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12 03:52:19

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其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艰难。单纯通过

“等、靠、要”的方式依赖政府和学校解决就业问题几乎不可能,自主创业成为贫困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文

章通过对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阻碍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的原因,提出了高校贫困生走出自主创业困

境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

[作者简介]卜雪梅(1975-),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学工办副主任,讲师、国家中级职业指导师,硕士,主要从

事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研究;杨桂元(1963-),男,江苏大丰人,扬州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副教授、国

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研究。(江苏扬州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

号:2010SJB88012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83-02

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将有

660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进

入人力资源市场,这当中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将日益增多,尤其是

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形势所迫,更是形势

所需。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

素质的创业者。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创业不

仅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引导贫困生转变就业观念,培

养良好的创业素质,激发其自身潜能,提升自我优势也日渐成为

各高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的特点

1.创业需求强烈,创业活跃度低。总的来看,大学生创业热

情较高,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对“如果有条件,愿意自主创业”的认

可度高达

94.5%,但大部分贫困生的创业需求处在原始阶段,具

有较高的创业冲动,未充分转化成创业动机,仅有

13%的受访者

将创业作为毕业后的首要考虑方向。大部分贫困生的创业是冲

动而非理性的,是短期而非长远的,是基于改善现阶段经济状况

而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2.创业预期较高,创业成功率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立

志于创业的贫困生并未完全挤掉创业预期中虚高的泡沫,79%

的贫困生表示,能接受的创业回本期在半年以内甚至更短,贫困

生创业同整个大学生创业群体一样,存在着缺少社会资本和社

会经验,管理能力弱,对相关创业政策认知不够等不足。

3.创业形式单一,微型创业占主体。贫困生受各种内外部

因素的限制,大多选择投资小、风险低的创业项目。而投身于规

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投资较多的企业的贫困生屈指可数。单

一的微型创业形式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很难发展壮大,不能

充分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阻碍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的原因

1.政策因素。虽然各地专门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不同的

优惠政策,但缺少针对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创业群体的政策。

除了大量资料的准备和繁杂的手续外,目前申请创业资金,从申

请到审批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而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半年时间没有经济来源和工作保障,往往会导致一部分创业者

中途放弃。不仅如此,地方的创业优惠政策还没有户籍门槛,而

大部分贫困生创业者都选择在异地创业,但在享受优惠政策方

面就相对困难得多。

2.经济因素。目前我国正处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的时期。而大部分贫困生创业第一选择都是第三产

业,如服务业、咨询业、旅游业等。国内第三产业不发达可能导

致贫困大学生创业没有成熟的资本市场,缺乏充足的风险投资

资金,没有发达的信息服务支撑,缺少齐全的服务咨询机构等。

3.教育因素。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对于引导贫困生“想创

业”“创好业”

“敢创业”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创业教育与欧美发

达国家相比,起步要晚得多,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少能创建立体

的组织、教育、评价、服务和保障体系。同时高校校园创业文化

欠缺,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

贫困生的创业更具开创性、现实性和风险性,更加需要高校对贫

困生的大力指导和帮助。

4.资本因素。如果将私人财富和社会资源作为狭义上的创

业资本的话,贫困生在创业资本上呈现明显的弱势。而大学生

创业的第一笔本金又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一个年经济收入只

有几千元甚至更少的贫困家庭来说,其负担可想而知,贫困大学

生的创业难以具有家庭优势。在社会资源即社交网络方面,贫

困生可以支配和使用的社会资源亦有限,难以获得可以适合其

发展需求的机会。

5.能力因素。76%的受访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能力表示

“不自信”或“很不自信”,表示“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其中

83%是贫困大学生。这里的创业能力是与客观的创业资本相

区别的创业者的主观能力,很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特别是贫

困大学生,创业意志不够坚定,贫困生对创业的认知很多还处在

“创业=赚钱”的初级阶段,缺少宏观把握和微观入手的综合能

力,知识储备与创业活动不对称,造成了“纸上谈兵”的尴尬现状。

6.心理因素。高校贫困生在创业过程中,比普通学生更容

易出现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心理问题。加上

外在环境上的政策信息不对称,缺乏心理疏导,资本上相对弱势

等客观因素,进一步对贫困生的创业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创

业活动形成主观阻碍。这一恶性循环往往造成贫困生创业时自

卑与挫折并存。

三、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1.以引领平台为先导,增强贫困大学生创业意识。引领平

台旨在弥补贫困生创业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发展欠缺”问

题,增强其创业意识,确立科学理性的创业观。首先,要优化创

业环境,强化创业观念。让贫困大学生坚信只有自己亲自尝试,

才能锻炼意志、积累经验、培养竞争能力,才有充分的空间实现

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要加强就业教育,让贫困大学生了解就业

形势的严峻性,鼓励他们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明

智的选择和最现实的归宿。其次,要培植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

型。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应与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创业教

育。要积极培养和树立创业典型,用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走上

成功道路的鲜活实例,给贫困大学生创业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

引导贫困大学生坚定创业信念,提升创业信心。

2.以实践平台为主体,培养贫困大学生创业能力。首先,开

展创业演练,构建创业教育活动平台。要积极引导、鼓励贫困大

学生参加就业创业类社团,依托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

活动,帮助贫困生了解创业历程,激发创业激情,增强创业信

心。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和“小额资金创业”项目竞

赛,对在竞赛中胜出的贫困生大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创业奖金,

鼓励低成本创业。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训练平

台。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创业课程建设,开展创业培训活动,以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作为创业培训的基本思路,以“激发心智

潜能,改变态度意识,增强实践技能,促进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教

学的基本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小组讨论、案例解析、

教学游戏、模拟创业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学

习,进一步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努力培养贫困生创业者的

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获取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其交往能力和创业意识,加深其对创业

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鼓励贫困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实

体项目。

3.以政策平台为保障,扶持贫困大学生创业行为。首先,要

落实贫困生创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体系,积极发

展其他辅助的资助政策,让优惠政策真正成为贫困大学生创业

的助推器。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合理放宽贫困生创业无息贷款

条件,降低贷款申请门槛,解决户籍、居住地的客观限制,支持贫

困生异地创业。要简化贫困生办理贷款的手续,办理时不需其

他的担保或抵押,解决贫困生创业初期所需的资金问题。高校

还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创业业态、盈利模式,设立多

渠道创业资金援引,在原有的助学、减免学费等贫困生绿色通道

服务上,进一步增加创业上的资金扶持,与政府的资助形成配

套,如免费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基金等,推进贫困生将强烈的创

业欲求转化为创业现实行动;其次,在创业项目实施阶段,应放

宽贫困生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对贫困大学生创办公司的,降

低启动资金和担保资金的要求,鼓励有技术的贫困生投身符合

其知识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兴行业,使人力资源优势得以

发挥;最后,构建高效的组织体系。政府应制定并落实《扶持高

校贫困生创业工作意见》,开展

GYB、SIB和

SIYB政府培训项目

和专门工作组,履行相关职责,实现优势互补。高校成立创业工

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面组织、协调全校贫困生创业指导工

作。各院系相应成立创业指导工作小组,以高效的组织体系推

进“学校统一领导、部门统筹协调、学院具体实施、师生积极参

与”的创业教育格局的形成。

4.以机制平台为支撑,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发

展。首先,要着力筑就创业后援,形成完善的帮扶体系。以专兼

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创业“后援团”,全力

援助在校及已毕业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为创业校友提

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对于申请到创新基金、创业基金的贫

困生团队,各级教育机构和主管部门应鼓励跨学科、跨高校的同

性质创业合作,组建实力更雄厚、人员更科学的创业团队,并为

其配备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实现贫困生创业的“个体生产”向统

一协作、优势互补的“集体劳动”的转型;其次,要建立新型的评

估机制。创业扶持工作是质重于量的“造血”工程,而不是简单

的“输血”工程,扶持贫困生创业不是一般的助学扶贫行为。在

帮扶工作中,应引进管理学的绩效目标控制概念,即确定政府、

组织、高校的具体目标,并根据实际帮扶效果对目标完成情况进

行测量和评估。国家、省、市和高校应对获得相关等级创业基金

支持的贫困生创业项目以“三

E”——经济(economy)、效率(ef.

ficiency)和效果(effect)三大变量指标进行效益评估和考核,对

在考核中表现优异的项目提供进一步资金支持,采用竞争性指

标激励持久创业。同时,考核结果也将为纵向对比贫困生创业

扶持工作绩效提供全面数据,以市场的角度审视公共服务,以直

观的绩效监督资金流向,以科学的评估衡量扶创作为。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必须依靠国家的重视与提

倡,社会的响应与支持,高校的落实与实践,必须依靠国家、社

会和高校三者的通力合作。只有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创业教育

工作,并努力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促

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才能为贫困大学生打造创

业的平台,努力让贫困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最终实现高质量的

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军红,蔡丹,王美艳.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经济师,2005(12).

[2]周学宝.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校的培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2(1).

[3]郑天恩.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36).

[4]金太军.公共行政管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杜威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下一篇:论后示范时代的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