是他同时指出:“在完全翻译中,语境实体的‘相同’问题很难处理,它与‘相同’这一问题有关,再不然就是与源语和译语分属的文化(在广泛的不严格的意义上)的‘相同’有关”(P61,7.15)。由此可见卡特福特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翻译的不可译现象,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如双关语,歧义语等;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现象,这主要是由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时代背景等非语言因素造成的。

3.1 语言方面的可译性限度

在第七章“翻译等值关系的条件”中,卡特福特指出了可译性的某些绝对限度,“即: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同样,媒介层次同语法和词汇层次之间的翻译也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翻译过程,“源语和译语的单位必须与实体的相同特征(至少是部分相同特征)相关。”就英汉两种语言来说,无论是音节还是音位还是单字都不存在任何相似的地方,因此,“在语音实体和字形实体之间,以及二者中任何一种与语境实体之间,绝对不存在相似性。”即在这个层面上,语言是不可译的。

语言的不可译性的一个表现是双关或是歧义语,在这里,卡特福特举了一个奥格巴(Ogaden)和理查德(Richard)关于阿米巴(变形虫Amoeba)的例子:

“Realizethysel£Amoebadear,saidWill,andAmoebareaii-zed herseI£and there was nO small change but many Checks 0nthe Bank wherein the wild Time grew and grew and grew,”

这里的Bank在英语兼有银行和河岸的意思,作者也想让读者在这句话里同时体会到这两个意思,但汉语里银行和河岸是两个单词,在这里是实现不了对等的。

虽然语言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卡特福特并没有否认翻译的可能性,他认为:语言之间的形式差异并不妨碍找到翻译等值成分,只有当原语的形式特征本身就是一种行文功能上相关的特征时,形式上的语言差异,即原语和译语之间语境实体组织上的差异,才会产生无法翻译的情况。

3.2 文化方面的可译性限度

“如果对原语文本功能上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的一部分文化中却不存在时…就可以导致所谓文化的不可译性(cul,tura~untranslatabilty)”。这种不可译性不象语言的不可译性那么绝对。

卡氏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是日语、芬兰语和英语里的sauna和bathroom或bath,芬兰语和日语里的bath可以是公共行为,但是英语里的bath通常是私密的洗澡行为。芬兰语里的bath不包括在热水里浸泡,也不包括洗身体,但是日语和英语里的bath都包括在热水里浸泡,而且是在室内进行的。

由此可见,说话人的社会地理身份可以决定译语等值关系的主要语境特征。

第二个例子是服装。日语里的eld表示的含义是“用腰带系紧的宽松长袍,男女都可以穿,在日本旅店或旅馆中供客人穿用,既可以晚上在室内穿,也可以在室外上街或在咖啡馆穿,并可用作睡衣……”在这些语义特征里,有很多的英语词汇可以表示相似的意思,如:dressing-grow,bath-robe,house-coat,pajamas,night-gown等,但是没有一个英语单词和这个日语语境特征的所有范围相关。没有一件英国服装既可以在睡觉时穿,又可以出门上街穿。因此,在某些文本里就不存在翻译的等值成分,在这里就有翻译的可译性程度的存在。

第三个例子是某些抽象词汇如democracy等。卡特福特认为这些抽象词汇的不可译性很小。越是抽象的意义,越是可以在几种语言里都可以找到可辨的,相似的音位或词性表现形式,有着共同的语境意义。

卡特福特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里找到原语的等值搭配形式,文化的不可译可能就是搭配的不可译,即在译语里找出等值搭配的不可能性。造成这种不可能性的原因是“一种特定的原语词汇单位可能具有译语的近似等值成分。这种近似等值成分在原语文本中与特定的原语文本搭配正常,但与译语等值单位搭配的可能性较低。”

4 结论

卡特福特较早地提出了翻译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区分,认为文化的不可译性也可以归结为语言的不可译性,并由此对计算机翻译的可能性提出了假设,这种远见对翻译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下一篇:青少年双性化人格及其培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