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进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2-09-12 04:10:53

科研成果进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创新

摘要:科研是教学的基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有机化学教学发展,提升教学品质,获取有机化学的前沿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本文分析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探索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了目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展望。

关键词:科研成果;教学改革;有机化学

一、引言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高校本科教学需要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但目前我国高校中大部分教师在追求科研课题、和参加学术职务评审工作中占用了相当大的精力,相对忽视教学改革和对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探寻,缺乏很好地总结科研过程中形成的适合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实验方法。还有部分教师不注重提升自身理论知识的再学习与实际科研进展的相结合,沉浸在固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将科研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更加生动的讲解,贴近实际应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求知的驱动力,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探索一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新路,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2]。

二、有机化学教学的现状

中南大学有机化学课程建设是在原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的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突出了理学、工学和医学交叉融合的特色。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医学、材料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课程包括有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别独立设课,有机化学是化工制药类、生物医学类和矿冶材料类等学生的必修课程,理论课学时分别为96、56和32,是各类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年人学时达8.5万,因此,本课程具有学时多,受益面广的特点。长期以来,存在有教学指导思想一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教师以讲解教材知识为主,难以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有机化学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授课内容和形式灵活化,

给学生以更加生动的讲解,贴近实际应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求知的驱动力,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些都是当今中国高校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热点、重点和主题[3-4]。

三、科研成果进课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培养一部分优秀的科研人才,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一直以来都是相关科研活动普及后的成果。

1.采用“双轨制思路”促使科研和教学整体提高

科研与教学本质上是源流的关系,教学创新发展离不开科研,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教学与科研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我院,采用“双轨制思路”,一方面大力提倡教师进行有机化学的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有机化学的教学也常抓不懈,对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讨论,促使教学和科研水平整体提高。作为教育家和科学家的钱伟长院士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素养要在科研活动中得到提高。只有通过科研活动才能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教学改革更持续,和有持久的生命力。特别是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题的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随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于教学创新大有裨益。

2.科研成果进课堂是有机化学教学创新的时代要求

有机化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有机化合物每天数以百计的速度增长,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发展的技术最前沿,激发其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有机化学课程内容丰富,反应方程式众多,反应类型复杂,反应机理抽象,应用面广。在教学时直接将反应式及机理等灌输给学生,学生毫无兴趣。教师通将系统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拓展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那些学有余力而又酷爱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课程学习中酣畅淋漓,找到真爱,发掘潜能,启动自我发展的内动力,碰撞出新的火花。如讲材料制备时,我们就引进3D打印技术,这是目前最热门的课题,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最关键的是材料的制备,这样引导学生去探究一些相关方面的问题。

3.科研成果对于显示课程体系的特色具有强化作用

高等学校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通常都体现了其特殊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我校,专业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冶金和选矿方面的特色,时刻牢记,引进科研成果时一定不要忘记这方面的特色,确保我校在这方面的优势地位。如讲解醚类化合物,就以目前我校某教授在选矿方面的所选取的冠醚作为萃取剂的研究进展,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得到大幅提升,并对知识创新有了较深的感悟。这样教师既做到“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从而使教学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四、科研成果进课堂所面临的问题

1.授课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

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但是,目前大部分院校的科研活动却没有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诸多教师认为,有机化学教学时数少,但反应式又多,理论性强,机理复杂,学生只要掌握基本知识就行了,却忽视了教学中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开发的能力。然而,仅就教材内容来看,是远远满足不了这种培养要求的。还有些教师认为,有机化学学科跨度大,知识面广,讲授起来有一定难度,要讲深讲透并让学生易于接受更是困难,对科研成果结合课堂讲授的优势认识不足。因此,及时地改变授课老师这一观念,将前沿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及时地带入课堂是对有机化学教学的有益补充。

2.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目前,我国在科技等方面有一些关键的技术受制于国外,由于有些教师“浮躁”的心理,因此大多数教师都热衷于跟着别人搞所谓的“热门”课题研究,不愿花太多功夫进行深入研究,而是把别人的东西改头换面,做一些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在有机化学的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们不能生硬地将一些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直接讲授,而是要利用各个专业的特点,如选矿专业和医学专业就不能选择同样的科研成果进行讲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与研究过程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科研成果,由于实验内容与调查研究方向的不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因此在科研成果进课堂时,要特别注意,成果是整体推广还是部分传授,是强调结果还是重视过程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都要有一个比较和选择的过程,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实时跟踪,是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与展望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科研成果与授课内容的相结合是目前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时效滞后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和反应式;尤其是通过教师对其成果研究过程的表述,使学生的兴趣提升,了解枯燥理论背后的实践乐趣,进而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相关的知识前沿状况,这对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有很大帮助。目前,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并未有效推广,有些专业教师有此心却无方法,有时甚至抛却专业知识的讲授,一味宣传自己的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参观”和“看热闹”,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如何使科研成果与教学有效地结合,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等问题已成为当前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胡和平,实施优势转化战略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3-15.

[2]李刚,彭伟,我国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江苏高教,2011,1:81-83.

[3]张树永,王玉枝,苑世领,国内外化学专业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大学化学,2014,2:14-19.

[4]乔瑞,陈水生,杨松,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4-96.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提高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与方法”(No.JG2014B009)和中南大学教改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No.2014-22)。

通讯作者:彭红建

上一篇:综述:沙盘游戏在孤独症儿童康复中的运用与探索 下一篇:信息技术下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