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字瓦当的辨伪识真

时间:2022-09-12 09:46:18

汉代文字瓦当的辨伪识真

随着中国文玩藏品市场的不断升温,过去不为一般藏家重视的瓦当收藏,也越来越成为当下收藏领域的一个持续升温的热点门类。十几年前几十元钱一块,甚至几块钱一块的瓦当,现在动辄身价千元,甚至上万元。这无疑进一步印证了那句“盛世藏古董”的俗语。

具体谈到瓦当收藏,实际在我国的收藏传统中可谓历史久远。大约从宋代开始,秦砖汉瓦和那些散落在荒郊野外的瓦砾残垣,就开始成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追捧和收藏的对象。乃至到了后期的明清两代,文人们对于瓦当的喜爱和收藏,一直作为文玩收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还出现了若干非常有造诣的收藏大家。不过当时文人收藏瓦当,更加看中的是瓦当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对文化研究有价值的文物信息。特别是书法和文字学的发展,瓦当文在书法和篆刻艺术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而且随着清代小学(文字考据学)的深入和发展,瓦当中的文字信息和考据价值,更是给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非常确凿且珍贵的第一手文物资料。不过,时至今日,虽然瓦当对于某些研究者来说,依旧是看中其文化和研究价值,但是对于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和玩家来讲,无疑更看中其本身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这也许就是今古藏家的心态与动机的不同之处吧。但无论怎么讲,瓦当的收藏与鉴赏,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下收藏的一个热点领域。为了让更多的初入门收藏者少走弯路,少交“学费”,本文专门从瓦当收藏的最广泛普遍的一个门类,即汉代文字瓦当,以几件实物样品,详细剖析真假瓦当的不同之处,以及很多业内不为外人道的细节辨识技巧和造伪常用伎俩,以飨广大收藏爱好者和本刊读者。

瓦当的辨识技巧,借用中医术语可用“望、闻、问、切”四个字概括。文字虽然相同,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却有其独特的内容。瓦当按大类分,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别:一个是图形瓦当,一个是图案瓦当,再有就是文字瓦当。例如,常见的云纹瓦当、葵纹瓦当都属于图形类;而比较受追捧的四兽纹瓦当、动物类瓦当则属于图案类;而汉代之后大量出现的所谓文字类瓦当,则属于出现频率最多,一般藏家也最容易接触的文字瓦当。下面我们仅就文字瓦当辨别举例,做一介绍。

首先,我们说“望”。所谓“望”,就是总体上的把握和观察。文字瓦当为什么多出现在汉代呢?原因之一在于汉代对于儒家学说的确立和推崇。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是秦代对于中国学术进行的一次有计划、有目的的政治性毁灭。而这种毁灭的背后,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历史动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最大动机和原因就是为了巩固其刚刚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在这样的帝国中,思想的分化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无疑是动摇其统治和威胁其地位的最深刻原因。因此,秦代对于文化与学术的钳制,成为其立国和统治的根本方针和治国方略。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文字和由文字构成的学说是难以成为文化主流及被公开宣说和传播的,相应的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秦代瓦当也就极少出现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字瓦。而到了汉代,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汉代统治者采取的对于文化和学术的不同态度,特别是对于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推崇,使得中国当时的文化面貌出现了一个大低谷后的高峰,相应的以道家和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字瓦当才名正言顺地出现在王公贵族乃至官宦府邸的雕梁飞檐之上。以上的历史信息,就是我们对于文字瓦当总体把握的思路。当你面对一块不知年代、不知真伪的瓦当或其残片,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就需要我们调动头脑中平时储存的历史知识和信息,进行初步断定。当然上文只是笼统地介绍,而实际的情况是您对历史信息的把握越充分、越详实、越准确,则对于手头文字瓦当的断代就会越精准,也越有把握,这就是“望”的第一层含义。

那么“望”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要望其“气”。所谓“气”,说通俗了就是整体的感觉,比如一块瓦当的制作精美程度,品相完好程度,历史的浑厚感和沧桑感以及工艺的规整和包浆等。很多初学者往往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就是只重视其中的一到两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多个方面和整体的气韵感觉。例如对于包浆的格外看重,很多藏家动不动上来就看其包浆,张口闭口不离包浆,这无疑给那些造假者特别是高仿制作者一个有机可乘的漏洞。包浆固然重要,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现在大多的文物造假者则更加重视对于包浆的伪造。再例如对于早期瓦当的所谓盘纹,或者青铜器里的所谓范线,玉器中的一些明显的时代雕工。总之,你越是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就越容易给造假者以更大的机会。相反,对于一件文物或古董的综合分析,整体把握,则是造假者无论如何也难以完全兼顾的致命之处。这就是“望”的精髓所在,也是望气的关键。行内的所谓“老气”一说即来源于此,我们举图为例(图2、图3)。

我们通过图2和图3两块真假瓦当的比较,在“望”的方面,可以发现如下特征。图2中的真品“长生无极”瓦当,文字工整秀丽,磨损自然,老气十足,工艺规整,方圆比例恰当,整体给人一种虽然历经沧桑但不失工艺、精良的感觉。相比之下,图3为后代仿品。首先,它虽然也有一层泥土包浆,也给人一种“出土”的感觉,但总体来看存在文字呆板,个别文字有笔画错乱拼接痕迹,图案比例失调,分割线有错行,磨损痕迹不自然等诸多可疑之处。而且从其分量和用料上都有所差别。之所以会产生如上的区别,其原因是对于真伪品的认识不够,我们应该从历史的高度和深度上加以理解。真品瓦当,作为封建鼎盛的汉时期,是专供王公大臣、皇家宫殿庙堂使用的“特供品”,毫无疑问作为当时的制作者和工匠来说,是来不得丝毫大意和马虎的。这一点与我们在一些古代建筑材料如“秦砖”和“城砖”的鉴别上道理相通。在南京参观过古城墙博物馆内的基础材料――城砖,在每一块砖上不但印有制作者的姓名,而且加印有监工和质量检验官员的官职和姓名。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封建时代为帝王服务所提供的“御用之品”,其严格苛刻的程度可见一斑。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质量把握上完全区别于当今商品时代万物皆以廉价低质蒙哄消费者的制作理念,这一点应该特别引起收藏者的重视和体悟。

接着我们讲“闻”。所谓“闻”,就是“听”,具体说就是轻轻用硬物敲击,听其发出的声音。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声波是一种振荡频率,声波的高低与振动源的密度和硬度是成正比关系的。通俗地说,密度和硬度越大的物品,特别是“过火”的陶、瓷等物品,发出的振荡声波是不同的。当我们用两块真假瓦当分别进行敲击的时候,真品发出的类似于“叮当”之声的高音,而伪品的声音则接近“哐哐或咣咣”的声音。在手头缺少科学仪器,或者检测条件不完备的情况下,“闻”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确认真假瓦当的庐山真面目,特别是对于同一窑口烧制的同一批次,文字图案相同的瓦当,这个鉴别的方法就显得更加有效。当然这一点必须通过真实的切身感受才能体会和掌握,这里仅做以介绍。

再之,我们讲“问”的学问。一般来讲,喜欢收藏的朋友都知道问的重要性。简单来说,“问”字包含有如下内容:一是问物品的来源和出处,这件东西从哪里来,流传的渠道是什么,是否流传有序等。这些不光适用于瓦当也适用于其他的古董藏品的收藏。二是问物品的自身信息,例如物品的内容、内涵、历史资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询问,一来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眼前的藏品,二来可以让我们了解物品的收藏和出售者对于物品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如何。对方是讲得头头是道,还是语焉不详;是精深细致还是一知半解,这些信息对于我们鉴别和把握一件物品,特别是从陌生人手里购买物品是有巨大帮助的。当然,对于专业的考古和收藏工作者,还包括询问物品的其他相关专业信息,甚至通过这些“田野信息”的调研整理,综合汇总,辨别分析,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再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历史文献记录,往往能够发现重大的考古线索和考古发现。

对于一般的瓦当收藏者,实际上“问”字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问”历史资料和典籍,勤于学习,善于挖掘瓦当本身和文字图案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知识。这也是瓦当收藏与鉴赏的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瓦当收藏的特点决定的。瓦当,如果用老百姓的俗话讲,就是王公贵族曾经使用过的瓦片,论物品自身的材料价值,不过就是泥土经过煅烧后的陶器,这与金银珠宝玉器类收藏是有所不同的。如果单纯从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或者单纯从物品的艺术精美程度来讲,瓦当收藏也与陶瓷类、造像类藏品,或者书画艺术类藏品有所不同。我们假设让一个对历史毫无了解的农村老太太来看,可能这些残垣断瓦和破烂废物没什么两样。那么瓦当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实际上就在于小小瓦当所蕴涵和负载的巨大的历史空间和时间感,和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价值。换个角度讲,瓦当的价值实际上完全是脱离开其自身实物价值之上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如果我们仅仅从人云亦云,或者投机升值的角度收藏瓦当,再或者仅仅局限在其图案表面的几句“千秋万岁”、“长乐无极”等吉祥语句的角度收藏,即便您收藏到再价值连城的瓦当,我们说您也只是得到了瓦当收藏真正价值的百分之一,甚至还不到。这也是当下瓦当收藏的一大误区和遗憾之处。

最后,我们讲“切”的部分。在中医里,“切”是指诊脉,而在收藏品鉴瓦当的过程中,“切”专指对于细节的精微鉴别和把握。当我们通过上面的“望”“闻”“问”之后,还必须通过“切”的过程,在细节上给予最终的判断和确认,这才能保证我们在收藏过程中能够“不打眼”和“少交学费”。我们仍然以例说明,仍然是刚才的图2和图3中的两块瓦当,我们这次看其细部特征(图4,图5)。

通过对两件瓦当细部笔画的比较,会发现在其细部特征上的区别。真品的笔画匀称清晰,而且笔画深度统一,深度较大。反之,伪品的笔画粗细不均,深浅不均,在制作上显得粗糙。而且如果我们更深入细致地观察,会发现真品的笔画横切面,是呈“”或梯形,笔画边缘切割斜度明显锐利。而伪品的笔画横切面,呈“∩”型,臃肿呆板,而且粗细不均匀。接着我们再看一处,在图6的文字部分,出现了笔画错乱痕迹,通过使用放大镜顺痕迹追踪,我们发现这是一处拼接痕迹。而且拼接的缝隙贯穿瓦当通身,进一步确认此瓦当为残片拼接或者做伪拼接。

接着,再来看一个细部特征。见图7即瓦当背面,我们把表面的泥土清洗掉一部分,会直接看到制造这块瓦当的泥料本身和烧制情况。我们发现其所用材料为新泥,而且砂眼明显,包浆脆弱,稍加清洗即露出庐山真面目。

以上,我们通过实例讲解了瓦当在鉴赏辨别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而且介绍了在缺少科学仪器情况下,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如何辨别和鉴定一块瓦当的真伪和价值高低。目前世面上比较常见的几种作伪方法,包括新料烧制做旧,旧料新文,残片拼接和真伪残片互拼等多种手法,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为大家详细介绍。希望本文能对瓦当收藏的爱好者和藏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且大家可以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和知识,逐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鉴别方法。

上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宋院体画 下一篇:碳化硅微孔陶瓷过滤板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