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忠 生猛创实业

时间:2022-09-11 05:39:45

2009年,41岁的刘秀忠荣获中国青年创业奖,并被选为中国第一批创业导师,前往大学、企业、研究所现身说法,做创业主题演讲。一路上他收获了无数听众的共鸣、洒下无数创业的火种,襟怀畅快之余自己也在互动中大有收获。

白手起家,拼人格

刘秀忠在1998年的六人创业团队中的核心地位,是“天然”形成的。

六个大学生差不多是同期分到河北冶金建设集团的,有两个还和刘秀忠同宿舍。大家一起为钢厂、焦化厂安装锅炉、制氧机,有的心思细腻、内向内敛,有的简单执着、专攻技术,互补性很强。共同相处了五六年,大家又都觉得在国有企业的铁饭碗里有种“气闷”的感觉:自动化程度高的施工项目总是被外企拔了头筹,新技术的推广也总是等了又等。对几个学自动化、学工程管理的大学生来说,高技术、新技术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关键是要有人下决心,坚持做到底。他们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有决心、有韧性的人,而刘秀忠的决心和耐性尤其出众。

刘秀忠从入行的第一天就坚持吃在工地、住在工地。他活儿硬脾气也硬,技术操作上一丝不苟,项目交接中分秒不差,在大伙的眼皮底下从技术员成长为集团劳动服务公司的党总支书记兼副经理。

在六人的创业大计付诸实施的关键时刻,刘秀忠向家里人借了10万元做本,由于体制限制大家仍然挂靠在河北冶金建设集团下成立了“第十工程公司”。媳妇干了活还要往婆婆脸上贴金。但没有办法,他们的起点并不是专利技术也不是可以垄断的资源、营销渠道,只是人。

刘秀忠作为董事长,骑车挨家挨户地跑市场,还在管理层里带头不拿工资,靠以往的一点积蓄度日。公司稍有起色,家里人正式提出入股,刘秀忠则二话不说吃力地凑齐10万元,买断了家人的股权。“公司草创,外行管内行,对其他创业者不公平”。流动资金紧张时,几个创业“元老”一商量,把跑业务的奇瑞车卖了保证普通员工的工资发放;还缺钱,公司的几个“老总”都成了石家庄当铺的常客,摩托车、手机、手表,为了救急他们什么都当过。

那几年,同学亲友聚会都成了刘秀忠要过的坎儿。同学中很多仍在国企供职,也有家世好,分配在政府机关坐办公室,言谈间总是对刘秀忠的创业流露出不解与不屑。大学时,刘秀忠因为成绩出色,一入校就被指定为班长,到了大二他又是同一届中唯一民选连任的,大学四年,从学习成绩到管理能力都给同学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他从步入工作的第一天就告诉自己,学校只是半个社会,是演习,一个人的真正分量只能来自现实而又真实的大社会,缅怀无益,唯有向前。所以,面对这些昔日的好友,刘秀忠能解释的解释,该沉默的沉默,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面对亲人,他只能抱以歉意,同时也不忘记伸手打欠条。

最让他难忘的是1998年底,儿子一岁多,公司也刚过了周岁,项目少设备购置、维护成本高,他想也没想就把摩托车给当了。临回家他倒踟蹰起来,专门挑中午2点老婆孩子睡午觉的时候轻轻推开了家门。刚把门带好,脸冲墙的爱人背对着刘秀忠开口了:“我知道你去哪儿了,去当铺了吧,家里好几天都没有面了。”临时租住的房子在六楼,轻手轻脚爬上来的刘秀忠气还没喘匀,心头对妻子说了声“对不起”,而后一腔热血再度涌起,其中滋味,一分悲壮、三分歉意、十分担当。

此后的刘秀忠更加“生猛”了,他再也没有向家人说过“对不起”,反而鼓动老婆把家里压箱底的2万元也投入了公司。工作之余他大量阅读管理书籍和专业杂志,自己过得像苦行僧,还给公司订下几条不近人情的“铁律”:员工不许谈恋爱,更不许搞办公室恋情,高层有绯闻的立即开除;工作中守时守信,工作之余以学习为主,打麻将赌钱的立即开除。到2006年有大学生因为找不到老婆被迫离开了公司,公司又招聘了许多女大学生,“禁恋爱令”才被废除,而“禁赌令”直到今天仍然有效。

站稳脚跟,凭实力

1998年到2002年,创业初期的5年是纯投入的5年,整个管理层就没开过一分钱工资。但这5年也是6人核心创业团队坚定信念、建立信任、明确分工、积蓄实力的5年。尤其是刘秀忠,企业成长的压力不但没有把他压垮,反而使他的脊梁骨越发挺直。

刘秀忠觉得,实力就是能力与远见的结合。这里不能不提到对刘秀忠影响很大的两位恩师,一位是他的初中班主任马良迟,一位是大学的赵国英老师。

马良迟很早就发现刘秀忠“是块料”,事事处处严格要求。那时刘秀忠是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入学的,到初三时有以往的小学女同学开始给他写信“请教学习”。男孩比较晚熟,刘秀忠很快在初三复习最紧要的关头迷上了这种温馨又单纯的鸿雁传书式的友谊。马良迟却第一次对刘秀忠暴怒了,他对刘秀忠进行了至今仍有“恐怖”记忆的教育,一举斩断了刘秀忠还未开始的初恋。恐怖之余,刘秀忠明白了光有能力还不足以成事,他小小的心灵上刻下了两个字:大局。

刘秀忠大学时的系主任赵国英,不仅指导他在专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树立人生观指明了方向。刘秀忠1988年考入大学,那时学生中流行很消极的一句话:上大学后悔四年,不上大学后悔一辈子。可出身农村的刘秀忠,在上大学之前,几乎没吃过炒菜,所以上大学感觉很新鲜,也很充实。在老师的指导下,除了系统地读书学习外,他还主动承担班务工作。1992年毕业有三五个月了,刘秀忠写信向赵国英主任诉苦,赵国英只说了一句话:“我的学生里有很多分在二十二冶和河北冶建这样的艰苦单位,人生要想有大出息,就要在这样的单位中扎下根来而不是去坐办公室享清福。”

此后10年,无论是创业前还是创业后,刘秀忠的工作几乎都没有星期天,在整个行业内,从一开始什么都是溜边、靠边站,到每天都注重积累、结交战友、钻研实际问题、分析客户需求,最终成为国企技术经理、党总支书记和创业的灵魂人物,在技术、管理上都打下了坚实基础,人也有了十足的信心与方向感。对刘秀忠而言,这才是一个人的真正实力。

2002年华北制药厂的大型施工项目,刘秀忠的施工团队完成得天衣无缝,在行业内真正站稳了脚跟。公司完全独立后,取名“天俱时”,天,天道,寓意企业发展当循科学的观念与方向;俱,人力,集合大家的智慧与力量;时,持久,不断地完成自我培养、自我更新。

快速发展,靠专注

从2002年到今天,又快10年过去了。当初的6人创业团队已经变成300名管理、技术员工,2000多名一线员工的中型企业集团。刘秀忠对企业快速成长的原因,总结得很简单:专注。

他觉得创业企业的优势,最初在信心、人格、技术、团队的凝聚力等等,劣势在缺钱;而有了钱,最忌讳的是分心。天俱时也曾经有介入房地产业的机会,考虑再三,刘秀忠没有动心。甚至有一次,刘秀忠和员工在一家非常火爆的饭馆吃饭,有人提出天俱时是不是也搞餐饮?刘秀忠让他去打听饭馆老板的经历,结果人家是浸淫餐饮业十几年的绝对专家。刘秀忠就借此让自己的员工都明白了:坚守核心业务,在任何行业内超过10年,用心做就一定是权威,而且能从无到有、从弱小变强大,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做企业不是做生意,现在不专心占领高端技术,在已成定局的高成本环境下肯定不行。”

企业做大了,刘秀忠开始专心研究企业管理的规律。2005年他半脱产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后感觉不错,就开始在董事会推广清华EMBA教育。从2009年起,刘秀忠又自任天俱时管理学院第一期培训班的班主任,开始在管理上对中层干部进行轮训。他自己认真撰写各自教案,积极与学员互动交流,一手建立起优秀项目经理专业培训系统,立意要将天俱时管理学院打造成天俱时的黄埔军校。如今管理学院的毕业生在管理层中已经过半,企业在快速成长中也显得游刃有余。一起创业的老团队和新聘用的核心管理层也没有逃出刘秀忠的视线,每年“十一”的七天长假都被刘秀忠利用起来,成为高管的“读书周”,企业成长了,管理层的创业精神、互补优势始终没有丢下。从国有企业相对保守的管理体制中跳出来,刘秀忠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活与生猛。

在技术上他更是片刻不敢分心,他力主集团向国际同行的主流工程企业EPC模式转型(设计、采购、施工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使企业的工艺研发队伍发展迅速,掌握部分医药、冶金等领域的国内领先核心技术,并设立“科技创新奖”激励科技人才,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发明,使天俱时有能力参与到国家重大对外援建水电、机械项目中;他还创办“天俱时科技论坛”,多年以来为用户企业技术人员和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使天俱时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做大做强,唯文化

天俱时集团2010年完成产值2.03亿元,实现利税2660万元,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31740元,是河北省内民企同行中的佼佼者。但刘秀忠觉得自己的创业梦还远没有实现,“现在与外企的竞争,还是十仗九败,在核心技术和综合实力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他不怕,他相信中国的市场潜力,更相信本土企业打持久战最大的优势――企业文化。

刘秀忠把“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分享”十个字作为天俱时的企业文化精髓。与别的企业不同,他在招聘中,首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人怕大学生没经验,培训要付代价,但白手起家的企业要做大,靠的是持续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只有文化能改变人,能塑造人。”“一进企业的门,你就会觉得碰到的都是同一类的人:热情、直爽,和我一样地‘生猛’,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我的企业中生存下去。我们的企业是从社会的最底层做起的,要张扬人性最基本的善意,喜欢这个环境的觉得舒服就留下,不喜欢的觉得特别别扭就改变,不过这么多年中层干部还没有一个流失的。”

有了一定的规模,刘秀忠还在招工中注重安置贫困县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几年来共安置了近千名,并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和文化培训工作,让他们也有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也得到合理的报酬,也得到愉快并富有成就感的工作环境。正是此举使天俱时得到了团中央常务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王晓同志的充分肯定。团中央首批命名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就有天俱时的份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汪鸿雁也多次表扬了天俱时见习基地的工作,刘秀忠也光荣地荣获2009年的“中国青年创业奖”。

得了奖的刘秀忠干劲更足了,他主动向石家庄市委组织部申请,与平山县四角坑村结成帮扶对子,投资7.5万元帮助该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还先后向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50万元,向汶川灾区捐款10余万元,并不算太富裕的员工也自发地组织起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助学。

刘秀忠打心眼里喜欢自己这个由6个人创业发展起来的年青的团队,“我们一不靠老子二不靠资源,从社会中来,回报到社会中去,这支生龙活虎的队伍才是我创业最大的收获。”

上一篇:蒲军:计生工作是我的“无限事业” 下一篇:陈博昶 责任是医者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