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控策略

时间:2022-09-12 05:59:52

浅议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调控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它能有效地激发探究兴趣、引发思想碰撞、引导思维方向、反馈学习情况等,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技能、培养持久兴趣、美好的情感以及健康的心理。教师不仅要提好问,更要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启发学生提出好问,培养起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意识与能力。诊断现实课堂,研究教师行为,在课堂提问方面尚存在一些偏差或误区,其表现为:

“轰炸式提问”就是一节课提问频繁,反复出现:“你同意吗?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话,这类地毯似的轰炸,表面上看课堂问答此起彼伏,学生参与度高,气氛活跃。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因为问题多,题意简单,答案固定,问答速度快,教师频繁发问,学生应声作答,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其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得到锻炼和培养。

“作秀式提问”就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尽情提问,表面上给人一种体现民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假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把这些问题搁置一边,不予理睬,大大扼杀了学生提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或对学生提问不加梳理、归纳,逐一解决,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重心偏离的提问”就是教师课堂提问时置学困生于不顾,担心他们“答不出、答不准问题”,而总提问那些回答完整的优生。重结果、轻过程;重单一评价、轻多元评价;如此“重优生、轻学困生”的举动,滋生了学困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等待的心理,导致其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衰退。扼杀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窒息了学生的创造之花、异想之苗。

“脱离实际的提问”就是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由于教师在预设时对学情分析不到位,没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没有把握好文本与学生感情的契合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该如何应对准备也不充分,致使教学陷入僵局。

分析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自学互帮导学法”精髓的理解还不到位,对教材的整体钻研还不够透彻,对学情了解不够,没有真正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心里需求和情绪状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何来“有疑”?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敢参与、想参与、会参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想问,将学生的“想问”及时纳入“会问”的轨道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我们在提问的技术、调控策略和路径上还需要改进和完善,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引燃点,要做到:

调控问题的有效性要以问促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问题,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并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暗含探究的方法,将大问题、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简单的问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数学课堂教学思路的“问题链”。 以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为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向学生提供一些“金点子”,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技巧,让学生胸有成竹,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成为主动探索者,与教师一起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检验方案、修正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特点的过程,进而挖掘、启迪、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调控提问要达到以问促思。课堂设问要精,引导学生对旧知进行回忆思考,要在新旧知识的转折点关键处设问,把学生的思维移接到其“最近发展区”;要在盲点处设问,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点的重视;要在思维的障碍处设问,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突破重难点;在思维的逆向处设问,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的批评性、创造性。问题要有趣、新颖,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去掌握文本中的重点知识。提问要充分让学生思考,才能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避免滥问,也避免少问,要达到激活思维的理想境界。

调控提问要达到以问促问。我们的提问要指引学生在建构新知的基础上,利用新的矛盾冲突,提出尚待进一步去发现、探索的新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既不能为求精彩而一味迎合,也不能因尴尬而刻意回避,而应立足发展,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生成应对生成。不要拘囿于一种方式,或者人云亦云。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地拓展渠道,通过设置情境、巧设比较等方式,引发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提问的紧张感,让学生敢问;要改变教学方式,多采用课堂讨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爱问;要引导帮助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和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不但要让学生带着“问号”进教室,还要让学生带着“问号”出教室。

总之,提问要以学生思维培养为旨归,调控数学课堂提问时,问题不能直露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会极大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容易导致思维卡壳,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适时用提问来调控课堂的冷热度,使课堂热烈而不失冷静,活跃而不失秩序,把握好问题的坡度:问题的设置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思维进一步引向纵深,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力求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特点,这样,学生的认知面就会不断由“未知区”、“最近发展区”向“已知区”转化,学习活动就会走向深入,自然而然地实现了“知”与“行”的完美统一。让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绽放的智慧火花就如星星一样璀璨闪烁。

上一篇:在公益活动中提升品牌形象 下一篇:浅谈农村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