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权威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11 05:49:03

浅析教师权威的重要性

摘 要 目前,针对教师是否应该拥有教师权威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部分激进教育民主人士对教师权威大肆批判,把教师权威看成是压抑儿童个性的根本因素,强烈要求取消教师权威,提倡民主。笔者认为对教师权威问题进行合理的审视与分析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师生民主和自由。

关键词 权威;教师权威;师生关系;制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领域中最细致而又最缺乏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人对人的权威问题,是年长者对年轻者的权威问题。”我们当今教育改革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导致了部分人误解,追求学生纯粹的自由与主体性。然而,到底什么是教师权威?教师是否应当拥有权威?这些都需要我们加以审视与思考。

一、什么是教师权威

1.权威与权力

权力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1)权位,势力;(2)指有权力;(3)指职责范围内的领导和支配力量。”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观测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总之,权力的本质是主体以威胁或惩罚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

权威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是:“指最有威望、最具支配作用的力量。”权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成分,但是对权威的服从则属于认同。权威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权力。

2.教师权威

(1)教师权威的内涵。教师权威是教师权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命令或安排或联合其他行动者的行动,这些命令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被命令者认为这些命令是合法化的。教师权威实质上是“合法性权力”,而权力是借助赏罚能力而使他人服从的。

教师权威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这种影响力必定是学生的积极认可、内心的信服。

(2)教师权威的来源。

涂尔干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活动。教师乃是社会的代言人,是他所处社会和国家的重要道德观念的解释者;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坚强意志和权威感的道德权威。涂尔干的这一观点体现了教师权威来源的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另一方面是教师个人的人格力量。

韦伯认为,存在着三种因合法性获得来源而异的权威。第一种是传统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下形成的权威;第二种是感召的权威,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第三种是合理合法权威。具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或法定的权威,一类是专业的或理性的权威。

克利夫顿和罗伯兹将上述第三种权威的两种类型分离开,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其中法定的权威与传统的权威源于教育制度,而感召与专业权威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

我个人认为,除开教育制度与教师个人因素以外,社会环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权威。近年来,由于受社会化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教育机构和教师将教育重心转向了创收,严重的影响了教育工作。部分学生好高骛远,急功求利,认为读书无用,弃学从商。这种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的社会化大环境制约了教育的动力,制约了教师权威。我国这十年来经常出现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尊重的情况,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教师权威存在的意义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肩负着促进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使命,教师权威对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信奉教师就是“产婆”,其任务在于帮助学生“生产”新思想、观念。在东方教育中,育,养子使之善也,教育被理解为对学生肉体、情感的人格熏陶、品质感化。可见,中西方的教育都注重引导学生。而学生的向师性即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自然倾向决定了拥有教师权威的老师往往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影响力,能够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并建构人生价值观。

2.保障教学活动的实施

在中国,课堂教学是现今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教学实施形式。然而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对课堂实现良好的管理,部分老师上课甚至出现怕学生的状况。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对学生主体性和自由的增强,学生个性化明显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彰显个性成了部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自身没有树立良好的教师权威。

教育是被组织起来的需要一定规范秩序的社会性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管理者,必须履行其调控、管理职能。只有那些拥有教师权威的老师发出的命令才会被学生服从、执行,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稳定有效的进行。并且,当今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由、个性化发展并非指学生可以任意为之。人是社会性动物,必将习得社会性规范,遵守社会关系的制约。教师作为管理者,教师权威的运用是处在师生关系中对学生合理的制约,也是全体学生自由的真正实现的保证。

3.促进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长期以来,从事教学实践的中小学教师往往被排除在研究者队伍之外,他们只是被动的听从教育研究者或课程专家的指导。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权威的削弱使得中小学教师的发言权越来越少。实际上,教师才是教学研究活动最理想的观察者,他们比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了解课堂了解教学,教师权威的重塑对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有重要作用。

结语:教育民主是我们的理想,对待教师权威问题我们需要多一份冷静和宽容,才有利于师生平等、和谐关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20―135.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5―218.

[3]张杰.教师权威重塑的第三条道路[D].山西:教育科学学院,2011.

[4]陈婉婕.现代教师权威的建立[J].黑龙江学报,2012,31(5):32―33.

[5]沈萍霞.教师权威的困境与出路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2(5):1―126.

上一篇:论职业院校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下一篇:基于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就学生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