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视角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12 02:26:05

基于供给视角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原因分析

摘要: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排斥理论,从供给视角对我国农村排斥困境进行原因剖析。给出了破解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排斥的建议措施。缓解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应该从金融机构、政府和农户着手。

关键词:供给;金融排斥;原因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011-1

我国长期存在着农户贷款难问题,这是政界和学术界不争的事实,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连续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及农村金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农村金融排斥是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供给失衡的具体体现之一,金融排斥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取向导致的,大量的信贷资源配置给了城市,配置给了非农产业。当前的研究多数是从资金需求的视角,而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是供给导向型的。

1 基于供给视角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原因分析

1.1 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程序给农户获得金融资源设置的障碍

农户面临着评估排斥和条件排斥。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业务进行的风险评估的一个潜在条件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而且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抗风险能力很弱,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村缺少良好的信用环境,款项回收没有适合的抵押品做保证。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我国农户一般缺少信用记录。由于农村村落的分散性等原因,农村金融机构收集信息的成本较高,对信息真伪性的鉴别也相当困难,从而也就增加了对信贷风险评估的难度,限制了信贷的发放。

1.2 农户在地理上能接近金融资源,需要满足农村金融机构的附加条件才能获得贷款,而农户很难达到这些附加条件

这样的要求应将多数农户排斥在金融服务之外。徐少君对浙江农户的研究显示,即使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浙江省仍然有72%的农户存在贷款排斥。在目前农户的融资过程中,90%的农户没有融资历史记录,更不用说资信档案了。目前农户融资需求用途中,用于教育、医疗的融资需求分别占到28%、24%,而购买生产资料或经商的融资需求占到23%、7%。由此可知,农户贷款多数只是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少数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认为,贷款成功回收的可能性也值得担忧。只有农户的生产性贷款回收的可能性才最有保证,例如辽宁省辽中县肖寨门镇的农户基本都是将贷款用于规模化养殖肉牛上,当地农村信用社领导也说是“农户养活了信用社工作人员”。

1.3 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取向把农户金融需求排斥在金融产品营销的目标之外

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方面,其市场定位和营销取向也逐渐偏离农村。在金融产品营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很少考虑农户的金融需求,不仅贷款品种少,时间上也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比如作为我国农村支农主力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其贷款产品期限多数为10-12个月。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农村信用社也多是选择大额业务,而农户的贷款需求数额比较小而且分散。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大多数在5500元左右。农业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大规模撤并县及县以下营业网点。这样一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市场营销和目标定位上就把农村金融特别是农户的金融需求排斥在外。

1.4 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金融需求存在较强的价格排斥

以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为例,信用社出于自身经营的可持续和盈利的考虑,其经营目标中有日趋脱离“三农”的商业化倾向。农村信用社本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但离合作社“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越来越远。央行宣布放宽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限后,不少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将贷款利率一次性浮动到顶。笔者2012年在吉林省蛟河市和农安县的调研结果显示有部分农户在信用社的贷款成本高达14%。如果农户希望获得贷款就必须支付自己不愿意甚至是没有能力承担的利率。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在贷款服务上已经将大多数的农户信贷需求排斥在外,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户的资金可获得性。

1.5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使得农户对金融需求产生了自我排斥

我国城乡二元差异明显,农村的社会组织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农户高度分散而且相对封闭,信息化水平很低,知识水平低,农户自然希望办理贷款时手续能够简单、方便,但正规金融机构在办理贷款手续时,手续相当繁琐,部分条款超出绝大多数农民的理解能力。农村金融现状的调查显示,大量农户对正规贷款的获得不抱乐观预期,认为有关系的人才能贷到款。在这样的预期下,农户需要资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非正规渠道获得贷款,主动放弃了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申请,这种情况就是自我排斥中的主动自我排斥。

2 建议

因此,要想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困境需要从农村金融的供给入手,同时兼顾农户贷款需求的特点,消除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政府应该建立公益性的农村征信体系,为广大农户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平台,以方便金融机构的使用。农户自身应加强学习金融知识,维护自我信用观念。

参考文献

[1]徐少君,金雪军.农户金融排除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J].2009,(6):62-72.

[2]隋艳颖,马晓河.西部农牧户受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3):50-60.

[3]高沛星,王修华.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农业技术经济.2011,(4):93-102.

作者简介:胡振(1986-),男,安徽阜阳人,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上一篇:刍议农村房地产档案管理 下一篇:现代产业——农村社区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