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地皮影小考:看牛皮,熬眼皮

时间:2022-09-12 01:14:33

鄂地皮影小考:看牛皮,熬眼皮

几年前,电视剧《大明宫词》让很多人对皮影戏产生了美好的遐想,高宗李治和魏国夫人用皮影传情,这样道白:“看这清溪桃花,看这如黛青山,都没有丝毫改变,也不知我新婚一夜就别离的妻子是否依旧红颜?对面来的是谁家女子,生得满面春光,美丽非凡!”真实的皮影戏,其实是个土得掉渣的玩意儿,用方言土语,讲究一韵到底,所以他们会这样讲:“来者将军相貌齐,此地有个女仙姬,互相不知名和姓,咳!你心猜在奴心里。”粗犷、直白,绝非鸳鸯蝴蝶式的浪漫。

湖北皮影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荆州地区的沔阳(今仙桃)、潜江、天门、云梦、应城等地以及黄陂、孝感、汉川等县的部分地区;“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据说在明成化年间,在竹溪丰坝乡和中峰镇就有皮影戏班。鄂西北一带有“西革”、“汉革”两种影戏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黄”腔,属陕西影系;"汉革"影偶较大,唱本地高腔,应属江汉平原影系。

荆山山脉地区的保康、谷城、襄阳、随州一带的皮影,影偶比江汉平原的稍小,脸部造型棱角分明,以唱蛮腔花鼓为主。这一带的皮影来源,有两种可能:其一如顾颉刚先生所言,是宋元时“自西安由汉水流入”;其二也因毗邻豫地。豫在战国时为魏国所居,三国时又为曹魏的腹地,豫南“桐柏皮影”在这一带影响很大,“魏谱”或许由此而来。

此外,在鄂西的巴东一带也有皮影,系从四川沿江而下的一支。

身高72厘米左右的江汉平原“门神谱”(大皮影)则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江汉平原属于荆楚腹地,楚文化底蕴丰厚,古代的青铜、竹木硬雕和皮革、雕花剪纸等软雕工艺为皮影的诞生准备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湖北的孝感,流传着“一评二鼓三皮影,智胜项羽三千兵”的民谣。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计谋,用说评书、鼓书和唱皮影戏的方法,涣散了项羽三千子弟兵,取得胜利的故事。民间文学在流传的过程中固然有夸饰的成分,但皮影在这一带影响从中可见一斑。而据《沔阳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沔阳一带凡办会事、酬神就有唱皮影的习俗。

皮影戏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许多剧目。艺人根据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条子(梗概)临场发挥,通常是一韵到底、通俗易懂。有时还即兴添进“浩水词”或“搭白”,如“唱了这一会,茶水无一杯,虽说东家茶水贵,可用罐子煨”。

鸡鸣腔、渔鼓腔是江汉平原民间流传的民歌小调,经过历代艺人们的吸收和演进,成为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两大唱腔。其中鸡鸣腔与皮影戏结合以后更名为歌腔,唱时如同公鸡打鸣,练音时首先学习的也就是雄鸡的叫声。除此以外,也有京剧、汉剧、楚剧的唱腔,但是相当罕见。

诙谐幽默、令人捧腹,观众百看不厌。有民谣这么说:“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墙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足见江汉平原皮影的魅力。

上一篇:论传统二人转的特点及成因 下一篇:歌唱艺术早期训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