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治:穷中谈吃

时间:2022-09-11 07:35:16

在“如果你吃的不够好,是因为你吃的不够贵”的美食界,若一个人“穷”,还要谈“吃”,实在是少见。“穷”便意味着没有讲究、没有食材,没有环境,一切只是碰碰运气―那街头的小贩能否有高超的技艺,为你献上一碗美妙的牛肉面。不过对于舒国治来说,他笔下的“吃”更像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美食指南。

在新书《台北小吃札记》的序言中,他写道:“若有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上班,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下午三点出炉,六点便全数卖完。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但舒国治表示,自己做不了这样的工作,因为做便当需要规律的生活,“我的生活要比这些职业还要更懒散一些,我连生产自己的几篇稿子都很不规律,才成为现在的自己。”有什么方法可以成为舒国治?“赖着不过而已。”

59岁的舒国治,高、瘦,衣服简单,可以称得上朴素。他并没有多少长辈的威严,和学生一样背着双肩包,告诫我们,大可以离“压力”、“焦虑”这些词远一点。他是生活在现代台北的古代人。住的楼没有电梯,因为4 楼以下爬行并不辛苦;坚持不装冷气,因为夏天就应该出汗,正如葡萄就该微酸,西瓜就该有籽,无籽西瓜和反季节水果对他来说都是一场噩梦;家里拒绝一切多余的东西,比如电视。

有人把他的状态称为“慢活”,但舒国治一本正经地告诉记者,“我不会让我自己一天接80条短信,一天二三条就好。我不是为了慢,我是要好。比如按我吃饭的速度,会耽误你的采访,那我就只吃一半,也不要赶,但同时我要跟社会保持和谐。”

舒国治基本没上过班,只靠稿费生活。和他的好友梁文道不一样,他的写作强度只维持在一周两篇专栏,工作时间控制在每天两小时内,收入保持在够用就好。他不储蓄,结集出书亦不强求,往往是户头快要见底了,又有稿费恰好打进来。

梁文道说,他所认识的“最会玩、又最会讲故事”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阿城,一个是舒国治。阿城是内敛型,舒国治则是潇洒的博物学家,天文地理无所不云:去喝酒他给你讲酒,吃葡萄他谈论葡萄,万事万物皆是话题,让人听下来不知他读过多少卷书,行过多少里路。

舒国治曾带梁文道去过台北的“坟场”。此地名字阴森,气氛古怪,梁文道在此喝到了上好的红葡萄酒,并佐以口感绝佳的牛肉面,感叹“这两样居然能一起吃?”

上世纪90年代,舒国治自美返台,20余年来,竟没在家中开过一顿伙,不过他很少进茶馆餐厅,多是以小吃果腹――“三餐皆外食,多半时候又是独自一人用餐,不易进菜馆餐厅,只是在摊子、小肆、骑楼下等随处坐下,速速吃完。久而久之发觉此等小店所制食物多有大菜馆比不上者,实则大馆子近二三十年早有颓唐之势,朋友间聊起,皆有每欲宴客左思右想不得一馆之叹。”

舒国治被誉为“小吃教主”,却自谦为“绕远路达人”。像他一样享用美食,除了需要店址,更需要心境和时间,“比如晚上我要去上一个大导演的戏,虽然是大戏,但你只有两分钟。你要用前面去玩的东西冲淡这件事的重要性。上这个戏之前,我经过农村,吃了一个窝窝头,是三十年来吃过最好的,没准今天日记写这个多一点,而关于这场戏,两个字都不愿意写罢。”

上一篇:熊猫会武术 谁也挡不住! 下一篇:符号构成的美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