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资金紧张

时间:2022-09-11 03:49:25

直面资金紧张

资金!资金!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从不久前还意气风发的房地产巨头,到众多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感觉正在席卷全国企业界,即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

与前两年宏观、微观两个层次一致感到流动性过剩相反,今年出现了宏观层次流动性过剩与微观层次流动性短缺并存的新局面,人民银行的金融统计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一点:

截至7月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79%,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同比却减少了55亿元,继今年1月份以来再次出现负增长。虽然去年7月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同比减少62亿元,今年同比减少额似乎还比去年同期少7亿元,但原因截然不同。去年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一度减少,是因为股市、房市火爆,不少企业选择将银行存款转为投资理财产品,那不是资金短缺,反而是资金充裕的表现;而今年7月份出现的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减少,原因是企业资金紧张,且融资困难,部分企业不得不从银行结算账户中提取资金应对日常运营所需。在这波资金短缺中,一些企业已经颓然倒下,甚至飞跃集团之类知名大公司也未能幸免。

决策失误导致“钱紧”

不可否认,某些行业、不少企业的资金紧张在很大程度上系决策错误所致,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房地产业。

据估算,目前全国房地产业资金缺口超过4000亿元,甚至有估计称房地产业资金缺口超过1万亿元,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寻求转让股权、转让项目,或是向母公司、其他公司借款, 以至于声称不少开发商将倒闭的“百日剧变论”一经提出,立刻不胫而走。

其实,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行业无论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还是融资获得的资金流入都在大幅度增长。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8月15日,100多家房地产公司中有43家披露了半年报,其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为688亿元,同比增长29.32%;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额为235亿元,比去年同期(154亿元)增长52.6%。 就整个房地产行业而言,从金融统计数据来看,金融系统对房地产业发放的信贷也在继续大幅度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6月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5.2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同期降低2个百分点,增幅连续7个月出现回落,但仍高于全部贷款增幅。虽然不少开发商抱怨银行不给房地产业贷款,但6月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95万亿元,同比仍增长17.7%;虽然这个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了8个百分点,但购房贷款余额3.3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所以,究其根源,房地产业目前的资金短缺,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咎于开发商们在自己一手制造的房地产市场狂热中也丧失了理智,投入巨资疯狂拿地,天价地王接二连三涌现,投资和建设规模直线上升,导致房地产市场严重透支,到泡沫行将破灭之际,终于陷入资金困境。根据WIND资讯统计,在上述43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主要就是指销售收入)和融资获得的资金流入都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87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6.66%,致使其整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从去年同期的-65亿元进一步下降到-188亿元,下降幅度高达189%。

此外,有一些中小企业在股市、房市狂热之时大举入市,结果被套牢,导致目前资金紧张,实属咎由自取。

冲销干预殃及企业

然而,就总体而言,宏观层次流动性过剩与微观层次流动性短缺实际上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或者说,正因为宏观层次流动性过剩,才造成了微观层次流动性短缺。其关键在于,中央银行(在我国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维持宏观经济稳定、遏制通货膨胀和货币升值失控而开展的冲销操作(Sterilization)。

所谓冲销操作,就是旨在抵消和削弱资本流入宏观经济效应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增加投放国债债券和中央银行券吸收多余流动性),提高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提高短期利率,将公共基金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转移到中央银行,外汇掉期等。

绝大多数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经历过大规模资本流入的国家都实施过某种形式的冲销干预。由于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高额“双顺差”,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外币结汇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持续高增长,给国内带来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风险。为了消除这一风险,人民银行必须收紧货币政策,实施了从公开市场操作到提高法定准备率、加息等一系列冲销操作,其最大副作用就是可能使国内银根相对紧缩,殃及其他产业。在某些情况下,中央银行冲销操作会将利率推到几乎所有实质经济部门都无法承受的高度,以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称之为“自毁”(self-destructive)。有些舆论称“宏观调控误伤中小企业”,似乎执行这些宏观调控措施本来可以避免企业资金过度紧张,其实不然,执行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必然要带来诸如此类的副作用。

期待救市不如自救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经常将我国开放经济建设的成就引为自豪,但必须牢记,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机会,也有额外的冲击,还会在相当程度上束缚我们调控的手脚,因为不少在封闭经济下有效的调控措施在开放经济下的效力会被逐利性资本流动等因素抵消。类似目前这种宏观层次流动性过剩与微观层次流动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不是第一次面对。1994~1997年间,面对外资大规模内流导致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大幅度增长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回收中央银行再贷款来冲销通货膨胀压力,取得了一定效果,结果也是国内经济承受了意外的信用紧缩。

为了解决微观流动性短缺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浙江推出中小额贷款公司等。这些措施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最多也只能是缓解上述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等到市场基本面转变,贸易顺差、资本流入等显著减少,使得人民银行无需诉诸严厉的冲销操作。决策者不可能指望中小额贷款公司之类措施彻底解决问题,他们指望的目标应该是这些措施在市场基本面转变之前能够维持局面不至于过度恶化。既然如此,我们的企业界与其徒劳地祈盼马上会出现“救市”措施,不如把过冬准备做得充分一些,让严冬证明自己才是更优秀、更有耐力的选手,等到市场复苏之时,能够取得更好的竞争地位。

(作者供职于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所)

上一篇:报表管理之二:跳出财务报表 下一篇:税收折射隐忧