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时间:2022-09-12 01:09:09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探析

【摘 要】 由于工作内容、主体、对象、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症状。应对策略主要是: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担;建立合理的竞争、流动机制和有效的晋升制度;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学会运用弹性思维,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应对策略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其队伍建设正逐步迈入职业化、专业化的轨道。但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工作压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倦怠症状。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和状况展开深层次的研究和剖析,从而进一步丰富辅导员职业倦怠理论,提出建设性的减轻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管理策略。

一、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辅导员在长期的压力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进而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产生职业倦怠后,对工作的控制感差,成就感下降,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1、工作内容:受到广度和深度的挑战,广而不深

辅导员的工作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地扩张的性质。不像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结束,因此具有“无边界性”和“无时间性”;许多与学生切实相关的非职责范围,但耗费了辅导员大量精力和时间的繁杂的事务占居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较大比重,因此具有“琐碎性”;要应工作需要,学习涉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以及教育对象所在专业的一般知识,多而杂但不能专而精,因此具有“非专一性”。

2、工作主体:角色多元且困扰

辅导员在大学生活中充当的角色非常多——教育者、引导者、组织者、服务者等。对学校而言,要成为学生严格的老师;对家长而言,要成为学生和蔼的长辈;对学生而言,要成为学生交心的朋友。他们要根据实际需求及不同情况在多个角色间进行转换,由此带来的角色模糊和冲突始终困扰着辅导员。

3、工作对象:多元且多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递的快速与多元,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大学生的情况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高校里在读的学生都为90后,由于受多元文化传播的影响,他们反应敏锐,学习新事物能力强,综合能力高,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工作制度:不完善且有失公平

目前高校相对僵化的评价机制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尤其对于基层辅导员的工作难以有中肯的评价和奖励,很多辅导员总会有“为别人做嫁衣裳”的无奈和愤懑之感,付出没有回报的现实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应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基本需要的满足会让人恢复健康,但并不会让人觉得幸福。只有满足了个体的发展性需要,他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因为工作特点产生的辅导员职业倦怠,组织有必要探索并建立符合高校辅导员发展性需要的有效支持系统,以提高其工作效率,达到相应工作效果。

1、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减轻工作负担

做好辅导员工作职责及工作岗位的设计,明确他们的岗位职责,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减少其工作压力,是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明确他们的权限、责任、范围及任务,不同工作内容应分别由不同人员和部门来承担,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助手与骨干职能,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2、建立合理的竞争、流动机制

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多种多样的竞争形式,从人事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如公开招聘、民主评议、考察等,增加透明度,贯彻公平、公开、择优的用人原则,将那些不合格者坚决淘汰出局。

对于辅导员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和德育理论研究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一是脱产学习和进修。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如参加生涯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的认证学习)、参观、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交流学生工作的工作经验、最新研究成果。这样不仅可以使辅导员摆脱角色多重性导致的角色冲突困扰,而且可以更新辅导员教育理念,提高科研和教育教学水平。

3、建立有效的晋升制度

经过多年工作后,辅导员的职务升降和调动,既包括学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调动,又包括工作内部的调动。这个问题涉及到辅导员工作的年限因素、辅导员自身的能力因素、与领导的沟通交流因素等。在选拔有能力的辅导员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以及如何安抚好工作年限时间较长、能力一般的辅导员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会对大多数辅导员的心理预期和激励产生较大影响。

4、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信服,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工作中要培养创新意识,根据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措施等,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5、学会运用弹性思维,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压力的分解是缓解压力和防止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常用方法。培养一些得力的学生干部,作为他们的“左膀右臂”,通过任务的分配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如朋友、家庭、同事),与其讨论问题缓解迷惘感,保持一种上进的心态;采用心理调适的阅读疗法,选择一些励志读物,或精品杂志,从人生态度、生理健康等多方面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武晓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根源及应对[J].职业与健康,2005.4.

[2] 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

[3] 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4] 余海波等.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特点和规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5] 苏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9.

[6] 柏杨.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辅导员概论, 2012.2.

【作者简介】

胡阿纲(1977-)女,辽宁营口人,辅导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陈 伟(1985-)男,辽宁庄河人,辅导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浅议诸城市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 下一篇:浅谈公路管理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