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系恶性肿瘤超声误诊分析

时间:2022-09-12 02:15:02

【前言】胆系恶性肿瘤超声误诊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本组6例,男1例,女5例,年龄46~69岁。仪器采用Medison公司SA-6000C型超声诊断仪,频率3.5mHz,凸阵探头,受检查者一般禁食8小时以上,在肝区、右上腹常规做肋间、肋缘下斜切、横切,多、多切面对胆囊进行扫查,术前无1例诊断胆系占位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胆囊癌5例,...

胆系恶性肿瘤超声误诊分析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4-0558-02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由于彩超的广泛普及,对那些图像清晰,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一些并不典型和(或)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病例常导致误、漏诊,对我院近年来6例误、漏诊胆系恶性肿瘤作回顾性分析,并将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指出其声像特点,弄清误、漏诊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术前超声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本组6例,男1例,女5例,年龄46~69岁。仪器采用Medison公司SA-6000C型超声诊断仪,频率3.5mHz,凸阵探头,受检查者一般禁食8小时以上,在肝区、右上腹常规做肋间、肋缘下斜切、横切,多、多切面对胆囊进行扫查,术前无1例诊断胆系占位性病变,术后病理诊断胆囊癌5例,胆管癌1例,具体资料如下:

例1:女,69岁,有胆结石病史多年,因右上腹痛就诊,超声见胆囊内胆汁暗区消失,充满结石光团,其后伴宽大声影,改变不移动,手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癌。

例2:女,55岁,因胆囊结石而入院手术,超声见胆囊大小正常,胆汁透声性好,囊内见一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改变不移动,手术后见胆囊后壁局部增厚,囊内见结石,病理诊断为胆囊癌。

例3:男,46岁,有胆结石病史多年,因右上腹痛就诊,超声见胆囊大小正常,囊内透声较差,底部见胆壁增厚,并有数枚胆泥沉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测及细小血流。病理诊断胆囊癌。

例4:女,68岁,因右上腹痛就诊,超声见胆囊透声性差,囊内见一不规则高回声团快,后方伴声影,改变不移动,手术后见胆壁局部增厚,囊内见结石,病理诊断胆囊癌。

例5:女,58岁,右上腹痛就诊,超声示胆囊暗区消失,胆囊轮廓消失不清,腹腔有少量积液,超声提示萎缩性胆囊炎,腹腔少量积液。手术见胆囊无正常形态,与肝脏相连,肝门部见数个肿大淋巴结,腹腔有积液,病理诊断为胆囊癌。

例6:女,57岁,因黄疸而就诊,超声检查未探及明显异常,临床按肝炎治疗,1周后黄疸明显加重,再次超声检查提示肝左叶胆管明显扩张,考虑胆管占位可能,手术见左肝管占位,并向周围肝脏浸润,右肝管亦见占位,病理诊断为胆管癌。

2误诊分析

由于超声检查具有简便、无创伤、可反复检查等优点,已作为胆系肿瘤的首选检查,特别是彩色超声可测及肿块内血流,可与结石鉴别,但由于胃肠道气体干扰及经验不足或仅满足于一种病变的发现,而使误、漏诊时有发生。

从胆囊的声像图表现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混合型、实块型、厚壁型、隆起型。本组例5混合型胆囊癌胆囊暗区消失,胆囊轮廓不清,手术见胆囊无正常形态,与肝脏粘连,肝门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属肿瘤晚期,此患者腹胀明显,胃肠道气体干扰是造成漏诊的因素之一,但主要原因还是检查临床经验不足。本组例1实块型胆囊癌伴结石,例2、3、4为厚壁:胆囊壁呈现不均匀增厚,胆囊内见结石。实块型胆囊癌1例,厚壁型胆囊癌3例伴有胆囊结石,由于检查者临床经验不足,未考虑到胆囊占位的可能,另一方面部分病例由于囊腔透声差,肿块被结石的后方宽大声影遮挡不易显示,而结石又不能随改变而移动,因而易导致漏诊。本组例6超声显示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不扩张,此种病例病理上多为硬化型,肿瘤小而不易发现,病灶部位胆管扩张不明显,但远端胆管仍有扩张是可以看到的,此病例漏诊属于检查不仔细,另外检查者经验不足在其次。

临床上胆系恶性肿瘤并非少见,但确诊时大多数已属晚期,因此早期辨别胆系良恶性肿瘤非常重要,CDFI图检测到病灶中及胆囊壁内的高速血流信号是原发性胆囊癌的重要特征[1],但是病灶中有血流信号并不一定是胆囊癌,肿块内无血流信号并不能排除胆囊癌;厚壁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声像图相似容易混淆,但其壁常较慢性胆囊炎增厚更明显,内膜线多不规则、囊壁内外常有血流信号;混合型胆囊癌常由于肿瘤占据整个胆囊,胆囊暗区消失,此时癌肿浸润肝实质而与肝分界不清,要与肝肿瘤监别;实块型胆囊癌常呈现为一个弱回声或回声粗而不均的实性肿块,因癌肿浸润肝脏使得肝与胆囊之间的正常强回声带被破坏、中断甚至消失,本型易误诊为肝内肿瘤,若发现其中有强回声团则有助于鉴别,彩色多普勒在胆囊癌与胆泥及血块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另外据报道胆囊癌合并胆结石常达80%左右[2],如果囊腔透声好,结石能随位改变而移动,侧后壁囊壁可清晰显示,若囊腔透声差,结石又不能随改变而移动,侧后壁囊壁为结石声影所覆盖,所以后方肿块难以显示,此时要注意探头探测角度,多方位进行检查;胆管癌好发于左右肝管汇合处、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及壶腹部,B超诊断胆管癌主要的依据是看到胆管肿块,对看不到肿块的胆管癌,必须结合分析间接征象,胆道内强回声伴声影,并非结石特有,高强回声型胆管癌后方也有弱声影。高位胆管癌早期无临床特异性,易被误诊为黄疸性肝炎,硬化性胆管炎,超声对早期胆管扩张不明显的胆管癌,因肿块小、位置深,有时易漏诊、误诊,此时应对此类黄胆病人增加超声检查次数,短期重复检查及时发现胆管的轻微扩张,早期明确诊断。

良恶性肿瘤能否及时诊断,周围组织有无浸润,肝门部淋巴结有无肿大,这些都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对预后极其重要。所以在做超声检查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多方位、多切面的检查,对于原有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5年以上者,特别是年龄大于50岁,每年要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胆囊壁局部或全部不规则增厚,应考虑胆囊癌的可能,对不能随转动而移动的结石,其后方被宽大声影所覆盖的胆结石胆囊炎应警惕胆囊癌的可能,及早手术。对大于10 mm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生长迅速特别是单发宽蒂或息肉伴有结石,有明显临床症状应密切观察尽早手术。对各型肝炎都不支持的无痛性黄胆,要增加短期复查超声次数,不要只作1次检查。

收稿日期:2006-10-13

上一篇:胰腺结核1例误诊分析 下一篇:1例以视力下降及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嗜铬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